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明末清初大幅行草立轴书法样式的兴盛与特征
2016-07-06蔡麒
蔡麒
摘 要:明末清初各种社会矛盾聚集,朝代更替,文学艺术上掀起了一场个性解放思潮。书法领域中一大批重个性、重独创的书家开始热衷于大幅行草立轴作品的创作甚至是巨轴行草作品。通过对大幅行草立轴的历史沿革进行梳理,为大幅行草立轴书法艺术创作实践提供指导。关键词:明末清初;书法;大幅行草;立轴明末清初,以徐渭、王铎、黄道周、傅山等书家所创作的一批大幅行草立轴作品可谓对后世影响深远。这些作品气势如虹,长枪大戟,大尺幅的震撼效果以及强烈的情感释放。最早的轴类书法因实用而生,挂置四壁,一览无遗。同时书家受到绘画装裱或是陈列方式的启发,而尝试用一种新的样式来进行书法创作。[1]宋元时期是轴类书法的萌芽时期,留存的作品也较少。时至明代中期轴类作品在笔法的运用和章法的完整性上较之宋元时期都有了进一步的完善。明万历年间开始,大幅行草立轴风气更盛直至清代初中期。1
明末大幅行草立轴兴盛的原因明末清初,书法形式较之传统上有了重大突破,在一批变革书家手中八尺到丈二的大幅行草,甚至是巨轴行草如烟云变幻,气势澎湃,作品数量迅猛增加,纵向尺幅不断攀升,真可谓史无前例。而这一书法现象产生背后,必然有其不可逆的历史环境和强大的推动力量。1.1
建筑空间变化与装饰需求建筑结构和展示空间的变化导致室内装饰要求的变化,大幅立轴应运而生。唐以前多为席地而坐,室内常常以屏风作为装饰。宋代开始,由于建筑结构的逐渐变化,挂壁书开始渐兴。到明清时期,高大宏伟的明式建筑,为装饰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再加之明初政府对住宅的房间间数、斗拱、颜色等都有严格的等级制度,但到明中叶之后,制度逐渐放宽,浙江东阳还出现了“规模宏阔、雕饰豪华的巨大组群”。[2]宽阔、宏大的建筑使墙壁面积也随之增大,室内装饰渐兴。为此,适应当时展示空间的大幅立轴作品自然倍受欢迎。1.2
书写材料发展与丰富纸绢等书写材料的发展进步为明末所掀起的浪漫主义大幅行草立轴书风提供了有利的物质基础。随着造纸业的发展,纸的质量不断提高,可供书家选择的纸张品种也不断增加。自明代中叶就有可以达到丈二匹的大幅纸张,这样的尺幅已经可以基本满足当时书家对大幅立轴的创作需求。但在当时,由于这种大幅纸张的产量所限,并不能完全满足书家们的大量需求,所以明末清初的许多大幅行草立轴作品都是用绢或绫来完成创作的,如王铎的绝大部分大幅行草立轴都是绢本或绫本,纸本较少。由此可见当时对绢绫材料的运用是较为熟悉和普遍的。明清资本主义萌芽,丝织业空前发展,尤其在江南地区,丝织品产量胜多,再加之丝织品的长度可以完全根据创作需要剪裁,没有限制,宽度一般也能达到50至60厘米,这为大幅立轴的创作提供了有力支撑。1.3
大字书法理论逐渐成熟元明时期,有关大字书法的书写技法及相关理论研究已经较为成熟,为大幅行草立轴的实践创作提供了理论指导。中国书法史上有关大字技法的论著大部分都出于这一时期。代费瀛写了《大书长语》该论著从正心、心悟、结构、堂匾等多方面对大字书写的方法进行了论述。还有明代李淳所著《大字结构八十四法》等论著。可见,一个时代的书法创作与该时代的书法理论发展是紧密联系的。1.4
