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杯 进球难
2016-07-05刘轶政
刘轶政
欧洲杯足球赛扩军后,参赛球队达到24支,球队之间的实力差距势必被拉大,而进球却越来越少,很多场次的比赛都要依靠绝杀来一见高下。以小组赛首轮为参照,12场比赛总共才打入22球,4场1比0,3场2比0,3场1比1,2场2比1,场均打进1.83球,进球率之低超过了1980年欧洲杯的场均1.93球,相对2000年欧洲杯场均2.74球的进球率,可谓望尘莫及。
本届欧洲杯进球状况直到小组赛第二轮后半程才有所改观,捷克2比2战平克罗地亚,西班牙和比利时都3比0完胜对手。低进球率直接影响了比赛的观赏性,但从另一个角度讲,也增加了比赛的激烈程度,强队不能轻松赢球,弱队极易制造混乱,换言之,欧洲杯更不好踢了。
欧洲无弱旅
扩军后的欧洲杯不仅没有注水,反而到处棋逢对手,比赛势均力敌。单就首轮小组赛而言,没落豪门匈牙利2比0完胜世界排名前列的奥地利,初次参加正赛的冰岛队1比1逼平葡萄牙,使C罗在这场比赛中锋芒全无。法国队揭幕战的取胜是依靠帕耶出乎意料的绝杀,德国队与意大利的两个2比0如出一辙,都是下半场经历对方长时间围攻之后,依靠反击才得以扩大战果。西班牙也是在最后时段才得以破门。
如果说之前“欧洲无弱旅”是一句老生常谈的感叹,那么本届欧洲杯已经成为一种现象或规律,欧洲无弱旅的内在原因值得分析。
首先,正是扩军放大了欧洲无弱旅的现象。从实际效果来看,欧洲杯扩军降低了预选赛的门槛,却提高了决赛圈的复杂性,很多预选赛中的竞争压力转到了决赛圈,没有哪支球队甘当配角。尤其是那些初次亮相欧洲杯赛场的球队,决赛圈的意义显然高于预选赛,关注度和重视程度更高,赛前准备与比赛状态自然有所不同。预选赛总是僵持而漫长,一旦进入正赛,各支球队就会一鼓作气、如沐春风,目标性显然要更强。可见,欧洲杯扩军的确拉开了球队间的实力跨度,但实力上的差距是长年积累的结果,进入决赛圈激发了相对较弱球队的胜利欲望,胜败仅在转念之间,和普遍印象中的实力差距没有太大关系。
其次,欧洲的足球环境高度统一开放。这一渊源无需追溯太远,1995年出台的博斯曼法案可见端倪。博斯曼法案认可有欧盟公民资格的足球运动员,在与俱乐部合同期满之后,有权在不支付任何转会费的情况下到欧盟另外任何国家踢球。有欧盟公民身份的运动员在欧盟任何地方踢球时,有关“外国运动员限制”的规定予以废除。这项法案明显加强了欧盟范围内球员的流动,有效保护了球员的切身利益。从长远角度而言,加强欧洲足球文化的合作与交流,对均衡欧洲各国足球水平有很大意义。各国的优秀球员相聚在以五大联赛为代表的主流赛场,通过高水平竞技与足球技战术的渲染提升自己,加上欧洲各国联赛水平不断增长,也和各国球员能力的提升相互促进。这代表了联赛与球员之间的互利共生,进而也会惠及各国国家队,无论本国球员还是本国联赛,都是在开放互利的环境下不断进步,都可以为国家队技战术更新和教练用人提供更多便利条件,先进的技战术理念会被广泛追随,借助球员的外来经验迅速实践。总体说来,欧洲足球是球员、联赛、国家队三个维度之间的良性循环,竞争都是在开放、透明的环境中,已经很大程度上减弱了传统足球强国的后天优势,反映到国家队层面,自然没有绝对的强弱划分了。
再有,各国独特的足球风格也是欧洲无弱旅的一个隐性原因。传统豪强会在国内保持浓厚的足球氛围,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有顶级俱乐部坐镇,吸纳大量的资本与人才,将豪强本色维持下去。而新晋强队比如比利时,他们有得天独厚的人才储备,能够在场上伺机爆发也不奇怪。中下游球队也各具特征,瑞典、波兰、威尔士、捷克、克罗地亚都有堪称世界水准的当家球星,依靠稳固的防守和反击给任何一支欧洲强队带来威胁。俄罗斯、捷克、瑞典、罗马尼亚、土耳其等虽然和传统强队差距较大,但都在欧洲乃至世界赛场上展现过不俗的实力,战斗意志非常强大。东欧球队习惯给强队找麻烦,他们是欧洲足球板块中最难被预判的,以上届欧洲杯预选赛最为明显,大部分的冷门比赛都是出自东欧球队。东欧球员身材高大强壮,近年来战术纪律性逐渐增强,脚下技术也并不粗糙,尽管发挥很不稳定,但具备短期内冲击强队甚至爆冷的实力。
此外,很多名不见经传的欧洲球队一旦经历大赛场面,他们不为人知的优势会突然展现出来。逼平葡萄牙的冰岛地处极寒气候,球员在室内足球的狭小环境下,需要满足更高的技术要求,很多90后年轻球员都在意甲、英超等联赛效力。更值得一提的是冰岛全国有600人持有欧足联B级教练证,200人持有A级教练证。名不见经传的阿尔巴尼亚队虽然之前20年很少参加国际大赛,但国家队中的大部分主力都在德甲、意甲和瑞超联赛效力,球队整体实力可见一斑,依靠2011年意大利人德比亚西带来的防守反击战术,他们的成绩近5年来不断提升。
欧洲很透支
