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016-07-05翟丽娜
翟丽娜
摘 要:课堂教学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主阵地,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形式,也是当前学校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落实新一轮课程改革纲要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渠道。因此,课堂教学质量与学校教育目的的实现、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息息相关。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情境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2-0150-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2.097
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它是教学的生命。可是,新课程改革实施十余年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却没有能够得到很好的实现,仍然是一个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虽然有些教师在尝试通过优化课堂教学来尽可能最大限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但仍然有一部分教师以“教”的效率来代替学生“学”的效率,或者重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轻视未来的“有效性”。还有在一些课堂中,不同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差别很大,课堂中片面化、绝对化的现象明显。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大部分教师的教学理念确实有了明显的变化,也着手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当然,时至今日,在如何科学利用课堂教学实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方面,可谓众说纷纭,意见很不统一。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实践、反思和总结,笔者认为以下几种方法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重视课前预习是重心
当前,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课堂本身以及课后的查漏补缺,这种教学模式属于“重心后置型”。但是,要实现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必须要改变这种模式,做到“重心前移”,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所谓“预习”,就是做到让学生先主动地了解课文内容,已达到初步了解的目的,在学生的预习过程中,能够发现自己不懂的问题。因此在课堂中,学生的学习针对性就加强了。
二、加强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曾经有一位欧洲的教授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如果让一个人吃掉5g盐,相信这是难以下咽的。但是如果将这5g盐调味到一碗诱人的汤中的话,这5g盐一定会在不知不觉的品味中被吸收掉了。情景就如这碗汤,知识就如这撮盐,好的情景会让学生快乐地去学习知识,也容易被学生所吸收。同旧教材相比,新教材的一个最大的优点就是很多知识的学习是通过一定的问题来引入和解决的,这些问题很多都融入到特定的情景中。因此,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策略便是用心创设情景。在情景创设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点问题。
(一)情境创设应该目的明确
小学语文教学中要紧密围绕教学目标来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在情景中学习语文知识,训练学生学习语文的思维,充分发挥情景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二)情境创设应该具有“语文味”
所谓的“语文味”,是指语文课堂中的情景创设要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体现语文学科的教学特征,围绕教学内容去设计和展开。让学生在情景中实现“语文化”思考,就能构建新的语文认知框架。
(三)情境创设应该具有现实意义
当今的社会是信息化迅速发展的社会,学生在这样一种社会环境中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取海量的信息。因此,教师在情景创设中应该关注社会现实和时代气息,引导学生去关心周边的社会动态,关注国家的变化和发展。
三、重视学习方式的多元化
(一)重视接受学习
语文学科具有自己的特有结构,有些知识是不需要进行探究的,只需要让学生主动接受就可以了。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应抛弃接受学习,相反,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合理运用。
(二)加强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的最大好处是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是传统教学所无法满足的。但是在探究学习中,我们也要明白,语文学习中的探究模式,并不能处处用,时时用,而是应该在适合探究学习的教学内容中去使用,从而确保学习的有效性。
(三)强化小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的展开有助于实现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张扬。因此,教师应该积极为学生创造合作学习的条件和空间。为了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首先需要做到明确分工,让学生在小组学习中知道各自的功能和位置;再者就是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让课堂合作学习成为一种常态。
四、结合生活教学,重视学生体验
我们应该明确的是,知识目标是否实现,不单是看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重要的是看学生能否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因此,教学前的设计和实际的课堂教学都应特别重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要在学生学习母语的同时,培养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发展学生的思维,激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他们受到情感熏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通过体验加深对文本的感悟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常会遇见这样的一种情况:当我们对一篇文情并茂的美文进行教学时,若不能考虑学生主体地位和情境创设的情况,学生很难会被这样的文章所感染,只是在单纯地学习课文,而不能很好地去领悟其中的内涵,处于一种似懂非懂的状态,教学效果也不尽理想。这种情况的产生不在于文章不够优美,也不在于教师讲解不到位,究其原因,在于教师没有将文章中反映的问题同学生自身的社会生活经验建构起来,因此文章所表达的感情不能引起学生的认可和共鸣。因此要加强和重视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和理解,就要创设情境,让课本中生硬的文字所要表达的思想能够和学生自己的生活、思想去融合,从而加深学生对于文章的感悟。同时,让学生产生内驱力去自主阅读,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
(二)通过体验促进阅读迁移
语文课堂的外延就是社会生活。因此,语文教师要将语文教学目标内化为学生学习的内需,让他们感觉到学习就是体验生活,而对生活的体验就是在品味一篇优美的文章。实现学习即生活,生活即学习的效果。要懂得,理解和感觉的终极目标是丰富和积累,进而去创作,提升学生的生活品味和品质。因此,阅读教学要使阅读成为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生活不等同于知识,但知识是从生活中产生的。让学生懂得知识与生活紧密相连是活化学生知识的关键。因此,教师要遇到学生在生活中去发现,在生活中去理解,在生活中去体验,让他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运用已掌握的知识,自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张玲霜.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传播学分析[J].文学教育:上,2010(7):144-145.
[2] 蒋冬文.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策略探究[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0(12):67-68.
[ 责任编辑 张翼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