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快人心的重拍

2016-07-06邓为奇

艺术科技 2016年3期
关键词:暴力美学趣味游戏迈克尔

邓为奇

摘 要:奥地利导演迈克尔·哈内克在2007年重拍了自己十年前的作品《趣味游戏》,该片除了对演员进行更换,将对白由原本的德语改为英语之外,影片的故事情节,场景选择,取景方式,镜头数量,演员的表演动作,台词意义,甚至一个细小的道具,都与十年前的版本一模一样。通过对真实暴力的影像再现,进而反思电影对暴力的美化及其造成的结果,是哈内克拍摄《趣味游戏》的初衷。之所以前往美国,启用大明星进行重拍,显然也是想借助美国巨大的电影市场,重申自己的态度。

关键词:迈克尔·哈内克;《趣味游戏》;暴力美学

现年74岁的奥地利导演迈克尔·哈内克,在三年内凭借《白丝带》与《爱》两获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对日常生活中的暴力行为进行抽离,淡化暴力衍生的过程,通过影像手法和声音的再现,直接表现暴力本身,触碰日常生活中的暴力存在以及人们面对暴力时的处境,这是哈内克电影的核心。在哈内克迄今为止22部影片的创作生涯中,出现了怪异的一幕——他在2007年重拍了自己十年前的作品《趣味游戏》。对《趣味游戏》的重拍之所以怪异,是因为2007年美国版的《趣味游戏》几乎是十年前奥地利版《趣味游戏》的复刻。该片除了对演员进行更换,将对白由原本的德语改为英语之外,影片的故事情节,场景选择,取景方式,镜头数量,演员的表演动作,台词意义,甚至一个细小的道具,都与十年前的版本一模一样。哈内克的这种行为,是名副其實的“炒冷饭”。

在影片中,导演并没有对保罗和皮特这两位虐待狂进行丝毫的背景介绍,他们一身白衣、短裤,戴着白色手套,毫无理由地出现在奥地利乡间的度假别墅,挨家挨户地对前来度假的中产阶级进行虐待。为了施虐行为的顺利开展,导演想出了一个十分日常的动作——借鸡蛋。他们针对要下手的一家人,保罗和皮特假装成邻居的客人,受邻居委托前来借鸡蛋,在借到鸡蛋后又假装无意打碎了鸡蛋,直到惹毛了这家人。此时,双方发生争执,保罗和皮特一定等对方先动手,之后便以受到暴力为借口,使用更强的暴力将这家人囚禁,进而折磨致死。其后,保罗和皮特便前往这家人的邻居家,假装成客人再次向邻居借鸡蛋,以此往复。在《趣味游戏》中,通篇都没有交代保罗和皮特两位施暴者的施暴动机,对于两位主角的背景介绍也少得可怜。习惯了常规惊悚片套路的观众,面对本片的开场,显得有些措手不及。观众不禁会想,如果自己是乔治一家,面对邻居的客人的无理纠缠,难道不会给对方一个耳光吗?为了其后将保罗和皮特折磨乔治一家的整个过程完整地展现出来,导演在影片开场便设下了这个陷阱。仔细观察这个陷阱的布置,不难发现其核心是充分的对立。

从乔治一家被囚禁到影片结束,导演向观众展示了保罗和皮特折磨乔治一家的整个过程。乔治一家多次试图逃脱,但都以失败告终。针对几次逃脱的处理,导演明显地表现出了对观众观影习惯的挑战。儿子逃脱失败,是因为作为孩子,他原本就没有向成年人开枪的能力和勇气。可是我们在很多影片中都看到小孩向成年人开枪,以及未成年人向成年人使用暴力的桥段。成功出逃的妻子因忌惮来车可能是施暴者而放弃求救,转而向第二辆来车求救时,车中的人却是之前的施暴者。妻子因恐惧而不向第一辆来车求救的心理适用于任何人,导演无疑是在讽刺大多数惊悚片脱离事实、刻意改变人物心理的做法,影片高潮妻子拿枪打死皮特的段落无疑是最好的例证。在妻子打死皮特之后,慌张的保罗找到遥控器,将影片倒转至妻子开枪前的时刻,阻止了妻子的反抗。直到影片最后,观众都以为妻子可以逃脱,导演也利用船上的水果刀向观众做出了相同的暗示,可是保罗却还是将妻子丢进了湖中,我们并没有看到妻子利用水果刀在最后关头成功逃脱的戏码。

