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长的得与失

2016-07-06梁子倩

艺术科技 2016年3期
关键词:批判小王子价值观

梁子倩

摘 要:法国动画电影《小王子》的中心思想是不要在成长的过程中遗忘童真的梦想,然而影片却在叙事过程中将学校老师、知识教育、家长和其他成年人等儿童成长过程中关系最为紧密的四个因素都塑造成了保持童真梦想的反面,其价值观与中心思想有所偏差。

关键词:《小王子》;价值观;批判;知识教育

《小王子》是2015年法国Orange公司出品的3D动画电影,改编自安东尼·德·圣埃克苏佩里同名文学原著,由马克·奥斯本(Mark Osborne)执导。故事主角是一个9岁的小女孩,在她单亲妈妈刻板而成人化的教育方式下为进入一所一流学校积极做着准备工作。然而母亲对女儿的完美成长规划却受到邻居古怪老头的打扰;这位老顽童般的邻家老头是位飞行员,他给女孩讲述了年轻时遇到外星球来的“小王子”的难忘经历,以及许多超乎常理的奇妙事物——每个星球上都有一位奇怪的住客,B612小行星上疯长的猴面包树,美丽而自负的玫瑰花,等待驯服的狐狸等等——这些故事让小女孩流连忘返。当母亲发现女儿偏离规划而禁止她与老飞行员来往后,老飞行员却病重住院了。女孩为了寻找小王子而溜出房间开始了奇幻的冒险旅程,并进入了小王子的宇宙,在这个难以分清是想象还是现实的世界中,女孩看到了老飞行员所述的各种小行星上的人,最后竟然见到了长大后已然忘记梦想、失去童真的小王子。经过与恶商人的斗智斗勇,女孩最终带着小王子一同逃离了象征监牢的大楼,解放了被贪婪的商人禁锢的小行星。当故事重新回到现实,母亲经过反思,理解了女孩与老飞行员的友情,带着女儿一同去医院探望他。母女之间,母亲和老飞行员之间的关系变得温暖,女孩与过往的自己也不再一样,他们都学会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感受,而不再是事务导向、目标导向。

或许是其中的台词“真正的问题不在于长大,而在于遗忘”与曾经风靡一时的“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之语相契合,该片在国内一时成为谈论热点。虽然对这部法国动画电影过分套用好莱坞大片模式、没有充分展现文学原著的浪漫细腻和隽永哲思有不少批评和争议,但单就影片本体而言,其造型设计、镜头语言、光色渲染和CG技术等都保持了欧美标准成熟商业大片惯有的水准,视觉华丽,故事跌宕,不乏感人之处,尤其是那几段脱胎于《小王子》原著作者安东尼亲绘插图、充满纸面纤维温暖古朴质感的传统定格动画,令人印象深刻;所颂扬的梦想、纯真、人与人之间的真诚情感等主题也充满了正能量。然而,笔者反复观看这部动画后,却感到其对导致成长过程遗忘梦想、失去童真的负面因素的定位似有不妥。试将影片中所有与“童真”、“梦想”、“自由”对立的元素进行概括,有以下四点:

1 将学校老师与孩子的自由纯真对立

在影片开场5分钟,讲述了女主角想要申请名校沃斯学校的学位却在面试中失败的情节。这5分钟的核心内容是什么?鉴于剧情是女孩在母亲过于规条的教育下死守计划、无法回答面试老师出其不意的提问而导致失败,笔者认为影片想要表现的重点其实是女孩的“不知变通”,为其后母亲为女儿设计巨细无遗的“人生计划表”的情节做铺垫,也为女孩被无拘无束的老飞行员吸引埋下伏笔。然而在屏幕上,观众看到的却是坐在黑暗中、由于电脑屏幕下来光而变得狰狞可怖、颜色灰暗、造型僵硬的5位成年人,以一种不近人情的方式审问着前来面试的学生们,将面试老师塑造成了可怕、冷漠无情、妖怪般的形象,似乎是老师们的压迫感令学生紧张而面试失败的;尤其是中间那位年长的老师,古板的圆形眼镜、深陷的眼眶、扁平而拉长的人中、黑洞洞的鼻孔,令人联想到恐怖的骷髅,加之光影和声音所渲染出的氛围,无法不让观众认为他是反派角色。其实,这名老师最后的发问“长大以后你想做什么”本无不妥,是非常正常、開放性,甚至相当有人情味的一个问题,但在影片中,却在光色、造型等视觉设计的引导下让观众忽略了这一点,反而将矛头指向了面试官。

