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民间信仰的虎文化

2016-07-06王智洪

艺术科技 2016年3期
关键词:虎符威武老虎

王智洪

摘 要:中国百姓对虎的崇拜源远流长,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以虎为形象的艺术品,有关虎的各类造型和神话传说精彩纷呈,为我们研究古人审美观念提供了实物例证。关键词:贺兰山西峰沟;老虎岩画;虎符;崇拜祭祀;镇宅物;民间信仰虎,性凶猛,是威武和勇敢的象征,在我国古代,先祖们把它作为一种护卫神兽,以便祛病避灾,祈求幸福,在艺术作品中,虎是重要的创作题材,深得百姓喜爱。虎的形象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占据着显著的地位,逐步形成了独特的虎文化,成为重要的艺术创作题材,其形象广泛流传于文学、雕塑、绘画、民俗和神话传说等各个领域,成为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宁夏贺兰山西峰沟里不到10平方米的崖壁上,凿刻着三幅老虎图。即横76厘米,纵53厘米,雄虎驮着一只小虎的“父子虎”;横76厘米,纵31厘米,雌虎后面跟着一只小老虎的“母子虎”;横43厘米,纵26厘米的小老虎图。岩画中老虎个个威武、勇猛,“尖爪铁尾,钢牙利齿”,真有种让人不寒而栗的敬畏。这三幅老虎图,根据有关专家认为是距今6000年的旧石器时代的艺术家们用线条勾勒的方法所凿刻的。它具有古拙淳朴的风貌,造型概括简洁,轮廓突出鲜明的融写实与写义的绘画特点。6000多年的老虎岩画,是形成我们虎文化的母体,亦可称作蓝本。如商周时代的青铜器,汉代的陶器,都铸(绘)虎、鹿等动物的形象,这是从母体脱胎而来的延续,或称作蓝本的衍生。老虎属猫科动物,体长1.6米至2米,尾长1.1米。是一种生性威武、勇猛的肉食动物。它的前额有似“王”字的斑纹,故有兽中之王之称。老虎被先民们作为“神”来崇拜的。根据东汉(公元25~220年)郑玄注本的《礼记效特篇》称:“迎猫为其食田鼠也,迎虎为其食田豕(野猪)也,迎而祭之也”。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马丙安教授曾指出:“汉民族的先民们对虎一直是敬畏的,早在周代年终大祭祀万物时,就包括祭祀老虎。认为老虎是农业生产的保护神,老虎能吃掉祸害庄稼的野猪”。其实早在3000年至6000年的新旧石器时代,先民们将老虎的形象凿刻在崖壁上进行崇拜。先民们凿刻岩画并非是抽象的概念,相反是一种实际存在。这是先民们过着狩猎、采集的低下生活的一种社会反映,也是“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的产物。进入文明的农耕时代,即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人们对大自然及其物种的演变认识有所提高,对“虎”作为半神半兽来进行崇拜和利用。由于人为宗教的渗透,在庙宇里用布料绘画或用泥塑的人物化的“黑虎灵官、白虎灵官”进行祭祀。这是原始宗教的延续传承,也是人造“神”的一种社会心态反映,是人为宗教的产物。在石嘴山地区,由于受人为宗教“修行养性,成仙成道”的诱惑,老虎已脱去兽胎成仙,并且担任规劝人们成仙成道的牵引者,加上黄河文化的润色,而流传着一首“不见黄河心不甘”的民间故事。故事的大意是,很久以前,在黄河边住着一家姓黄的老俩口,靠磨豆腐过日子。老黄四十五岁那年老伴生了个儿子,起名叫黄河。老来得子真是人生一大喜事。黄河五岁那年,突然一阵黑旋风把他卷着向西北方向跑了。老俩口急得马上向西北方向追去……这时,在贺兰山的一个山洞里,白虎对黑虎说,“你把黄河背来,人家爹妈快想疯了,赶快送回去吧!”太阳落山了,老俩口回到家里,见儿子在屋里玩耍着,真是又哭又笑的说,“一阵风把你卷到哪里去了?”黄河说,“我到虎哥哥那里去了。”老俩口不相信地说,“你不要哄老爹老妈——”“真的,爹,妈,我不哄你们,我真的到虎哥哥那里去了。”