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德州黑陶研究
2016-07-06王建文
王建文
摘 要:德州黑陶祖承龙山黑陶,作为现代黑陶的佼佼者,而且极其具有民族文化代表性。德州黑陶的制作工艺严谨而复杂,再现了龙山文化时期我们的祖先高超的制陶工艺。正是这种严格的制作流程和复杂的工序,成就了黑陶的美誉和非凡的气质。现代黑陶在经历坎坷之后,黑陶艺人厚积薄发,从自身特点出发,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黑陶文化之路。关键词:蛋壳陶;德州黑陶;文化1
德州黑陶的起源陶器的发明,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次伟大尝试,也是人类自我享受的、按照自己意愿创造出来的一种新的事物。人们根据黏土的特性,与水混合后,制成形态各异的器物,经阴干后用火焙烧,然后经过质的变化形成陶器。这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又一次伟大成就,陶器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标志着新石器时期的到来。我国新石器时代陶器品种极多,按陶质分,有红陶、灰陶、黑陶、白陶等。[1]其中黑陶作为龙山文化的代表之一,充分阐述了土与火的完美结合的艺术结晶。它的审美效果不是满堂生辉,而是宁静致远。[2]《高足镂孔黑陶杯》又称蛋壳黑陶杯,[1]被誉为“土与火的艺术,力与美的结晶”,是黄河流域新石器晚期农耕文化的巅峰之作。《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评价:这种轮制陶器薄如蛋壳,厚仅0.3毫米,漆黑发亮,是龙山文化中最富有特征的珍品。黑如漆、亮如镜、薄如纸、望之似金、叩之如磬、掂之飘忽若无、敲击铮铮有声,这是人们对史前文化黑陶经典的概括和描述。[2]德州市是一个典型的因河而兴的城市,大禹为治理黄河而开挖的九条大河,有五条从德州经过,而且京杭大运河贯穿德州市区。德州因此而成为沿河重镇,渐渐 形成了运河文化。并有“九达天衢”、“神京门户”之称。运河两岸的红胶泥为黑陶在德州的生产提供了原料支撑,并以德州工艺美陶研究所的名义广纳贤才,为黑陶在德州的发展奠定了技术保障。从此,黑陶在此生根发芽,枝繁叶茂。2
德州黑陶的发展历程2.1
德州黑陶的兴衰黑陶作为龙山文化的代表,经历了出现—发展—繁荣—消亡—复活的历史发展过程。龙山黑陶与远古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黑陶出现的最初作用是用于日常生活需要,但是巫术的出现促使了黑陶作用的转变。在龙山时期,继黄帝之后,出现了一场“绝地天通”的运动。这场运动使人们的民主平等的意识逐渐消失,并且与天地人神的沟通方式都有统治者所掌握。祭祀神灵、战争成败、王位更迭等重大场合出现了大量使用黑陶的局面,这就对制陶者的要求更加严格,他们在制作的过程中内心充满敬仰,所制出的黑陶质量要求也极高,这从根本上促进了黑陶技术的发展,进而黑陶的制作工艺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但是随着青铜时代的到来,黑陶文化慢慢衰落。到了龙山后期,部落兼并战争频繁,人们无心继续制作工艺要求极高的黑陶制品,加之人们的居住地点经常变迁,黑陶器皿不宜携带且容易破碎。青铜器的出现弥补了黑陶制品的不足。从此青铜文化走上历史舞台,并长期占据统治地位。在青铜器出现之前,在龙山文化时期黑陶一直作为部落内部重大活动的常用物品出现。但是随着青铜器的出现,在大型活动场合,黑陶的身影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具有另一种文化特色的青铜器具。龙山文化遗址遍布整个山东。吴金鼎先生是山东龙山文化的最早发现者,在考古过程中所发现的器物以陶器最多,陶器中又多以黑陶为主。因此,“龙山文化”又被称为“黑陶文化”。经过考古学家的不懈努力,于1959年发现了我国另一支原始社会文化遗址——大汶口文化遗址,这是我国考古界的又一重大突破。并从中找到了大汶口文化于仰韶文化所处同一时期,与龙山文化属于先后承袭的关系。德州黑陶作为龙山黑陶的分支,同样于大汶口文化属于先后承袭的关系。1974年,张学海在主持开挖的城子崖遗址里面首次发现一个完整的蛋壳陶器皿。它的全身乌黑发亮、敲击如磬、薄如蛋壳,其制作工艺充满了神秘感。为此,大批民间艺人为复活黑陶而积极探索着。“有了梧桐树,才能招来金凤凰”。德州市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由政府出资,兴建厂房,成立研究所,为黑陶的研究、烧制提供了坚实的后盾。以此为契机,大批的黑陶艺人来到德州,为了一个共同的愿望——复活黑陶而努力探索着。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众多黑陶艺人的努力下,经过反复研究,黑陶终于烧制成功。与此同时,德州市积极采取“走出去”战略,频繁与外界联系。进北京、入上海,所到之处无不引起当地工艺届的关注与赞誉。而且,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以国家礼品的方式赠送给各国首脑和国际友人,进而成为德州三宝之一。