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其应对策略研究
2016-07-05莫新春
莫新春
摘要:现阶段受到我国素质教育普及的影响,社会大众更为关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而教师的心理健康也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被学术界进一步探索和研究。相关调查显示,当前我国一部分中小学教师存在一定的职业倦怠现象,对其执教能力的强化和教学质量的提升产生了不良影响,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解决这一问题,为中小学教育的开展提供相应的保障。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7-0038-02
近几年,社会逐渐开始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发现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心理状况堪忧,各种不良心理因素对教师的生活和工作产生了严重的影响。而在这些问题中,最为突出的一点就是职业倦怠,这一突出问题的存在非常不利于中小学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因此国家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中小学教师心理倦怠问题研究的重视,并采取一定的措施加以解决,为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奠定基础。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含义
职业倦怠思想是美国著名临床心理学研究专业费登伯格所提出的,其在理论中明确指出职业倦怠是指社会上个体在工作中对自身所从事的职业产生情绪耗尽的情况,也就是说,当其所从事的工作本身对其个人能力、经历和各项教育资源提出了过度要求的时候,其在工作中就会产生长时间的疲劳、情绪枯竭等心理问题,职业倦怠也就随之发生了[1]。在此之后,一些心理学研究专家根据费登伯格的理论基础在不同的行业和领域中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在教育研究的过程中明确指出教师的职业倦怠是对教师无法与其工作环境相适应的一种极端性质的反应,是教师在长时间的工作压力下自身对教师这一职业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方面精力衰竭的现象。教师的职业倦怠对一个国家的教育事业发展以及教学质量的提升甚至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都产生着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所以相关教育部门必须加强对这一问题的重视,为我国教育事业的现代化建设奠定基础。
二、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
由于受到自身职业性质的影响,教师是各行各业中职业倦怠现象的高发人群,其职业倦怠的产生一般来自于对教学事业的心理性疲惫,往往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生理方面。教师在工作中长时间感受到精神疲惫。缺乏工作的积极性,并且身体虚弱,难以在备课和教学阶段集中注意力,严重者甚至还会出现头痛和身体机能紊乱的情况,影响教师的身体健康。其二,情绪方面。对于教育生活中接触到的相关事务失去探究的兴趣,精神沮丧、悲观,存在长期焦虑的心理症状,并且情绪起伏极大,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2]。其三,认知态度方面。对其所承接的教育服务对象进行消极否定,并且以嘲讽的态度教学,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其四,行为症状。工作士气相对较为低落,在工作生活中对良性竞争存在抵触心理,本能得不满各项工作任务,甚至还会出现过度吸烟和饮酒等不良行为,无法对学生起到一定的榜样教育作用。
三、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环境方面
社会方面的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社会对教师的职业发展存在过高的期望。社会上绝大多数人认为教师肩负着传承中华文明千年文化成果和教育成果,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对教师存在过高的职业期望。而当中小学教师无法满足社会的过高期望时,一些人便会对教师进行不同程度的谴责,教师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自然会感到无法被社会理解,付出和回报不对等,自身工作成就感随之降低,长此以往,职业倦怠心理也必然会随之产生。其二,工资待遇较低。近几年,我国教育部门提高了对教育事业的重视程度,也适当地采取了一定的措施提升教师的薪资待遇,但是从总体上看,教师的劳动性质特殊,工作强度相对较大,特别是中小学教师的薪资待遇仍然较低,这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教师的工作热情,促使其产生职业倦怠心理。
(二)学校组织方面
在学校组织方面,教师职业倦怠心理的产生主要受到三方面因素的影响:首先,教师的人际关系相对较为紧张。学校是一个相对复杂的工作组织,其组织氛围不仅对教师的工作态度、工作效率等产生影响,还会促使教师职业倦怠心理的产生,不利于教育质量的提升[3]。即是说,如果中小学教育部门在教育决策的过程中不考虑教师的意见,或者整个组织内部存在一定的明暗竞争,教师就会长时间存在紧张和焦虑心理,极易诱发职业倦怠。其次,中小学教育阶段教师评价机制不科学。现阶段的教育改革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仍然将升学率和学生分数作为考查教师业绩的标准,促使教师在工作中一味地追求提高学生成绩,导致教学呆板,并且严重打击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容易致使心理倦怠的产生。最后,学生品行和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也会对教师的工作心理产生不良影响。受到当今多元文化的影响,学生在生活中追求个性,在心理发育不成熟的中小学阶段极易表现为厌学和求异思想,出现各种各样的品行问题,让教师感到疲惫和倦怠。
