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特色校园,强化实践能力,提升办学品位
2016-07-05高淑秋
高淑秋
摘 要:只有构建特色校园,强化实践能力,提升办学品位,才能走上“特色学校——品牌学校”的发展轨道。
关键词:特色校园;依据;构想;实施;成果;反思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2-022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2.149
桦甸市临江小学地处群峰竞秀的红石林区,是一所不断奋进中的企并学校。近几年来,新一任校领导班子,深虑远思,放眼学校的发展,转变观念,创新思维,积极寻求一条挖掘内涵,凸显优势,特色育人,和谐发展之路。
一、理念决定特色
办学特色和办学理念有着必然的联系,从某种程度上说,办学理念决定办学特色。
临江小学办学理念是:“为和谐社会育人,为学生幸福人生奠基。”
有了这样宏观的明确的办学理念,临江小学从实际出发,度量了自身的优势,以强化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为切入点,打造农林文化校园,提升特色办学品位,确定了我校的特色主题是“构建特色校园,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
二、特色选择与定位
特色是文化,特色学校的主旨是文化育人。临江小学的特色主题确定为“构建特色校园,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主要是出于以下方面的考虑:
(一)理论依据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特色办学,给学生适合的教育,是今后发展教育的一个新的指导思想。
(二)现实依据
1.环境优势
临江小学地处林区,春华秋实,夏采冬藏,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广大师生提供了认识自然,走入自然,体验农林生活的平台。
2.人文优势
临江小学的学生大多生活在周边的农村或林区,教师也有着一定的农林方面的知识,红石林业局的林产加工企业也是我们参观实践的基地。
基于以上原因,我们把特色定位于创建农林文化校园。
三、特色的构建
(一)指导思想
以人为本,文化育人。关注学生发展,创建农林文化校园,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推进学生在农林文化中,在综合实践中,对“森林与人类生存的关系,森林与环境发展的关系,森林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森林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的深层思考,实现学生价值观层面的和谐与发展。
(二)总体目标
1.回归学校教育功能,使临江小学走向“特色学校——品牌学校”的发展轨道。
2.强化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实现五个发展。即: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技巧的发展;交流方法与技巧的发展;信息收集处理的方法与技巧的发展;学习与自我管理的方法与技巧的发展;合作的方法与技巧的发展。
3.打造优秀特色教师队伍,实现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突破性提升。
四、特色的实施
(一)走进课堂
课堂教学是特色文化建设的主阵地。
1.以综合实践课程与科学生活课程为龙头,以点带面,拉动农林文化特色建设,强化学生实践能力。我们开足开齐综合实践课,科学课,生活课,语言艺术课,让能力强,技术好,水平高的教师担任此教程。比如,在劳动课上,腌酸菜,腌鸡蛋,凉拌拼盘等,从食材的准备,到操刀主厨,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全程实践,在师生的欢声笑语中,把林区相关的生活常识及山野菜的食用、药用价值,寓教于“吃”中。
2.学科整合,深化特色内涵。各学科教师立足特色教学的高度,充分挖掘本学科农林文化素材,调整教学思路,不失时机引导学生感受农林文化,实践文化特色。例如,四年级下册安排的综合学习活动“感受家乡”,可以组织学生去收集林业工人的故事,像感动中国绿色人物赵希海老人的事迹等都是感受家乡人文情怀的良好素材,从而使学生更进一步地了解林区,增强学生的自豪感,树立建设林区,发展林区的思想。
