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资深患者谈康复

2016-07-05张进

特别健康·上半月 2016年1期
关键词:西汀副作用精神疾病

张进

误诊难以避免

从现有医学实践看,精神疾病药物的有效性是显而易见的。这好比拉一下灯绳,灯就亮了。吃药就相当于拉下开关,只要药物到位,患者的症状自然就能缓解。

但现实总比理论复杂得多。据我观察,单一的精神疾病并不难治。比如说,单相抑郁症,即使到了重度,也可按图索骥,用上一两种抗抑郁药,大约六到八周内症状就能缓解;即使运气实在糟糕,换上一两次药也能见效。然后维持治疗几个月,或可临床治愈,进入减药阶段。

比较难治的是双相。双相之所以难治,首先在于确诊困难。

双相在发作之前,大多表现为单相抑郁,患者很少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的体验。很多患者往往在多年后追溯病史时,才会隐隐约约想起自己或许有过轻躁狂的迹象。也有约五分之一的双相患者,以躁狂起病,这又会被误诊为精神分裂症。

正因为如此,大多数双相患者都被误诊过。来自欧美国家的统计资料表明,双相患者平均要经过八年才能确诊。69%的双相患者曾被误诊为单相抑郁、焦虑症、精神分裂症、人格障碍和物质依赖等。

其次,双相即使被确诊,治疗起来也比单相复杂得多。主要原因在于双相患者总在抑郁和躁狂两极间游走或震荡,假如再合并抑郁、焦虑、强迫,或者人格障碍、成瘾行为,种种症状相互牵制,治疗时就会投鼠忌器,顾此失彼,很难下手。

患者自身情况,也是不能不考虑的制约因素。比如,有的患者肝功能不好,或者血糖高,某些药就不能使用;有的患者体质较弱,对药物副作用耐受性差,选择余地就会变小。

“治疗窗”的概念

由此,我提出“治疗窗”的概念。

我认为,一种复杂的精神疾病,如果合并多种症状,加之患者本人个体情况复杂,其治疗的时间和空间就会被限定。

这个治疗时空,或可比喻为一个窗口。单一病症的治疗窗口较大,随便怎么治都能见效;而病症每复杂一分,治疗窗口就缩小一分;复杂到一定程度,有限的窗口就会被横七竖八的木条遮蔽,且时刻在发生变化。一个精神科医生的高下之分,就在于他能否把握这个稍纵即逝的时机,把药物投进窗口。

首先,他要能准确识别各种症状的本来面目(它们经常是隐晦的或含混的);其次,他必须宏观把握,通盘考虑,综合处理各种症状。要点不可缺,次序不能乱。否则,就会顾此失彼,“按下葫芦起来瓢”,对冲治疗效果。

《史记·淮阴侯列传》云:“时乎时,不再来。”所谓时机,就是指那种一旦失去,就再也不会回来的东西。对于治疗精神疾病,时机就是如此重要。

比如,患者本身包括其心理状态等内环境,就是一个变量。如果他身体状况佳,活力十足,他对于药物副反应的耐受性就较好;反之则差。这个时候,对治疗窗的判断,就是看患者体内的血药浓度范围。只要合并用药不超过治疗窗的上限,就可以抓住时机,大胆用药。

用药是一种艺术

两年前,我患双相,未能被医生识别。耽误半年后,病情恶化,陷入深度抑郁,几成亚木僵状态。

后来求北京安定医院姜涛大夫,他根据我治疗半年无效这个信息,猜测我有可能是双相;又根据我当时的低动力状态,判断我是去甲肾上腺素不足。

于是,他先使用对去甲肾上腺素有强刺激作用的瑞波西汀,意在把我从深度抑郁中提上来,同时试探一下会不会转躁,是不是双相;而为了防止可能发生的转躁,又并用碳酸锂,以防不测。后者是一种老牌的情绪稳定剂,是治疗双相的传统药物,同时有增效作用。

我推测,当时他的考虑应该是:如果我是双相,碳酸锂则为瑞波西汀保驾护航;如果不是双相,碳酸锂则可作为增效劑,协助瑞波西汀发挥作用。

一周后,我的状况没有丝毫改善。姜涛判断我抑郁太深,又加上SSRIS系列的抗抑郁药舍曲林协同作战。10天后,药物突然起效,半年的阴霾一扫而空。姜涛见我好转如此之快,判断我已有转躁苗头,确信是双相,立刻大规模调整用药,停掉作出了重大贡献的瑞波西汀,减半舍曲林;同时加上奥氮平压躁狂。

再过一周,又加上一种偏于抗抑郁的新型情绪稳定剂拉莫三嗪,以防止压躁太狠而转郁。从此治疗方案稳定下来,并逐渐进入减药周期。

整个过程,对治疗窗口的把握,主次分明,先后有序,起承转合,如行云流水。

是不是,任何技术修炼到一定程度,就会是美?

对未知常怀敬畏之心

我发了几篇探讨抑郁症药物治疗的文章后,引来一番关于“如何治病”“吃药不吃药”的争论。

类似的争论由来已久。面对精神疾病,确有很多人反对西医,反对吃药看病,主张心理、中医、针灸、灵修、瑜伽等等,认为这些疗法见效快,不痛苦,无副作用,可以治根,永不复发。

针对讨论,我表达我的看法:

1.现代医学承认自身的局限性,承认治疗精神疾病的复杂性和长期性。比如,对于抑郁症,统计表明,治疗的有效率在70%。双相情感障碍则更低些。

这确实不令人满意,但毕竟,全中国有病历记载的3000万抑郁症患者,大多数是通过西医治愈的。如果放弃西医和药物治疗,能否找到其他替代方式?如果不能,那么暂且不要否定西医。

2.关于治本。其实,在很多时候,治标和治本,差别不是那么大。医学上本来就有“对症治疗”和“对因治疗”之说,并无高下之分。对于很多疾病,缓解症状足矣。比如感冒,它是一种自限性疾病,不加治疗,一个星期左右也可自愈。治疗感冒,只要能缓解头疼、鼻塞、咽痛症状就行,何必治本?

3.关于副作用。副作用确实存在,但也没那么可怕。副作用出现的概率非常低,并不总是出现。副作用的大小,和患者本身关系很大,也与他服药时的内环境有关。无论如何,副作用和精神疾病对人的摧残相比,微不足道。因此,在疾病和副作用之间,应是“两害相权取其轻”。

4.关于复发。精神类疾病治愈后确实容易复发,但并非无规律可循。经验证明,只要在规定时间段内,严遵医嘱,坚持服药,锻炼身体,辅之以心理调适,则复发的可能性并不大。

5.关于疗法之争。我认为,鉴于精神疾病的治疗总体水平不高,还有很多未知数,因此不要轻易否定别的疗法,更不能为了宣传某一种疗法,不顾事实,夸大自己,贬低别人。

概括而言,当下西医治疗精神疾病确实不够理想,但暂时没有别的疗法可以替代。它是无奈的选择,也是最不坏的选择。如果为此否定和放弃西医治疗,只单一尝试其他疗法,后果难测。而劝告患者不去看病吃药,对己对人,都风险极高。

猜你喜欢

西汀副作用精神疾病
徐长风:核苷酸类似物的副作用
轻型精神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无形”的病痛——关怀精神疾病人群
3 当我们失去健康:精神疾病
别被副作用吓倒
安眠药可以这样吃
长春西汀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腔隙性脑梗死的前瞻性研究
试论人类精神疾病观的发展与演变
氢化可的松严重副作用1例
瑞波西汀的非抗抑郁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