俭
——关系到治家兴国
2016-07-06文丨习翼
文丨习翼
俭
——关系到治家兴国
文丨习翼
曾国藩家书多次要求家人凡事从俭,家祭亲为,妇女纺织,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同,此为立家的根本。“凡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无论大家小家、士农工商,勤苦节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
近些年来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随着腰包鼓起来,一些人物质生活的胃口也被吊起来,追求口体之奉,得陇望蜀,摆阔绰、拼豪华、拼名牌……总之能显示身份高富帅牛的都有一拼;继之,饭未食而弃,物未用而抛,浪费现象惊人,奢侈之风渐有蔓延之势。虽有钱尽可任性,但世风不可袖手旁观。有鉴于此,很有必要倡导戒奢尚俭的社会风气。
俭以节物。中国是一个由农耕社会发展而来的国度,几千年来,靠天赐吃饭,凭地利生存延续至今,再加之人口负担过重,天灾人祸难测,节物备用,勤俭持家,细水长流,守分安命,是延续民族命脉的共识和保障,也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上至帝王,下至平民都倡导节俭,认为节俭如同蓄水,水之流不蓄,则一泄无余而水立亏;财之流不节,则用之无度而财立匮矣。节一分物,是增一分产出;省一分钱,是添一分物力。朱子家训说:“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俭以养德。曾国藩对其子说:“余服官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气习,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他认为,不论为官为民,务必戒掉骄奢习气,时时有谦恭省俭之意,才能养成良好的德行。若一个人贪图享受,奢望无度,则蛇可吞象。唐太宗将奢侈淫靡比喻为:“千欲内攻,则凶源外发。是以丹桂抱蠹,终摧荣耀之芳。”古人说,修德莫过养心,养心莫过节欲,节欲莫过守俭。俭是节欲之法,也是惜福之道。诸葛亮曾戒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俭以治家。曾国藩家书多次要求家人凡事从俭,家祭亲为,妇女纺织,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同,此为立家的根本。“凡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无论大家小家、士农工商,勤苦节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雍正皇帝在《圣谕庭训》中从反面告诫:“更或祖宗勤苦俭约,日积月累,以致充裕,子孙承其遗业,不知物力艰难,任意奢侈,夸耀里党,稍不如人,即以为耻,曾不转盼遗产立尽,无以自存,求如贫者之子孙,并不可得,于是寡廉鲜耻靡所不至。”所以,古人断言,后辈子女无法则,骄奢淫逸,立见消败。虽贵为王侯将相之家,何足求哉?
俭以兴国。前哲说:“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凡开国之君、中兴之主无一不戒奢从俭;凡亡国之帝、昏庸之流无一不奢侈淫靡。创业难,守业更难。李自成推翻明朝不过数十日,放纵手下骄横跋扈、花天酒地,结果皇帝的宝座尚未坐热,就江山易主。所以,毛泽东同志告诫全党,不要学李自成。他在即将夺取全国胜利前夕,提醒:“因为胜利,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生长。”强调:“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1952年,开展了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1957 年,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专门辟出一节谈“关于节约”。毛主席认为厉行节约是解决贫穷落后与大规模建设矛盾的办法,深刻地指出:“实行增产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这不但在经济上有重大意义,在政治上也有重大意义。”他把“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作为勤俭建国的方针。正是这一指导方针,使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和举世瞩目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