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中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数学探究中来
2016-07-05李卫强
李卫强
摘 要:自主探究性学习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倡导的重要教学理念,改变了学生的被动参与与机械接受,而是让学生以主体身份展开探究,在探究中促进学生数学知识、技能与情感的全面发展。那么如何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数学探究中来呢?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从学生学习情感的激发,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以及课堂提问艺术的设计这三个方面来展开论述。
关键词:初中数学;自主探究;生活素材;提问艺术;学习主权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2-006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2.043
开展探究性学习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教学理念。这是基于现代建构主义学说基础之上的生本教学观的具体体现。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必须要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机械灌输,而是要树立新观念,运用新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生本课堂,实现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这样才能打破传统教学的种种束缚与限制,带领学生走进科学探究的殿堂,让学生自主地构建知识,提升技能,学到更多教材之外的知识与技能,促进学生情感的提升。现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对如何引导中学生展开积极的数学探究活动浅谈如下几点体会。
一、寻找生活中的数学素材,拉近学生与学科的距离
学生积极的探究活动是建立在自身对学科的主观认可之上,是建立在对学科积极的学习情感之上。只有激起学生对认知对象积极的学习情感,学生才能产生内在的学习动机,才会把数学探究当做一种乐趣,其思维最活跃,学习状态最佳,这样才能展开主动而积极的探究活动。而以往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不爱学习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认为数学知识抽象,学习枯燥。因此,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不能只是机械地就知识本身来进行枯燥而机械的讲解,而是要深入学科的本质。数学是一门植根于现实生活的学科,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只有将数学与生活密切结合起来,才能使数学教学富有生命的活力,更加生动活泼。为此教学时,教师不能照本宣科,而是要深入学生的生活,寻找生活中所存在的丰富而直观的数学素材,以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事物与生活现象来引入数学知识的学习,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寓于直观的生活素材之中,从而使原本枯燥无味的教学更加生动活泼,进而拉近学生与学科的距离,激起学生对数学积极的探究热情。如在学习正数和负数这一节时,我们就可以以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现象来展现一些关于温度的变化、收支情况等的数据,进而以熟悉生动的生活来呈现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以此增强教学的真实性、熟悉度与直观性,进而激起学生参与数学探究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展开独立思考。这样的学习不再是被动而消极的外在行为,而是主动而积极的内在行为,学生对认知对象充满了好奇与热情,更能以兴趣打开学生探究的大门,进而为学生的主积极探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展开主体探究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探究的主体,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数学探究中来就必须要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机械灌输,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以主体身份展开主动探究,真正地参与到探究中来,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探究中自主地构建知识,学到知识,掌握方法,形成技能。为此在教学中,教师不要一讲到底,而是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将探究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展开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让学生全程参与到探究中来,以实现学生的全体探究、全程参与,全面发展。如在学习“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这一内容时,我们首先帮助学生来复习三角形全等的概念与性质,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来思考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是否一定需要对应边与对应角全等这六个条件,如果只满足这六个条件中的一部分,是否也能判断三角形是否全等。将教学交给学生,让学生围绕着这个问题在学生之间展开互动探究。让学生来探究这六个条件中的满足部分条件的情况。让学生将动手操作与动脑思考结合起来,在亲自动手中思考,在思考中积极动手,这样学生通过画图实践、理论推导来展开深入的探究。进而在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完成探究。进而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的思考与操作总结出三边对应相等,两角与夹边对应相等,两边与夹角对应相等都可以判断三角形全等。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是探究的主体,学生不仅可以加深对本节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同时更可以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掌握分类讨论等基本的数学思想与方法,这样更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巧妙地运用提问艺术,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要让学生的探究更有成效,就要善于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这样才能让学生的数学探究更有广度、更有深度,才能让学生在探究中得到知识、技能与情感的全面发展。而中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实现学生的独立思考,就要善于运用提问艺术,以富有探索性的问题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这样的探究才能更加主动而有效。
1.问题要富有探索性。问题是探究的主线,问题本身的价值性直接关系到学生探究的成败。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大多只是就知识本身提出一些检测型问题,这样的问题虽然可以起到复习与巩固知识的效果。但并不能引发学生探究的主体性与思考的独立性。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着眼于学生的基础知识与所学新知之间的联结处,提出富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的思考与思维,引导学生围绕着问题来展开主体探究。
2.问题要富有开放性。传统教学中所提出大多是封闭性问题,这样只能将学生的思维限定在固定的条框之内,并不能起到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效果。为此我们要将教学的视野放得更宽广,要着眼于数学学科与现实冬小麦的关系来提出富有开放性的问题,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一解等,这样更能将学生带入更宽广的思维空间,将学生从固定思维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解放学生的双手与大脑,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来展开主动思维,以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学会数学思维,掌握数学思想与方法。
参考文献:
[1] 傅乃彬.初中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3).
[2] 赵晓娅.初中数学的自主探究学习[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2(8).
[3] 刘燕.让探究成为数学教学新常态[J].中学数学月刊,2015(7).
[4] 高英.初中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应用刍议[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2013(10).
[ 责任编辑 赵建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