为德州黑陶进入更好的进入市场开辟了道路。从此,德州黑陶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市场需求量不断增加。与此同时,各种弊端也凸显在众人面前。市场的需求刺激和商家对于利润的追逐,又由于市场监管机制的相对滞后,众多黑陶生产厂商为获取利益最大化,省去制作流程中的众多环节,以次充好,严重影响了德州黑陶的市场声誉。而且生产厂家规模较小,大都是前店后厂式的工艺作坊,严重影响了黑陶业的做大做强。20世纪80年代,随着塑料制品和金属制品的大量涌入人们的生活,给黑陶业的发展雪上加霜。从此,德州黑陶产业的发展开始走向低谷。到九十年代末,由于种种原因,德州工艺美陶研究所解体了,德州黑陶事业再次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在此危难之际,原工艺美陶研究所的成员,纷纷另起炉灶,为挽救德州黑陶事业,再次披挂上阵,踏上自己新的征程。2.2
德州黑陶之子——“梁子黑陶”在德州第九届德洽会上,古朴的黑陶作品让众多商客驻足观看,更是让外国客商赞叹不已,接连与其签约订单,它就是出自業内知名企业—梁子黑陶。梁子黑陶的发展目标十分明确,主打文化大旗,从中国古典文化中汲取营养。它既保持着龙山文化时期的那种宁静致远的、古朴恬静的文化气息,又结合现代人的审美特点,生产出具有地域特色的黑陶作品。90年代末,由于种种原因,德州工艺美陶研究所破产了。当时已经在研究所工作了十多年的梁立霞感到十分痛心。经过与黑陶十几年的接触,梁立霞与黑陶结下了不解之缘。研究所虽然破产了,但是她的心没有死,对黑陶没有失去信心。她认为,黑陶文化不只是德州人的文化遗产,而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历经坎坷才得以复活的黑陶文化不能再让它消失。凭着一股干劲,在2002年,成立了属于自己的研究所,经过一番努力,她的第一窑黑陶出炉了,残酷的现实再次给予她以沉重的打击,烧出的黑陶质量不达标。经过短暂的考虑,决定将这批不合格的黑陶全部销毁,同时也在向世人做出了品牌的质量保证。经过反复的研究、烧制,终于生产出高质量的黑陶产品。为了心中的理想,她无悔当初的选择。梁子黑陶从一开始就从文化角度入手,它们做的不只是黑陶,更是一种文化,一种黑陶文化。深入挖掘历史,把国画、汉瓦当等元素融合到黑陶的创作之中,使其产品不仅具有观赏价值,而且具有文化价值,更具有收藏价值。梁立霞带领自己的创作团队,努力探索,创出众多经典之作,如:《孔子圣人图》、《盛世祥龙》等,其作品多次参加省级以上展览,并纷纷获得荣誉。通过这些努力,给德州人民打出了一张名副其实的德州黑陶名片。在对外打造名片的同时,梁子黑陶也在积极探索另一种发展模式,让德州黑陶不再只是梁子人的黑陶,而是要真正成为德州人自己的黑陶,让人人都能体会到它所带来的无限乐趣,感受黑陶的文化魅力。在梁子黑陶馆内,到处充满了欢声笑语,孩子们在尽情玩乐的同时,同时传播了(下转第页)(上接第页)黑陶文化,使孩子们在游戏的同时又增长了知识。3
德州黑陶的工艺及特点3.1
选料德州市位于黄河下游的冲积平原的三角洲地带,其表面覆盖着一层厚厚的黏土层这种黏土略呈红色,细腻而柔软,是黑陶制作的天然原材料,把这种土料放在水中浸泡,然后滤除其中杂质,通过反复搅拌使其柔软细腻,然后制成陶泥待用。3.2
主要手法主要制作手法有捏制法、堆塑法、盘筑法和轮制等。捏制法用于捏制一些小而简单的器物,手法简单,器型粗糙,但是实用性强;堆塑法需要先把陶泥压捏成片状,然后相互拼贴黏合,陶塑一般采用这种手法;盘筑法先把泥料制成条状,然后从下而上盘筑而成,最后拍打、压抹而成;轮制分为快轮和慢轮两种方式。3.3
镂刻其方法分为软刻和硬刻两种。软刻是在已经塑好型的陶坯上直接画上已设计好的图案,然后根据需要进行浮雕或镂空;硬刻需要先把陶坯进行焙烧,然后在已经烧好的素面陶坯上用刻刀进行直接镂刻。3.4
烧制首先把窑炉烘干,然后把已经塑型阴干的陶坯放入窑炉,先用小火升温,待窑炉内达到一定温度再改用大火焙烧。最后封窑,使窑内可燃物在不完全燃烧的状态下而产生的浓烟渗入坯体,进而发生化学反应,形成独具特色的黑陶色彩。黑陶颜色是在窑内可燃物发生化学反应的状况下形成的,富氧条件下的火焰称之为氧化焰,缺氧条件下的火焰称之为还原焰。黑陶的出现于还原料、烧窑技术及窑炉燃烧气氛的改变有很大关系。[2]红陶在原始社会也是非常常见的一种陶器,他的烧制是在氧化焰中烧成的;灰陶是现在氧化焰的气氛中进行焙烧,然后在进行还原焰烧制;彩陶则是现在陶坯上进行各种彩绘,烧后产生赭、黑、白等颜色。4
结语通过对德州黑陶文化的研究,感受颇深。从黑陶产生到今天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经历了往日的辉煌,同样也历经种种坎坷。在精神与文化缺失严重的今天,深入挖掘自身文化显得尤为重要。德州黑陶继承了龙山黑陶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保留传统文化的同时,又打造出具有自身特色的黑陶文化。进而为龙山文化的进一步研究贡献绵薄之力。参考文献:[1] 于明.中国工艺美术全集工美卷(上)[M].青海人民出版社,2003.[2]
刘伟国,朱长忠.德州黑陶文化[M].线装书局,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