欧洲杯小组赛给人鲜明的印象,强队不强,弱队不弱,进球数大为减少,这和关键球员赛季透支有很大关系,每届大赛都有类似的情况出现。还记得冷门多发的2010年世界杯吗?当时很多人就抱怨受“有史以来竞争最激烈的赛季”拖累,西甲、英超、德甲都将冠军悬念保持到最后阶段。本赛季考虑到欧洲主流联赛的竞争压力,情况也不会好转。英超联赛异军突起,各豪门在争夺欧战资格中疲于奔命,热刺孤注一掷却争冠无望,他们为英格兰代表队贡献了半壁江山。西甲豪强迫于欧战与联赛的双重压力,积分榜鏖战持久,竞争最为惨烈。意甲和德甲竞争虽不如西甲,但是尤文与拜仁的持续高歌猛进对球员造成了巨大的透支,其余强队情况也不容乐观。
大赛之年对球员体能的影响已经成为无法回避的话题。经历了一个赛季的巨大消耗,用更为紧密的洲际大赛来代替休息调整期,球员的竞技状态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越是关键球员,处在联赛的核心地位,消耗就越大。大赛开始阶段,球队都需要磨合适应的过程,本届欧洲杯很多关键球员趋于年轻化,他们无法依靠大量比赛经验来迅速进入状态,要通过实战来适应大赛氛围,因此,从小组赛阶段就需要毫无保留地运用体能,经历严峻考验。
体能问题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在比赛中直观显现出来。由于扩军的原因,本届欧洲杯小组赛强强对话少了,传统强队很难恃强凌弱,轻松在弱队身上取得进球。在小组赛前两轮,法国队都是在最后时段奠定胜局。德国队两轮过后仅有两球入账,第二轮面对波兰竟然整场破门乏术。西班牙首轮面对捷克跌跌撞撞,只以1比0小胜。意大利主打防反战术,有惊无险顺利过关,但是连续两轮在最后时段进球,才得以取胜。葡萄牙面对冰岛和奥地利难求一胜,小组赛前两轮仅打入一球。英格兰凭借第二轮的逆转绝杀才稍微松了口气。本届欧洲杯由于赛程增加,比赛强度越来越大,如果教练无法对球员体能做出合理规划,那么球队在淘汰赛阶段很可能和小组赛时判若两队,这在以往的大赛中也屡见不鲜。
欧洲很保守
本届欧洲杯更加注重防守和反击的质量,正面阵地进攻很难顺利敲开对方大门,这也是强弱不分明的原因。扩军后,传统强队之外的球队比例大增,它们都采取了主动防守的姿态,依靠身体对抗和战术犯规的辅助作用,使得强队无法在压迫式进攻方面大做文章,因而对比赛双方而言,反击和定位球就成了重要的破门手段,过顶传球和边路传中在运动战进攻中发挥了显著作用。同时,意大利并不像孔蒂之前向外界宣扬的那样以进攻来主导比赛,他们依旧保持传统的防守反击战术。英格兰战术一直趋向保守,直到小组赛第二轮下半场,才通过疯狂补救手段突然开窍。总体而言,欧洲杯的战术基调倾向于防守,略显僵化,难以打开局面。
其实,欧洲杯本身很难像联赛那样,展现出水银泻地般的进攻。纵观本世纪几届欧洲杯打出的技战术,防守一直是重中之重,并且逐渐呈现出主动防守的趋势。
2000年欧洲杯依靠稳固的整体队形明显加强了防守,注重多名防守球员的协调,展开就地合围逼抢,呈现较强的整体性,也成为之后欧洲杯技战术发展的风向标,进攻多以中远距离过顶传球为主。
2004年欧洲杯8强球队更加注重防守,多次运用团队组合,呈现较高的防守成功率,延续2000年的趋势并有所提升,防守重心由前场展开,反抢后就地发起快攻,以减轻后场的负担。加强中场防守普遍成为攻防转换的重要环节,对提高整体防守质量起到关键作用。
2008年欧洲杯,西班牙队传控技术流还没有成为普遍推崇的进攻方式,中远距离传球依旧是发动进攻的主流做法。防守方面,中前场的抢断和就地反击是第一时间遏制对方反击的重要手段。
2012年,伴随着西班牙足球走向巅峰,各支强队地面传控也明显加强,更加注重团队围抢防守策略,普遍采用丢球后就地反抢的压迫式防守,传统的收缩式防守多在弱队身上展现。
本届欧洲杯和之前几届相同,同样注重主动防守,但前场反抢程度有所降低,更多是根据场上形势和比分压力灵活运用。中场的防守强度依然很大,像意大利这样采取战术性且战且退、主动回撤半场的球队并不多见。
欧洲杯整体趋向于防守,使反击成为进攻的重要手段。几支新军由于经验与实力的相对欠缺,很难组织团队高效的前场反抢。防守重心有所后移,更多在中后场展开,无法在前场快速反击。这样一来,反击就更加繁琐,压迫性和进攻效率随之降低。由于相对较弱的球队防守重心后移,阵形间隙缩小,自然会遏制强队的反击。强队往往要面对对方半场密集的防守体系,很难在由守转攻后找到足够的反击空间,因而进攻效率也不高。
如此一来,对阵双方依靠过顶传球和边路传中来破解,并利用好定位球,就成了赢得比赛的关键。纵使西班牙这样注重阵地进攻和前场团队反抢的球队,也要长时间面对迟迟打不开的局面。他们小组赛前两轮打入的4球,大多是依靠过顶传球或边路传中,其中两个是空中轰炸破门,另一个是对方后防的拦截失误做了嫁衣,依靠阵地战进攻破门仅有一次,还有越位之嫌。西班牙尚且如此,其他球队也不会好到哪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