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空间设计课程的构建
2016-07-06陈国兴
陈国兴
摘 要:本文从室内空间设计课程的现状出发,从教学内容与教学体系两方面对课程进行了重构,形成了更符合当下专业发展趋势的环境空间设计课程。重构后的环境空间设计课程从教学内容与教学体系上打通了室内、建筑和室外空间,从更纯粹的角度来研究空间形态与形式,更强调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实践学习的结合,以培养学生更强的空间处理能力。
关键词:环境空间设计;教学内容;教学体系;重构
按照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部署,以及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的精神,当前我国的高教领域正进行加快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改革。在这一背景下,普通本科高校需要构建更加符合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专业课程,使其能适应地方与行业发展的需求。专业课程的构建,涉及教学内容与教学体系等方面的改革,必须以能提升学习者的技术技能、就业质量、创业能力,以及能为其长期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为目标。
室内空间设计课程是本科环境设计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其在课程结构上归属于专业方向课程模块,课程种类属于理实一体类课程。该课程的学习对学生今后学习其他专业主干课程和开展未来的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与意义。然而,传统室内空间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体系在当今教育改革背景下,已呈现出诸多不合时宜的方面,因此,对该课程进行重构显得极为必要。
1 室内空间设计课程现状分析
传统意义上,空间设计基础课程大都以室内空间设计课为主。但是,这门课程的设置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它作为环境设计专业的主干课程,课程教学内容强调的大都是各种思想观念的叠加、材料装饰元素的堆砌与风格的拼凑等,同时过多突出空间外在、表面造型的装饰表达,而忽略空间形态与造型元素的训练,以及其与人们的感受和行为之间的关联;其次,传统课程对学生的空间造型能力的培养,更多采用的是一种让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主要是从造型结果入手,而忽视了构建空间造型的过程和创意,对空间形式的生成过分地轻过程重结果;更重要的是,传统课程知识内容重室内空间而轻室外空间,并没有从空间的整体性出发去展开教学,而是直接进入了室内空间设计的教学并以之为主,甚少提及空间范畴里另外两个专业方向(室外空间、建筑空间)的内容,忽视了室内空间、室外空间、建筑空间作为空间整体性之下的知识间的联系。
在多数设有环境设计专业的综合性院校,室内空间设计课程通常设置在本科教学的第四或五学期,是学生在学习了专业基础课程(包括建筑学基础、建筑制图、人体工程学、材料与构造、室内设计程序等)之后,进入室内、外不同专业方向及毕业设计课程(包括室内风格与流派设计、景观设计学基础、区域景观、园林景观、住宅空间、展示设计,毕业设计-分室内设计和室外景观设计)之前的重要衔接课程,应起到承上(总——专业基础)启下(分——分专业方向)的作用。但从上述所分析的该课程传统的教学内容和结构的设置上来看,其实质上并未能很好地实现这一衔接功能。
当代空间设计思想认为“空间”是比外在的、表面的造型更重要的形式语言。针对传统空间设计课程的问题,目前国内某些设有建筑设计、室内设计、环境设计与园林景观设计专业的美术院校已经对之做出了适应的调整改革:其空间设计课程从教学内容与教学体系上大都打通室内、建筑和室外空间,从更纯粹的角度来研究空间形态与形式;同时,其在教学过程中更加重视学生对空间的体验感受,通过各种空间训练与体验,让学生掌握空间形态、形式生成的逻辑,进而助其准确把握空间与空间中各造型要素,理解各空间的不同感受与行为间的关联。这些美术院校在该传统空间设计课程上所进行的调整和改革,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2 环境空间设计课程的构建