说完从口袋里掏出两个小饼子送给老俩口,“请爹妈尝尝吧。”老俩口吃着,品着真有股仙气呢。从这以后,三天两头黄河到虎哥哥那里去玩耍,老俩口也就习以为常了。转眼十八个年头了,黄河长成了一个天庭饱满,地额方圆的英俊少年。打从爹妈过世后,他就和黑虎、白虎住在一起,决心修成神仙。也真是凡是皆有定數。黄河由虎哥哥驾云送到卢员外家看戏,和卢员外的女儿卢凤英一见钟情的私定终身。两个人对着明月撮土为香发誓,“天塌地毁黄河干也不变心。”黄河回到虎哥哥的洞里,哪里还有虎哥哥呀,他抬头一望,见墙上写着四句话:黄河本当修成仙,心不虔诚也枉然。莫贪红尘男女情,迷途知返不算晚。黄河看后,知道这诗是反对他与卢凤英的姻缘。他当即也写了四句话表示自己的决心:黄河凤英结姻缘,天塌地毁心不变。红尘男女情相连,迷途不迷在人间。黄河下山直奔卢凤英的家乡,请人去卢员外的家提亲,由于门不当户不对,身无分文房无片瓦的黄河遭到卢员外的拒绝。而卢凤英大胆的站出来表示,女儿誓死嫁给黄河,爹妈不答应我就只有一死。卢凤英真的被卢员外逼死了。而虎哥哥掐指一算,深知黄河、卢凤英还真有段不了之情,就一阵风把黄河送回石嘴山的家里……虎文化的内容真是丰富多彩的。把自己视为真龙天子的皇帝,出于一种政治目的,利用老虎的威武,勇猛把能征惯战的武士们,以老虎的名义而进行褒奖。如汉代有“虎贲中郎将”;三国的蜀国把关、张、赵、马、黄冠以“五虎”上将的头衔。清康熙年间设置600万人的“虎枪营”,专任扈从围猎工作。帝王们用铜制作成老虎形状的“虎符”,背铸有铭文“甲兵之符,右在君,左在杜①”是授于臣属兵权和调发军队的信物凭证。虎符分两半,一半在中央军事长官手中;一半在地方军事将领手中。调发军队时,须有持符使臣验合才能生效。用虎符调兵遣将盛行于战国、秦、汉时代。传世有“新郪符”等。到唐代基本上不用了,宋、元、明、清则用皇帝的圣旨进行军队的调动。俗话说,“老虎不吃人,威名在外”,明、清时代民间按照虎符的形状,用黄铜铸造出一种背无铭文的镇宅物,放置在供神桌上进行祭祀,目的是驱邪镇魔,保一家平安。老虎威武、勇猛,捕食残害庄稼的野猪,但其伤害人畜的凶残,千百年来成为人们抒发褒贬情绪的蓝本。孔老夫子有“苛政猛于虎”的遗训。文人们则用“虎虎生风”、“如虎添翼”、“虎背熊腰”等来褒奖壮士。民间则创造出“老虎戴佛珠——假充善人”,“老虎拉车——没人赶(敢)”,“老虎嘴上拔毛——找死”;“人心隔肚皮,虎心隔毛衣”,“虎廋雄心在”等的歇后语及俗语。民间还创造出几则典故。如“为虎作伥”,传说被老虎吃掉的人,其鬼为伥,诱人以供虎食。因为有了为虎作伥的故事,来比喻给恶人帮凶。“下山的老虎受犬欺”,专说一只凶残的白额虎,伤害了很多人畜,它依仗自己的勇猛、威武,竟下山来逞能,结果被几只牧羊犬将其活活咬死,而留下这则典故。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虎神”的敬畏逐渐淡化了。时至今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提高,科学意识的增强,把虎视为“神”的理念基本消亡了。但作为民俗文化一项内容的民间信仰,它是从渔猎、采集、游牧或农耕文明社会传袭下来的文化遗产,是属于非物质文化的范围,其中有一定的合理内核。在文化发展中也发挥了特定的历史作用。勿用讳言,民间信仰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即是科学发达的今天,宇宙间也有大量人类未知或至今无法认知,无法解释的领域。注释:①杜,即杜国,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其国君被周宣王斩杀。一说是“唐杜氏”亦称“荡杜氏”被秦宁公斩杀。

猜你喜欢

虎符威武老虎
虎符:古代军事权力的象征
躲描猫的大老虎
威武辽宁舰(一)
山东舰,威武入列
虎符的下落
威武老枪56半
古代持虎符者真能号令全军吗
老虎变成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