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途径分析

2016-07-05文禹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27期
关键词:实施途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文禹

摘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社会和市场依据人才需求为基本方向建立的办学机制,是企业和学校共同参与培养社会人才的方式,是从企业和学校两种不同环境来培养适合不同社会需求的人才的教学模式。近年来,高职院校十分欢迎和关注这种工学结合的教学方式,不断提出新模式和新思路。本文主要分析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内涵和特征,并且提出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式的途径,有效解决校企合作不够深入、形式单一、不重视工学结合的培养问题。

关键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7-0057-02

高职院校是高等教育的关键构成部分,是培养应用型一线岗位技能人才的院校,注重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重视应用,并且熟悉培养人才基本操作技能,需要社会和企业进行评价和检验,这部分责任是学校不能承担的,所以,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离不开社会和企业,应该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培养人才的有效方式。

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及特征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基本内涵就是依据企业和学校结合、工作和学习结合的一种有效途径,改变传统学校给企业推荐,单向输送人才的培养模式,达到企业和学校培养人才的互利共赢、双向参与的作用,以便于提高学校办学的质量以及效率。基于上述培养人才的方式,以市场为主要依据,以满足社会需求为目标,从企业和学校两个方面来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模式,可以从根本上改变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模式,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其基本优势和特征为:(1)“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有机结合培养技能、学习理论知识的能力以及技能,在企业和学校双向促进和互动中有效提高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专业素质的力度,增加了市场竞争力。此外,企业和学校进行互动的时候,能够及时感知市场实际变化情况,合理调整培养方案,满足社会对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规范需求。(2)“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顶岗工作和学生学习、企业和学校之间有机结合的培养方式。培养人才过程中,企业和学校需要共同参与,完全体现两种资源的优势和特点,能保证更加密切地联系市场和学校。

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有效途径

不管是普通高职院校,还是省示范、国家示范标准院校,在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时候都会出现一些共性问题,基于此提出以下几方面实施途径。

(一)打破传统教学理念,改正教学心态,切实落实“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模式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真正实施需要全面改革学校教学体系和管理模式,不仅对教师的专业素质以及学校的职能部门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而且增加了工作量,提高了教学成本,因而教师和管理部门都会出现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观念。所以,具体实施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时候会受到一定阻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不能仅仅作为一种口号,应该是一种硬性指标。在生源数目不断减少的前提下,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不但需要具备自身特色,也需要尽可能稳定学校生源。好的就业率决定好的招生率,因此,要基于企业教学和培养人才。教学中聘请企业人员参与所有教学环节,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培养人才方式,尽可能培养具备扎实专业技能和良好职业素养的人才,从而开拓就业市场前景。

(二)积极寻找和发现企业利益点,激发企业积极性

校企合作普遍存在企业积极性不高的问题,企业积极性不高实际上是相对学校来说,培养人才是学校主业,并不是企业的主业,也就说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时候,企业是协办方,学校是主办方。针对这一情况,政府也出台了一些相关政策提高企业积极性,如2005年颁布的《关于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提取与使用管理的意见》、《国务院关于大力开展职业教育的规定》等,学校可利用一定的措施来调动企业积极性。(1)建立独立的校企合作管理部门。学校不仅需要更加重视和企业的合作,也需要提高宣传力度,并且主动和企业进行合作,尽可能地挖掘校友力量。(2)確定规模多样化的合作企业。不同规模的企业具备不同用人需求和管理模式,高职院校要根据企业的不同需求,不但要能够为企业输送大量学生来节省生产时间和精力,而且需要依据实际发展情况来为企业输送相关人才,保证学生能够完全体现自身特长,不能仅仅是作为廉价搬运工和劳动力,需要具备实际生产技能。(3)注重企业利益重点。如校企合作需要面对大型企业的时候,可以进行提前招聘,依据企业发展实际需求来不断调整实习频率和周期;一些中小型企业没有建立独立的培训结构和不具备完善的资源设备,那么学校就具备了为企业提供相关培训和认证的优势。