通过以上对教学现状的分析,针对传统室内空间设计课程教学的问题,笔者对传统的室内空间设计课程进行了以下的重构设计,形成了全新的环境空间设计课程。
2.1 教学内容的重构
教学内容的重构包括知识结构重构与具体的知识内容重构两部分。
(1)知识结构的重构。传统课程的教学内容以章节的结构模式呈现,而重构后的课程内容将按模块→项目→单元逐级分类的思路来展开:以项目为依托,每一项目有若干单元,并对应不同的技能训练任务,以技能任务来驱动学生对课程的学习;课程知识内容层层推进,从易到难,从基础、单一到整体、综合。重构后的课程整体的知识结构关系如图1所示,共分三个模块、五个项目、十七个单元。模块一为基础概论部分,模块二为专项理论知识部分,模块三为综合、整体案例知识部分。课程的教学旨在帮助学生从基础到专项再到整体、从单一到多样、从简单到复杂地学习空间相关知识内容。这样的知识结构安排,能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思考空间的生成、界定与各项目要素的形式逻辑,同时能引导学生进行空间形态与空间造型形式的创造,让其自己发现、体验进而构建创造整体空間,使学生的空间处理能力和造型潜力与创意得到更好的发掘。
(2)知识内容的重构。传统的课程教学知识内容强调理论知识学习的重要性,而重构后的课程教学知识内容则强调理论与任务技能训练相结合。每个教学项目之间、单个项目本身,都以其各自的基础理论部分的知识内容为引导入门的内容。学生在进行了基础知识的学习后,再通过进行任务技能的训练,从中自主延展获取更多的知识内容。同时,课程的知识内容强调空间的整体基础的学习,既有“空”的形式语言,又兼顾外在的、表面的“间”的造型形式的装饰。
第一,课程项目(一)的知识内容。项目(一)作为课程整体的基础概论,从空间的基本概念出发,引出空间的相关研究与基本特性知识内容。其重点在于让学生理解空间的概念及其与立体构成中的空间的区别,理解实体与虚空的关系、空间与空间感的区别,了解前人大体从哪些方面研究空间,以及空间研究的常用工具与媒介,最后是理解并掌握空间的各种基本特性的知识内容。
这一项目对应的阶段任务为搜索优秀空间设计项目案例资料。指的是让学生带着问题查找、搜集案例资料,同时归纳、整理、分析案例中空间设计的切入点与构思过程等内容。这样的任务设计可激发学生对空间相关问题的思考与学习兴趣,引导其从后面知识内容的教学中寻找答案。同时,学生自己寻找到的优秀空间案例可以为其最终作业的空间分析、构思等提供摹本、范例。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将从优秀的空间设计案例中学习到处理空间与案例设计的方法等知识。
这样的重构有利于帮助学生从空间的整体性出发,从一开始就构建科学、系统的知识体系框架,为接下来的空间的各类专项知识——项目(二)至(四)和各专业方向——项目(五)的学习夯实基础。
第二,课程项目(二)的知识内容。项目(二)的教学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习空间的限定要素与基本形态对空间生成、界定的逻辑,其重点是让学生掌握空间限定要素对空间生成的界定与空间的基本形态知识内容。
这一项目对应的阶段任务为限定数量垂直要素界定空间的专项训练。指的是让学生以模型搭建的方式与轻松游戏的心态,利用空间的基本形态知识,通过“墙”(模型基础要素——卡纸)与“柱”(模型基础要素——木条)两种垂直限定要素来界定空间。学生在完成任务训练的过程中,能从中主动体会空间最基本的围合方式生成逻辑,以及垂直限定要素以不同的组合方式形成的空间在大小、形状、开放与封闭程序、方向性、层次关系、相互间的穿插咬合、相邻空间在形状上的互相依存关系等。
学生通过该专项训练可建立对空间造型形式逻辑的初步认识,并能体会和理解到通过简单的构成元素、简明的空间围合手段,即可完成界定空间的多样性与丰富性。重构后的该项目教学内容以及让学生动手搭建模型的任务训练方式,改变了传统课程中学生对知识内容的学习通常是被动接受的情况,修正了以往知识内容中对空间形式的生成过分轻过程重结果的问题。
第三,项目(三)的知识内容。项目(三)的知识内容为空间的性质与功能、尺度与弹性、序列、分隔与联系、开口和光与流线共五部分项目要素。这部分知识内容是在前一项目基础上分项对空间相关知识内容进行进一步的展开和细化。学生可从中掌握空间各项目要素的形式逻辑,以及各项目要素对空间形式语言生成的影响等。