2 将知识教育与孩子的童真想象对立

女孩得知老飞行员病倒后带着小狐狸开飞机去寻到长大后的小王子的情节是原著书迷最为诟病的一段。在这段与原著关联不大的好莱坞式大冒险情节中,当长大后的“王子先生”出现时,竟然是一个只求温饱、唯唯诺诺、毫无理想可言的庸人,这让很多原著书迷无法接受。暂且抛开原著,且看影片是如何解释小王子泯然于众的过程——王子先生向女孩展示了自己与老师和商人的合影,并告诉她“这就是他们帮助我的方法”。合影上的小王子戴着学位帽,眼神悲苦,背景则是写满数学板书的黑板。这张合影传递给观众一个怪异的信息,就是小王子是在老师和商人的合谋下进入学校学习数理知识,被无趣无用的学习任务压迫折磨后才沦落至此的(图2)。

同样写满数学板书的黑板也出现在全片戏剧冲突最强烈的勇斗反派一幕中:把女孩捆在课桌前、告诉她“是时候该长大”的古板老师背后也是这块黑板(图3)。另外影片中还有一个细节与数学题有关,就是小女孩被母亲关禁闭在家时的惩罚就是做数学题,小女孩一边做题一遍叹气,最后推开作业跑出去。这些场面中,象征知识的数学题、作业无一例外被推向了幸福成长、保持想象力的对立面,同时也在引导着观众的心理和认知——作业是大人的惩罚手段,拼命学习会让天真烂漫的孩子心如死灰、失去梦想,大有指责基础知识教育将充满灵性和纯真的小王子虐待成了世俗呆子之意。

3 将家长的管教与孩子的童真幻想对立

一般影视戏剧中的“典型形象”是指能体现一定的时代和社会特点的、有普遍意义和代表性的角色形象。在影片开头,工作家庭两头忙的会计师单亲母亲望女成凤,以机械化、制度化的思维来安排9岁小女孩的一切生活,对老飞行员送来的小花无动于衷,这些行为的设计都符合角色的身份、心理特征,也能与老飞行员的童心未泯形成鲜明对比、引发后面的冲突,还是比较有典型意义的。然而,随着剧情进行,影片对这位单身母亲的形象塑造变得用力过度,且方向有所偏差。如母亲知道女孩跟没有驾照的老飞行员开着破车出行之后,她对女儿的责备仍然冷冰冰地从规划表开始,而当女孩抗议妈妈为自己规划了太多之后,母亲面对女儿的心声并无任何直接回应,直接变为发怒、撕掉老飞行员的手稿、删除人生计划表中每周一次的会友时段,并以大量作业为手段限制女孩外出。编剧设置这个冲突是为了使剧情跌宕起伏,也是好莱坞编剧模式“最后一分钟大拯救”前必要的“设置障碍”。但在这个冲突中,母亲的举动显得违背常理,在现实生活中,对不知轻重、参与危险活动归来的孩子有所责备其实是每一位父母对孩子人身安全的关注所带来的最正常的反应。这段情节将母亲的管教描绘得偏激而固执,给观众一个冷漠、无理的印象,同时对老飞行员的幼稚行为大加美化、包装成“保持童真”,确实能引导观众心中的天平倾向飞行员和小女孩,同情他们的自由烂漫不能得到成人社会的接纳和认可。然而,老飞行员无证还敢带着邻家孩子冒着事故危险把破车开出去真的是童心未泯、值得赞扬的表现吗?难道家长对孩子潜在的危险不闻不问、放任不管才是“尊重天性”吗?“童心”与家长的管教并无矛盾,更不能成为不顾后果、不负责任的借口。影片以母亲与女孩一同观星的温馨场面为终结,代表母亲终于放弃了对女儿的强制人生规划,作为商业大片,结局当然是圆满的。然而与前面的情节相连,难免让观众误认为父母要顺着孩子的心意任其自由发展才是好家长。