(三)职业特征方面
教师职业是当前社会上较为特殊的服务性行业,其独特的职业特色决定了教师在工作中必然处于长期的高压下,极易导致心理倦怠问题的产生。一方面,教师在工作中存在过重的心理负担,除了在上班时间进行紧张忙碌的工作外,还需要适当地进行资料查询、教育科研和家访等,长时间的超负荷运转极易导致教师出现心理衰竭现象,对教师的职业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另一方面,教师在工作中存在角色冲突和模糊现象。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师这一职业所要扮演的社会角色逐渐呈现出多元化发展倾向,并且各种角色之间会出现一定的冲突和模糊現象,教师长时间面对角色冲突和模糊的工作情景,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定的倦怠心理。最后,教师的职业封闭性也会导致职业倦怠心理的产生。受到职业性质的影响,教师一般很少有时间与家人和朋友参与相对轻松的活动,进行良好的沟通和交流,各个教师之间的合作教学和科研现象也并不多见,导致教师的人际交往需求无法得到充分的满足,感到长期的紧张和焦虑,最终会促使职业倦怠的产生。
(四)教师自身的压力
相关调查研究表明,教师的性格特征以及自身赋予的职业压力也会促使其产生职业倦怠心理。一部分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试图对周边的事物加以掌控,而当这种掌控无法得到肯定时就会产生不良心理,极易诱发心理倦怠。而一部分教师自身较为自卑,在生活和交往过程中会体会到一种无力感,并且容易受到外界社会压力的影响,产生职业倦怠。同时,教师自身压力还包含一些背景因素对教师心理的影响,如年轻教师对教育事业的不认同、自身存在的家庭问题等都容易导致其在工作中出现职业倦怠。
四、解决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应对策略
(一)强化学校组织文化建设
从组织研究理论进行分析,相对宽松愉悦的工作环境能够促使教师在工作中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对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缓解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当前我国中小学校园中组织文化建设相对复杂,各种有形和无形的人际关系交织于教师的人际网络中,共同构成了校园文化,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校园文化必然会对教师产生相应的影响,一旦校园人际氛围中存在一定的不和谐因素,就极易导致教師职业倦怠的产生。因此,相关管理人员必须积极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通过开放性较强的民主行政管理和赏罚分明的激励机制,促使教师能够以积极的态度和饱满的精神投入到工作中,并获得一定的工作享受,最大限度地避免职业倦怠心理的产生,推进教师稳定发展。
(二)提高教师的地位
教师的职业地位受到其经济地位和职业社会声望的影响,因此教育部门要想从职业地位方面缓解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就应该加强社会宣传,让社会大众明确教师为社会建设做出的贡献,进而提升教师的社会声望,将“尊师重教”真正落到实处,为教师职业地位的提升创造条件。同时,国家应该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通过合理的薪资待遇设置提高教师的经济地位,保证教师在工作实践中能够感受到社会的重视,体会到自身价值,进而以积极健康的精神面貌投入到工作中,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相应的贡献。
(三)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
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缓解不仅需要学校和社会的帮助和支持,还要教师自身做出一定的努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正确分析教师这一职业的工作与特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教师职业的社会发展现状,避免对未来职业发展抱有过高的期望,导致自身理想和现实存在差距,从而产生职业倦怠。同时,教师在生活和工作中还应该正确地定位自己,为未来发展设置合理的奋斗目标,增强未来发展信心,有效避免职业倦怠问题的产生。
(四)满足教师的高层次需要
教师在生活和工作中只有获得基本需求和发展性需求的满足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因此在中小学教学管理过程中,相关管理部门应该在满足教师基础性物质需求的基础上,探索和发展教师的高层次精神需求,进而采取适当的措施满足教师自我实现和自我感受的需要,进而完成对教师的积极引导,为教师的未来发展和中小学教育质量的提升提供相应的保障。
当代我国中小学教育阶段教师的职业倦怠现象较为普遍,所以为了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各级教育部门应该加强对中小学教师工作的重视,积极采取一定的措施为教师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创造优异的工作条件等,最大限度地避免职业倦怠问题的产生,为我国教育事业的现代化发展提供相应的人力资源保障。
参考文献:
[1]黄菊香.透视教师职业倦怠实现教师快乐管理——试议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其对策[J].文理导航(下旬),2014,(4):86-86.
[2]王小宁.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应对策略[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3,29(10):96-98.
[3]王大军.河南省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及成因分析[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5,(1):110-11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