3.校本研发,丰满特色内容。为了充实我校的特色内容,我们加大了校本课程的研发。近几年来,我们组织有经验的教师,编写了三套校本教材,一套是《可爱的家乡》,一套是《语言艺术》,第三套是《森艺表现》。
《可爱的家乡》是社会与科学学科教师主持编制的,从地理环境、自然资源、森林植被、矿产储量、人文情怀等方面,介绍了红石林区的整体风貌,为学校特色发展明确了方向,找准了切入点。
《语言艺术》是语文教师主持编制的,分低中高三册,内容上力求语言艺术与经典国学有机结合,旨在训练学生掌握优雅,精致的祖国语言,积累博大精深的国学文化,训练学生的语言技巧。
《森艺表现》是美术及综合实践教师主编的,分低中高三册,编写遵循“三化”原则:教材格式应标准化;教材内容应规范化;内容的密度要科学化。低年段编写内容以“粘、拼”为基本创作技能。如:用树叶、树皮、种子、木块等为原料,粘贴、拼接出简单的主题森艺作品。中年段编写内容以“剪、编”为基本创作技能。如:反映森区文化的剪纸、简单的柳编及秸秆编、简单的动植物标本制作等。高年段编写内容以“雕、刻、烙”为基本创作技能。如:根雕、主题烙画、拓画等。
(二)走进校园
1.静态景观,润物无声。走廊墙壁展示的刺绣,剪纸,照片都无声地散发着农林主题文化的气息。
2.参与活动,表达情感。每学期举行的少儿书画大赛,摄影大赛,双写大赛等,学生用他们的笔,书写可爱的家乡,用他们的画,彩绘美丽的自然,用他们纯净的眼睛与镜头定格感动的人或事。
3.亲自躬耕,收获体验。在教学楼东侧,创建了学生综合活动实践活动园区,种植了高梁、玉米、丝瓜等几十种农作物,从春耕到秋收,在实验教师指导下都是学生全程亲自劳作,把实践中看到的,做到的,想到的记录下来形成自己的实践报告。
(三)走进家庭
家庭的实践也是建设农林文化特色拓展与延深。
1.鼓励学生观察鸡、鸭、鹅孵化过程和生长习性,记录有趣的故事写成作文。
2.在特殊的节日,比如母亲节、父亲节等,鼓励学生为父母亲手做一道小菜并讲解这道菜的合理配料及食用价值,把农林文化融入感恩教育。
(四)走进社会
1.参观鹿场。鹿场是林区农民发展第三产业的途径之一,学校组织学生参观鹿场,不仅让学生认识了梅花鹿,了解了梅花鹿的生长周期,而且通过与养鹿人的谈话,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新思路。
2.小记者团在行动。我校2007年成立了小记者团,孩子们赤足弯腰在稻田里体验农耕,在杨靖宇密营探访先烈的足迹,小记者们用文字书写了林区的自然情怀和人文情怀。
(五)走进森林
1.春游英雄密营。在杨靖宇密营处,学生除了采集一些简单的动植物标本外,更重要的是感受到了家乡的人文资源丰富,了解了家乡的历史沿革,体会了代代家乡人为森林的繁茂,家乡的繁荣留下的血汗。
2.秋采松江红叶。白山湖,红石湖是红石国家森林公园的自然景观重要组成部分,秋天层林尽染,学生采集五彩斑斓的树叶做成各式标本,创作各种主题的树叶画,认识各种植物种子,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高。
五、特色反思与畅想
(一)初期成果
1.学校编写两本校本课程《可爱的家乡》《语言艺术》分获吉林市校本科研成果一、二等奖。《森艺表现》课程正在试运行中。
2.通过各方努力,构建农林文化特色学校的大框架已初现雏形。从教师的配备到课程研发到农林文化的氛围的营造都取得了良好的开端。
3.语言特色的阶段成果——大课间快板说唱已普及校园。有两位教师的科研主题研究课获得优质奖。
4.三年来学生书法竞赛,摄影大赛,双写竞赛获奖人数达200多人次。
5.两年来教师发表关于培养学生综合实践方面论文获奖人数达20多人次。
(二)完善与提高
1.还需加强特色教师专业化的培训以更规范更科学指导学生进行特色主题活动。
2.夯实并拓展学生活动基地建设。比如与东兴苗圃联谊成为学生新的实践基地。
3.实验室、标本室建设与管理,还应规范化、科学化、独特化。
4.努力创建学生木刻、根雕实践活动室,把特长的方法、技术层面升化为特色的文化、价值层面。
5.用三年时间筹建一个以农林文化为主题的生态微景观。
六、结语
目前,我校的特色学校建设还仅仅处于起步阶段,未来还有许多具体工作要做,包括特色学校理论的探索与深化,课堂教学与特色学校理论的有机结合,形成突出的相对稳定的统领全局的特色项目等。因此,特色学校的建设任重而道远。今后我们将按这一主题把学校特色创建工作坚定不移地开展下去,努力提升办学品位,使临江小学真正走上特色学校到品牌学校的发展轨道。
[ 责任编辑 张敬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