就千里之行毕业作品展论展馆空间功能的缺陷
2016-07-06王天丹
王天丹
摘 要:公众对展览馆功能的需求也在日益变化,本文就2015年千里之行优秀毕业作品展的实际情况探讨了当代展览馆于公众传播和教育功能的缺失。对空间的重新认识和展示设计的改变才能使展览馆空间给予受众良好的体验。
关键词:展览空间;展示设计;美术馆;互动
1 千里之行展览概况
千里之行中国重点美术院校2015届毕业生优秀作品展”于11月7日在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拉开了序幕。这一届展览汇集了中央美术学院等全国九所重点美术院校2015届毕业生的优秀作品。 与一般的美术作品展览不同的是:一是的展览作品数量多,共有三百多组作品参加展览。二是它囊括了从美术创作到设计类的各个专业的作品,专业跨度大。
2 展览现场
整个展览现场跨越了美术馆的一层和二层,由九个展厅和两条展线所组成。整个美术馆空间开阔明亮,展览线路也没有重复的地方。一楼大厅墙壁上安置了显示屏为观众指引方向。 除了招贴,轻轨站也投放了空中海报,分发的画册印刷了每个学院的作品图片和作品介绍,网络和微信公众号也是传播媒介,在开展第一天朋友圈上就有“唐小姐带你看展”与千里之行为主题的摄影投稿等活动,通过这种比较便捷的方式就能了解展览情况。
3 论展览传播教育性功能的缺陷
这次展览作品众多,吸引了许多人群来参观,但虽然来去展馆看展的人很多,人群组成也比较多样,但是真正能把展览全部看完一遍的人并不多,能看完完展览并且知道展览作品信息和表达的人更是占极少数。
3.1 美术展览应该具备知识传播和教育功能
美术展览馆到底只是一个把人群聚集起来凑个热闹的地方,还是应该是让人们参与学习,思想交融和碰撞的场所?这样的美术馆中的这样的展览到底是否符合展览馆本身功能的要求呢?
美术馆是博物馆的一种,是专门保存展览和研究美术作品的机构。而美术馆的教育功能是它最主要的功能之一。无论再怎么谈美术馆书写和研究美术史的功能,其首先必定是一个公共空间。而公共空间就是面向公众没有阶级划分的空间。美术展览不应该是只面向学术和文化精英的产物,研究和进行知识传播,都是美术馆的职责所在,让艺术展览在社会和公共空间中产生更大的影响也是十分重要的。
3.2 作品解读功能的缺陷
如今的美术展览有非常棒的美术馆,在学术上有专业的策展人,有非常有针对性的展览主题,也有优秀的展览作品,但是没有能够给予观众一个好的解读过程。虽然千里之行展览有展览画册,但是能拿到画册的人所占比例是极少数,就算手中有画册,三百多个作品介绍图片和内容在现场人群涌动的场地一张一张地翻阅也需要花费很多力气和精力。在空旷巨大的美术馆中所能看到的作品解读,除了作品本身传达的寓意之外,只有一张约15厘米长宽的标签描述和解读作品,在展览馆人群涌动的现场,有谁能真正的从人流中去注意到这个标签并耐心的读完展线上的三百多组作品的标签上字体所描述的介绍和内容?不说美术专业出身的学生和老师做不到,来观看展览的非专业市民观众更做不到。
3.3 让观众来美术馆和参与展览是两回事
我们建造了一流的美术馆,进行了大肆地宣传吸引了观展人群。但是让观众来美术馆看展和参与展览却是完全两回事。
让观众看到不算是真正的交流,让作品只是被观众看到的展览绝对是功能性缺失的展览。展览的最终目的和最佳的结果是被看到、被注意、被记住。展览不仅仅要传递信息,更需要让信息被人们接收领会并能够想起。
在符合展览主题和内容的前提下从展览形式上引发观众兴趣和好奇,让观看展览变成一种主动的展览参观的体验才能达到有效传播展品信息,让观众理解展览作品的最终目的。
4 展览空间的设计才是出路
作品的位置,展线的安排,确实花费了设计师的心思精心考虑。但是,到底什么是展览空间的设计?到底什么是真正的展览空间?
4.1 什么是展览空间
1753年,大英博物馆成为第一个世界上对公众开放的展览馆,在以往只有报纸甚至连电话都没有的时代人们可以在展览馆聚集起来,展览成为他们了解这个世界的一扇窗口。在这么漫长久远的时光中建筑方式和构架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信息传播的方式,人们生活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可是许多美术馆的展览方式依旧没有变。在网络技术高速发展,娱乐方式变的多样的时代,我们许多美术馆的展览依然把画挂上墙,把雕塑立在空地上,等着人们去欣赏。
什么是空间?自从西方社会出现建筑空间开始到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的出现,甚至到后现代主义或者是现在。建筑设计师们一直在关注空间本身,讲空间的构成,空间的秩序和流动性。强调设计要符合人的感受。这样的空间是不完整的空间,即使放置了展品,依旧是不完整的展览空间。
人是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际的空间不是静止的空间,不是机械和秩序化的产物,而是接纳身体运动和事件发生并且具有潜在关联性的有机体。而空间中发生的事件才是对空间本身最真实的描述。人的运动,物质空间,事件的发生才是整个空间的真正组成部分。仅仅是对展线的设计,对作品位置的考虑,那都不是周全考虑的空间设计。
4.2 对空间活动组织,事件安排,观众心理因素的整体考虑
事件的发生可能是人的行动或者是一种功能的使用。在这个前提下,就有必要去设计的安排场馆内人群活动和参与展览的方式 。这时候的展览馆在意义上已经不是围合的空间构筑物,而是具备展示功能的媒介和工具。此时所有的展览空间、墙、柱、地面都应该服务于展览和展示信息的必要传达。对于空间的设计,需要基于它是一个内在关系紧密,运动状态下的有机体的理解之上。从观众的心理,对展览馆的使用和参观方式,对展览信息接收方式,和展品与展览馆的关系上去综合的考虑整个空间体系。
4.3 信息时代虚拟空间技术的运用和展览的互动式体验
虚拟空间也是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现今可以通过网络技术实现各种体验和互动。在被压缩了的虚拟空间中可以通过最便捷的方式来获取到最大量的信息而且交互性非常强。
美国的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就是个典型的例子。该馆一楼安装了触摸屏,观众可以通过触摸屏来欣赏馆藏作品并查看信息,还可以把互动墙上的图片传输到ipad上来,可以根据自己喜欢的展品列表来制定独特的参观路线,这样的科技互动形式吸引了不仅仅是年轻人的参与,也引起了大龄观众对这种高科技互动式体验的兴趣。
4.4 个性化制定与展品展墙一体的空间展示道具——超前传达展示信息
美术馆需要根据不同需要和主题可以选择不同形式设计展示道具。展墙是展示道具的一种,此外还可以介入人工展示道具以增加丰富的效果,文字的说明不是只有标签贴墙唯一形式。通过展示道具的形体和文字的一体化或是图形甚至就可以达到超前传达展示信息的效果。
5 结语
总的来说,我们的展览和美术馆在展示信息传达与教育功能方面還有需要进步的空间,展览设计师不仅要从室内空间的设计角度入手考虑,只有从多种设计角度综合解决问题,才能实现设计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