书家追求心灵自由与解脱晚明,社会的腐败黑暗让士大夫们长期处于压抑和痛苦的内心挣扎之中,他们内心充斥的各种矛盾冲突同样也体现在了对书法艺术的态度上。他们强调和维护传统,却又孕育着想要冲出传统牢笼的强大爆发力,他们崇尚个性,向往心灵的自由和解脱。明末的王鐸、张瑞图、倪元璐、黄道周、傅山等大批书家纷纷选择大幅行草立轴这种新样式来经行创作,他们选择的是对传统和对自己的超越,他们将内心的苦闷和激情投入到这个全新的书法样式中去,以此来宣泄内心的情感。同时,晚明浪漫主义思潮的涌动无疑也给予了他们推波助澜的强大动力。除此以外,明中期开始,书画应酬与买卖渐兴,书法大量进入消费市场,间接促进立轴幅式的兴盛。这样的幅式,一方面便于书家书写应酬,将当时流行使用的绫幅一裁为二即可;另一方面,立轴样式也便于收藏者们悬挂展示,为此自然倍受欢迎。有学者统计在王铎的应酬作品中,立轴样式超过了一半。[3]王铎也曾说过“书数条卖之”,则可说明在其应酬作品中,立轴作品占有一定分量。2
大幅行草立轴的书法特征2.1
纵向尺度的展示轴类书法的创作主要为展示而出现,它是由作者主动推向人们的视野之中的,一目了然。它们不是生活记事书写过程中所产生的艺术品,而是由作者主观处理上的纯艺术品,它们大多是为了展示而被创作的,对于这类作品观赏者很难再去细细地咀嚼其中的微妙变化,而更加关注的是悬挂后作品的整体视觉效果。大幅行草立轴可谓是轴类作品纵向长度的延伸,其横向尺度一般不发生大的变化,不断扩大的纵向尺度会强化纵向展示的视觉效果。2.2
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大幅行草立轴在当今展览和比赛中频繁出现,是因为它的宏肆更加符合现代艺术对视觉冲击力的追求。一条垂直的竖线与一条水平的横线相比,竖线往往更加具有动势。立轴行数的定量与纵向拉伸的长度形成鲜明的反差和对比,对比越大幅式的视觉效果越宏肆。大幅立轴作品纵向尺度的延伸同时也会增加观赏者与作品之间的距离,为了将整幅作品尽收眼底,人们可以上前或退后几步,仍然是将作品视为一个完整体进行欣赏,所以对欣赏者而言,与作品间距离的增加,对笔墨间细节的处理、韵味的把握、意境的营造则显得不那么重要。相反,其追求的视觉效果更趋向于整体的布局,追求一种壮美的气象。2.3
注重情感的瞬间表现大幅行草立轴的创作已不再是日常书写过程中情感的自然流露,它更多体现的是一种情感状态的瞬间控制与表现,它是对情感运动中的一个瞬间加以夸张变形和锤炼而形成的。古代卷类作品多是一些书信往来或文稿,它展示的是一种自然情感运动过程的流露,欣赏这类作品我们往往能跟随眼睛的阅读,体会到书家创作时波澜起伏的内心情感变化。而欣赏徐渭、王铎、傅山等大幅行草立轴作品,满眼烟云、激荡跳跃,奔流激昂,仿佛如黄河之水天上来,不可遏制的宣泄着内心的情感。这类作品反馈给观者的更多是一种瞬间情感状态的表现,而不是情感推移变化的过程。书家在创作中的高度自觉意识影响到了情感的活动,使之成为一个被控制、被把握的对象,是创作深层次的心理支点。参考文献:[1] 邱振中.书法的形态与阐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48.[2] 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316.[3] 薛龙春.从“点画”到“线条”:论晚明书法的小大之变[J].文艺研究,2014(07):112.[4] 刘恒.中国书法史 明清卷[M].江苏:江苏美术出版社,2009.[5] 王泛森.晚明清初思想[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6] 崔尔平.明清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