纪录片《哈内克的导演秘密》有这样一个桥段:影片在第50届戛纳电影节放映后,片方在影院门口对部分观众进行了随机采访,有些观众直呼过瘾,而有些观众怒不可赦。我一直引以为傲。它挑衅的效果跟我当初预期的一模一样,成功激怒了某些人!事实上,这些观众应该要对自己感到愤怒,因为根本没人强迫他们待在戏院里看完。我的目的是在观众眼前呈现真正的暴力,以及他们是如何成为施虐者的共犯,毕竟片中不停出现虐待的桥段,提醒他们看到的并不是一部电影。那些看完后直呼这部片是桩丑闻的人,实在让我觉得好笑。人家都打了他们一巴掌,他们还一声不吭,看着那些越来越暴力的戏码,而事实上他们随时都可以起身离开。他们却留下来,屁股死黏着座椅不放,因为电影是如此具有煽动力,即使他们得忍受这么多令人难受的事情,他们依然想看到结尾。对此,我同意希区柯克针对《惊魂记》说过的话:“我知道在什么时候,观众会有什么反应!”影片告诉我们如何成为煽动下的受害者。这就是我的目的,我自认达到了。问题在于,自此之后,有很多比我的片子还严重很多的电影,而且目标族群都是年轻人。[1]

不难看出,通过对真实暴力的影像再现,进而反思电影对暴力的美化及其造成的结果,是哈内克拍摄《趣味游戏》的初衷。之所以前往美国,启用大明星进行重拍,显然也是想借助美国巨大的电影市场,重申自己的态度。美国版的《趣味游戏》反响平平也并不意外,《趣味游戏》所诉求的观众,并没有来看这部片。正因如此,我才会到美国,用大明星重拍这部电影,但同样的情况再度发生。这让我有点生气,因为我觉得电影的消费族群中,就算最没念过书的,也看得懂我要阐述的论点。但很显然,要是他们没有想要了解的意愿,这事就不可能成。[1]

《趣味游戏》无论是故事本身,还是影片所表现出的意识形态,都与其相对的环境产生了碰撞。就影片本身来讲,导演用非好莱坞类型叙事的方式,讲述了一个比类型叙事更为暴力的惊悚故事。习惯了常规惊悚片“无论以何种代价主人公都将得到救赎”论调的观众,面对乔治一家无一幸免的结局时,使得他们的情感难以投射到乔治一家身上。按照惯常的观影逻辑,一旦他们将这种投射自始至终地完成,那么这些观众也就成了片中暴力的受害者。由此,影片把观众推到了两难的境地,要求观众做出道德判断。如果赞成影片的论点,观众自然也是受害者,如果不赞成,影片暴力的推进丝丝入扣,难以反驳。面对片中的暴力,观众也陷入了一种僵局。从影片的意识形态来讲,影片批判的显然不仅仅是电影作为美化暴力的媒介那么简单。现今的电视、新闻媒体对灾难、暴力、苦难的报道通常都是不遗余力的。在这之后,电影又将这些灾难、暴力、苦难经过加工,甚至推成某种奇观,让灾难、暴力以及苦难背后的真实消失殆尽。没有亲身经历过暴力,且如果在此种环境中成长,人们往往会把表演中的暴力转化为现实。正如哈内克所言,面对身边的暴力,如果我们成长的环境正常,我们还能相对理性地思考,但是在现如今情感压力与社会压力都很大的环境中,就很难修补现实与虚构之间的围篱。然而,现实的情形却是电影中对暴力的美化、呈现依然在上演着,且暴力在影片中的容量有增无减,面对这样的僵局,或许在观看此类影片的同时,我们能想想,如果某天电影中的暴力来到了我的家门口,我该怎么办呢?

参考文献:

[1] 米榭·席俄塔(法),菲利普·胡耶.汉内克谈汉内克[M].周伶芝(中国台湾),张懿德,刘慈仁,译.远流出版社,2014:192-194.

猜你喜欢

暴力美学趣味游戏迈克尔
Open Basic Science Needed for Significant and Fundamental Discoveries
蝴蝶
利用游戏,增强小学语文教学效果
小学体育教学中如何应用趣味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