这一部分结合的是内外空间训练任务。即利用任务模型,让学生通过外部观察及内部代入体验空间模型的两种方式,分析空间的形式语言。同时,通过多次调整及改变模型中各项目要素,让学生观察和体验这些变化带来的不同表现和感受,以从中获得对空间更加直观、纯粹和明了的体验(图2)。
这一过程让学生将具体的知识内容与实际的空间模型和体验相结合,可避免单纯理论知识学习的枯燥。更重要的是,项目的训练任务加强了学生对空间项目要素变化所引发的不同感受体验和行为体验之间的关联和联想能力。另外,本项目的技能训练任务同时是为了给项目(五)的学习埋下伏笔。
第四,项目(四)的知识内容。项目(四)的知识内容是设计语汇、界面的“润色”与气氛的营造,其重点在后两者。其中界面的“润色”知识内容关注点落在外在、表面的造型装饰问题上,让学生在学会处理空间形式语言的同时也能进行空间单个界面造型的装饰设计,防止学生在掌握了空间形式语言的生成逻辑并合理处理空间后,出现对空间外在的、表面的造型不会装饰的问题,让学生懂得构建整体空间。
此部分对应任务为调研考察周边实际空间设计案例并运用所学知识对其进行分析。通过该任务的训练,让学生对前面所学的知识进行复习巩固,同时起到学有所用的效果。(图3)
第五,项目(五)的知识内容。项目(五)的知识内容为整体的室内、建筑与室外空间的构建与创意。该项目主要是运用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将项目(二)、(三)、(四)所学的知识内容和技能进行综合的应用,以分析室内、建筑与室外这三类空间是如何建构、处理整体空间与空间界面的装饰等问题的。该项目重点要求学生能独立进行完整的空间项目案例设计构思和图解设计,能进行独立的空间设计建构与创意。
这部分内容对应的任务为主题空间设计(某环境空间设计),以实题虛做的形式,让学生在一定的设计限定下,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设计实践方面的初步训练。该训练以项目(三)的模型空间为基础,通过功能的赋予,使该模型空间变成建筑的雏形。学生结合具体的环境,进行主题环境空间的设计。通过借助该空间模型,学生能较方便地在二维平面设计与三维立体空间设计之间进行相互转换,考虑空间界面的围合关系、空间内的虚空部分的处理等问题。这样的训练方式,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对空间进行理解,又可以提高其空间想象力。
该任务主要是针对学生的以下能力进行综合训练,包括:具体环境空间的设计能力——项目现场具体情况的调研分析能力、图解设计能力、设计构思逻辑能力、具体空间与界面的处理能力、理论结合实际案例的设计能力等;以及对设计成果的表达、表现能力——最终效果图的表达能力、版面设计能力等。除了对学生以上基础核心的设计能力进行重点培养外,在本项目的教学过程中,还将注意培养学生更高层次的能力与素质,包括引导其逐步形成设计与施工、技术与经济的统一的思维方式,逐步培养其具有工程合作协调、设计责任等素质,为其将来长远的职业发展做好引导。
本项目的教学,让学生有机会对本课程所有的知识内容进行综合应用,是对学生理论学习能力和实践设计能力的检验,有助于帮助学生在接下来的室内、外不同专业方向的课程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图4)
2.2 教学体系的重构
教学体系是教学过程的知识基本结构、框架、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和教学结果评价组成的统一整体。课程教学体系的重构涉及前述所有方面。
(1)知识基本结构与框架的重构。如前图1所示,课程的知识基本结构改变了传统课程教学中重理论轻技能的套路。重构后的知识基本结构包括环境空间设计的概论模块(基础概论知识)、专项模块(专项理论内容与技能)和综合模块(综合案例分析及设计)。重构后的教学框架以搭建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相结合的教学体系为目标,依照模块、项目、单元与任务的框架展开具体的知识内容与任务训练。
(2)教学内容、方法的优化。重新设计的教学内容以空间作为一个整体的概念统领整门课程的知識,有意识地打破室内设计、室外园林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专业界限,以项目任务、案例教学与现场教学等方法完善课程内容的教学。