4 将成人世界与冷漠无趣画等号

在小女孩进入亦真亦幻的异世界、与小狐狸一同开着飞机去寻找小王子的情节中,那个世界里所有成年人,无论男女都以僵化的方形作为外形的几何轮廓,线条平直、目光呆板,体态缩肩驼背、步履沉重、动作统一;刻意利用逆光,使人物面部大都埋在阴影之中,淹没了表情和个性特征,加之蓝灰色的冷色调,愈发显得死气沉沉而不友善。大街上、大堂里、电梯中、办公室里皆是如此,似乎成年人自然就会被工作所奴役、遗忘梦想、变得机械死板,连小王子也在这种长大的过程中堕落。这些成年人惧怕孩子,不允许他们的世界中存在孩子,他们甚至需要一个小女孩来给予救赎。(图4、图5)

综上所述,影片有意无意间将一个孩子成长过程中关系最密切的家长、学校、知识,以及作为观察学习对象的其他成年人等四个层面都塑造成了压抑童真想象、会让充满灵性的孩子遗忘梦想、沦为平庸的原因,给观众留下一个印象,仿佛接受教育、做题目、乖乖长大的孩子就会失去活力和想象力,只有像老飞行员那样不计后果、为所欲为才是保有童真,这实在是对“童真”、“想象力”最肤浅的理解。在这世界上,哪一个充满创造力和探索精神的企业家、艺术家或科学家没有踏踏实实地学习过基础知识、没有在工作中踏踏实实地完成每一天的任务和本分?事实上,丰富的想象力源自对已有知识的分解,想象力和知识并非天敌。美国心理学教授艾莉森·高普尼克(Alison Gopnik)的著作《宝宝也是哲学家——幼儿学习与思考的惊奇发现》介绍了现代认知科学对人类想象力的研究成果——想象力来源于知识,正是理解了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知识以后,儿童的想象力才成为可能。《指环王》、《哈利·波特》、《阿凡达》等等经典奇幻著作中所塑造的世界充满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而又能完全自圆其说,作者以近乎“创世”般的气魄构建了一个宏大的幻想世界,需要大量的语言、历史、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等多种基础知识作为支撑。[1]

成长的过程固然会失去一些东西,因为人总要逐渐承担起越来越多的责任,不能再像儿时般任性,不能再为所欲为,也会因为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而做出取舍。但是,在这个取舍的过程中,人会脱离任性和幼稚,得到许多为人处世应该具备的品格,也会因着学习到的知识,将最初的幻想一点点变得理智而可行,得到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理想主义的光辉终究要用现实主义的付出来浇灌。

虽然《小王子》原著开头对一幅儿童画是“吞了大象的蛇”还是“帽子”的描写的确流露出“儿童善想象,成人凭常理”的意思,但这只是小说中的“我”注意到小王子的原因,并非重点,原著的核心价值终究在于对人世间细腻情感的思考和隐喻性阐述。动画影片《小王子》仅仅抓住了开头的这一点点皮毛来大做文章,刻意塑造与儿童相对立的成人形象,片面夸大了成人对想象的不接纳和打压,指责成人的世界是如何压抑了孩子的纯真、知识学习是怎樣磨灭了孩子的梦想和灵性,却舍弃了原著中真正发人深省的精华部分,使得整部影片的价值观出现了偏差。

参考文献:

[1] 最高级的想象力什么样?至少它是不自由的[DB/OL] .观察者网, http://zhidao.baidu.com/daily/view?id=382,2014.

[2] 刘旭辉.评美国励志影片“当幸福来敲门”[J].电影文学,2010(12).

[3] 彭国斌.从“里约大冒险”解构美国式动画电影创作特征[J].电影文学,2011(19).

[4] 郭立扬.从创业榜样身上到底该学啥[N].中国教育报,2015-11-3.

猜你喜欢

批判小王子价值观
小王子
小王子的圣诞节
冲破单向度的枷锁
用“批判”的思维解读语篇的光辉
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价值探讨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小王子》:唤醒内心深处的柔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