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探讨
2016-07-05冯俊芳
冯俊芳
【摘 要】随着行政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入,其单位经费来源也由原来的中央财政拨款转变为等额拨款、差额拨款和自收自支。在体制改革之后,行政事业单位的经费总额相应减少。因此,行政事业单位要想维持原有的社会职能,必须加强财务预算管理,提高有限经费的利用效率,保证各项社会、经濟职能的有序开展。文章从现阶段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了几点完善措施和意见。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问题与对策
一、现阶段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预算管理意识不强,预算工作缺乏指导
一直以来,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经费来源都依靠中央财政拨款,由于经费较为充裕,因此事业单位内部很少有系统化的预算管理体系。即便在实行事业单位改革之后,仍然存在部分领导和工作人员,对于全面预算管理的认识程度不够。从单位领导方面来说,没有从根本上转变对预算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也就不能在单位内部起到带头作用。将预算管理与会计工作混为一谈,没有做好各部门的明确分工工作,使得部门运行效率低下,预算管理工作执行困难。从工作人员方面说,自身的预算管理能力有限,难以从实际行动上提高预算管理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加上部门领导的不重视,降低了基层员工的工作执行力度。
2.缺乏战略发展规划,单位资源浪费严重
许多事业单位对于自身的未来发展定位不明确,没有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失去了前进的方向和动力。在这种情况下,中央划拨给事业单位的经费没有用来进行相关的社会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不能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资金保障。一方面是单位自身缺乏长远的战略发展规划,导致资金的利用不合理;另一方面是盲目投资经济建设,导致资金出现严重浪费。在两方面的共同影响下,行政事业单位的社会职能和经济职能都收到了极大削弱,不仅难以实现自身的发展,还严重损害了政府形象,降低了政府公信力。
3.预算编制不够科学,预算编制脱离实际
预算编制是行政事业单位实现全面预算管理的基础性工作,但是由于编制过程较为繁琐,而且耗费周期长,因此许多事业单位选择性的忽略预算编制工作。在实际执行预算管理时,相关财务人员缺乏对预算编制工作的前期调研与资料收集工作,预算编制流于形式,难以发挥应用的作用。除此之外,财务人员预算编制方法的科学性和专业性都有待提高,导致预算编制的整体质量不高,难以为后期的预算管理提供科学规划依据。预算编制过分重视单位的短期发展目标,对于单位的未来发展规划不够明确,导致预算编制脱离了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实际,预算管理工作难以执行。
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的措施
1.树立全员参与意识,增强员工责任意识
行政事业单位的全面预算管理是一项复杂而且长期的工作,需要整个单位自上而下、共同努力方能保质保量的完成。首先,单位领导干部要改变传统观念,真正认识到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对于事业单位发展的重要作用,加强预算管理方面的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管理水平,预算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离不开宏观指导和调配工作。加强单位员工的思想意识教育,强化预算管理参与意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发挥事业单位领导应有的作用。其次,加强事业单位内部环境控制,最大限度降低因人为因素导致的预算管理漏洞。事业单位员工在加强预算管理理论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注重提高个人的道德素质水平,树立起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保证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安全、高效进行。
2.科学编制预算内容,严格执行预算标准
科学编制预算内容,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控制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了做到这一点,关键是要正确把握预算的编制依据。行政事业单位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制定预算,这是做好预算工作的基础,同时要保证预算工作的适应性、灵活性,根据不同的现实经济状况进行及时调整,以满足经济发展对预算工作的动态性要求。同时,要对预算编制和执行的过程进行监督,如果预算编制不科学而又缺乏监督,就会造成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低下,出现违反相关财经法规的现象。对于已经制定的各项预算编制项目,各相关部门必须认真履行职责,决不可敷衍应付,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采取多种措施予以解决。
3.完善预算管理制度,加强资产管理工作
首先,各行政事业单位间的分工不同,职能也千差万别,因此在施行全面预算管理工作时,要根据事业单位的具体情况和单位性质制定恰当的预算管理制度。从现阶段的多数事业单位管理现状看,各部门间的管理制度结构上不够合理,内容上不够完善,因此各事业单位应根据实际发展需要,尽快完善相应的预算管理制度,为财务管理工作提供法律依据和执行标准。其次,明确事业单位内部各部门和人员的管理责任和义务,防止出现各部门之间相互推诿问题的发生。全面预算管理工作涉及的部门较多,因此在落实责任义务的基础上,还应该加强各部门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信息交流,提高整个单位管理工作的整体性和协调性。
4.建立经济责任制度,完善员工绩效考核
首先要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制度,明确经济责任,将每个部门和员工的细化并且明确,从而提高预算管理实际的操作性;其次是要建立内控制度,从而有利于事业单位将有限的资源运用到最需要、最有效的地方;再次,完善行政事业单位的绩效考核制度,将单位预算管理工作开展的有效程度与领导、员工的薪资水平相挂钩,以此刺激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
参考文献:
[1]韩丽丽.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J].经济视角,2011,(10).
[2]张晓红.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的几点思考[J].现代商业,2010,(5).
[3]储长应.行政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与内部控制建设[J].经济师,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