(三)教师培训团队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直接执行和参与人员是教师,但是因为不同人员存在不同的实践能力和认知,把握教学内容也不一样,导致促进难度大大提升,所以应该推动教师从思想上认同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应该适当培养出应用型一线岗位技能人才,培养重点是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除具备应用技能外也应该适当具备基本技能,如维护设备、调试设备、维修设备等。高职院校在进行高层次应用型一线岗位技能人才培养的时候,需要重视开发设备、完善设备等,提高创造能力,注重升级改革一线岗位设备,调试运行新型设备,从而培养高素质、高技能、高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要确保培养的学生能够完全符合社会发展需求,教师需要具备双师资格,定期进行教师研讨;校企合作定期安排教师实习。

(四)制定工学结合培养方案

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切入点是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要依据专业岗位入职资格以及条件,及时确定岗位责任、岗位工作流程、工作任务、职业素养、核心能力素养等课程标准和课程体系,为后续实施教学提供基础和方向。

(五)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教学条件

高职院校不断提高建设校内实训基地的力度,需要适当培养职业素质和专业核心能力,从而体现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就业能力。在企业实际生产过程和工作环境中建立的一种有效方式就是工学结合模式,但并不意味着真把企业搬进校园。高职院校虽然拥有一定职业性,但仍以高等教育性为主,实现学、教、练的融合实际上是真正的任务。因此,学校和企业单独承担都不是最理想的办学环境。

(六)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院校教师的根本目标是保证学生能够胜任专业技术职位,提高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效率是高职院校教学有效性的问题,同时也是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实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1)分层次教学和选修课程并重。培养学生能力的方式从来都不一样,学生存在不同的接受能力和兴趣爱好,因此,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技能课程、文化课程等都应该合理应用选修课方式,提高接受能力好的学生的教学难度,保证学生可以适合更加优秀的岗位,这样不但能够节约学校资源,还能够体现学生自身需求和价值。(2)注重适当衔接职业教育体系。高职院校教育过程中不仅需要注重本科的衔接,也应该注重和中职的衔接。(3)依据问题引导法、对比和演示法、项目教学法、实物展示法、虚拟法或者情境模拟法来具体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问题引导方式比较适合理论性比强的基础学科或者工程材料等学科的教学;虚拟法或者情境模拟法比较适合应用在数控实训、综合机加实训等实践课程中;实物展示法比较适合应用在机械设计基础等创作和设计教学中;对比与演示法比较适合应用在比较强调技能性、容易出错的课程教学中;项目教学法适合应用在具有很强操作性如数控加工工艺的教学中。

(七)考核和评价工学结合教学方式

应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时候应该重点展现有限反馈教学,也就是需要通过评价和考核的方式。考核方式主要包括终结性(综合性)考核、形成性考核(過程性考核)和诊断性考核。在前几节课中主要安排诊断性考核,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能够准确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基础情况,依据不同的学习基础可以把学生分为很多训练小组和学习小组。过程性考核是重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评价和考核应该重点展现过程性考核。首先建立全局过程性考核方案,在完成训练和学习以后,让学生在全班进行展示或者评价,然后教师依据实际情况总结、点评学生情况。终结性考核实际上就是展示大作业或者综合作品,可以通过开卷考核等方式检验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适当组织全班学生展示作品,课题组成员和指导教师组成评价小组,及时评价学生所有作品,并且给出合理的成绩。

三、结束语

综上,高职院校应该建立符合企业和社会发展需求的教学模式,其中“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一种有效的实施途径。这种模式以就业作为导向,可以全面满足企业、社会的要求,能够实现服务社会、发展经济的目标。高职院校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核心能力,体现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职业能力,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和工作环境中应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满足培养高素质、高要求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宋梦,付立彬.民办高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价值工程,2015,(17):245-246,247.

[2]许士群,张荣华.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三级平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1,(2):24-26.

[3]周敏,张俐娟.关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14,(3):157-158.

猜你喜欢

实施途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传统节日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实施初探
创新教育督导方式 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
窥探数学课堂中面积教学的实施策略
从课外活动视角探讨英语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基于工学结合的《仓储岗位实训》学习成效评价体系探究
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工学结合课程开发
在新形势下创新汽车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初探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