(3)教学实施过程的再设计。再设计后的教学实施过程摒弃过往教学中教师教为主体、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强调教师教的引导(基础理论知识的讲授)与学生自主观察、体验与思考(从任务训练与教师对任务的辅导中观察、体验并思考)的结合。教学实施过程包含不同的阶段和不同的项目任务训练,通过设计各个任务训练的具体内容、要求与评价标准,同时结合案例分析,让“教”、“析”、“练(实践、体验)”充分结合。学生在“教”的引导下,在“析”与“练”的过程中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从而得到知识的升华。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的“教”应只起到引导与辅助的作用,而学生的“析”与“练”才是应该处于主导地位的重要过程。
(4)教学结果评价方式的修正。在过往的教学结果评价中,通常以单次最终考核评价为主、以教师个人评价为唯一评价,这样的评价方式容易导致片面评价的问题。而新的课程教学结果评价方式,则修正了以上问题。
优化后的课程教学结果评价方式以过程性考核评价(对分阶段学习和分任务训练的情况进行评价)与终结性考核评价(对最终的总体课程作业的情况进行评价)相结合,以对职业能力的评价为重点导向。
教学结果评价人员由教师团队和社会团队组成,教师团队以本校专业教师组成,社会团队邀请设计企业的设计师和职教院校的教学负责人加入。教师团队着重评价学生的理论和职业技能的综合能力,社会团队着重评价学生的职业技能。
3 教学效果的反馈
在具体环境空间设计课程的教改试验过程中,良好的教学效果进一步说明了课程的重构为教学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从新的环境空间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来看,尤其是学生在利用空间模型进行直接的观察、体验、感受、界定空间的过程中,他们对“环境空间”产生了更大的学习兴趣,所完成的阶段任务作业与最终设计作品呈现出他们对空间更高的敏感度;另外,学生的空间感受能力、空间想象力、设计逻辑的构思与推导能力等都有较为明显的增强。空间设计对学生而言不仅仅只是停留在书面上的知识内容,而是成了他们能亲身去感受并动手去实践的有益的学习过程。
4 结语
环境空间设计课程的构建,是在传统室内空间设计课程的基础上,对其教学内容与教学体系进行重构而成。新构建的环境空间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在空间这个整体概念下展开,打通了室内、外与建筑空间不同的专业方向。在有限的教学时限内,课程的教学让学生既能合理处理“空间”的形式语言逻辑,又能对空间外在的、表面的造型进行美观、实用的装饰。课程教学通过对学生的空间处理能力与界面造型装饰能力的锻炼培养,以更直观、主动的方式教会学生如何观察、体验、处理空间。课程强调设计过程的学习,强调工作方法的学习,从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
重构后所得的环境空间设计课程,为学生在后面对其他室内与景观课程进行深入学习以及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处理综合性的空间设计问题夯实了“空间”处理能力的基础。而以上这些重构和优化,都让全新的环境空间设计课程能更好地顺应专业发展的趋势以及当下国家教改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小嶋一浩(日),等.空间练习[M].苏文淑,译.台北:積木文化出版社,2013.
[2] 管沄嘉.环境空间设计[M].沈阳: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辽宁美术出版社,2011.
[3] 李朝阳.室内空间设计(第2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4] 顾大庆,柏庭卫.空间、建构与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