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应用型大学信计专业ISS核心能力培养研究与探索

2016-07-05于欣涂黎晖吕龙进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27期
关键词:应用型大学

于欣 涂黎晖 吕龙进

摘要:针对地方应用型大学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要求与发展现状,本文明确提出了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生应掌握信息分析与处理(Information analysis and processing)、系统建模与优化(System modeling and optimization)、软件设计与开发(Software designing and developing)三大专业核心能力(ISS)的理念。继而围绕核心能力,构建信计专业特色课程体系,开展面向核心能力培养的创新实践教育,实施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效地促进专业建设水平,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应用型大学;专业核心能力;信息与计算科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7-0032-02

一、现状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在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专业目录中被列为一个新的理学专业。自此以后,开办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高校数量迅速增长,各高校都在积极探索信计专业培养模式,开展教学改革,在人才培養和专业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随着招生数量和规模的不断扩大,不同高校有不同的办学理念,导致在专业定位、课程体系设置、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水平参差不齐,很多高校信计专业建设存在一些不足,严重阻碍了本专业的发展。尤其是对于地方应用型大学而言,这些大学强调应用性人才的培养,一般把为服务地方经济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这要求信计专业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能够较好地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满足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的需要。这和以前传统数学专业培养模式有所不同,是一个新的挑战。

具体而言,目前应用型大学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专业内涵较为宽泛,培养目标不够明确

应用型大学的学生和研究性大学的学生有很大的不同,他们将来毕业后的主要目的是就业。不够明确的培养目标和较为宽泛的专业内涵必然导致培养方案设计的难度增大,专业建设特色不突出。与就业目标比较明确的计算机类、经济类专业的本科生相比,信计专业学生较为迷茫,不知道将来在哪个行业就业。

(二)课程设置不科学,不能有力支撑应用型人才培养

很多高校没有很好的围绕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进行课程体系设置,也没有认真厘清课程体系之间的衔接关系,人才培养难以适应应用型本科大学定位要求。

(三)实践教学重视不足,实践体系还未形成

习惯按照传统数学模式开展教学活动,重视知识传授,忽视能力提升,实践教学条件差,课时少,形式单一。缺少对实践环节的设计,不能开展体系化的实践教学建设,对于学生应用能力提升作用不大。

(四)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不足,职业指向不明确

很多高校信计专业对本专业的核心能力理解不深刻,也没有对如何围绕核心能力进行人才培养与专业教学进行深入思考,从而不知道培养学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能力,使得同学不知道自己大学毕业后能干什么,企业也不知道本专业培养的人才能为企业做什么事情。

如上所言,作为地方应用型大学,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为其培养目标。如何有效开展教学改革,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促进学生核心竞争力发展,提升学生就业能力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

二、思路

2012年教育部颁布了新一版的普通高等学校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其中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规定本专业是以信息技术、计算技术和运筹控制技术的数学基础为研究对象,培养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和数学思维能力,掌握信息或者计算数学的基本理论、方法与技能,使学生接受数学建模、计算方法、程序设计和应用软件等方面的基本训练,成为能解决信息技术或者科学与工程计算中的实际问题的高级专门人才。

根据教育部对信计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结合地方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定位,我们提出围绕信计专业核心能力开展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的思路。我们将信计专业学生应该掌握的三大核心能力(ISS)明确为:信息分析与处理能力(Information analysis and processing)、系统建模与优化能力(System modeling and optimization)、软件设计与开发能力(Software designing and developing)。

三、方法

在明确信计专业信息分析与处理能力、系统建模与优化能力、软件设计与开发能力三大ISS专业核心能力基础上,围绕专业核心能力,构建信计专业特色课程体系,开展面向核心能力培养的创新实践教育,实施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系统地解决信计专业培养思路不清晰、培养模式比较简单以及学生创新应用能力培养不足等问题,有效地促进专业建设水平,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一)构建面向ISS核心能力培养的信计专业特色课程体系

深刻理解专业ISS核心能力的内涵,树立以专业ISS核心能力培养引导教学实施与教学改革的思路,理清专业知识与能力体系,深入挖掘课程体系和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构建专业特色课程体系。以作者所在单位信计专业课程体系为例,采用学科基础+专业主修+专业方向模块方式设置专业课程体系(图1)。其中学科基础课程作为专业平台课程,是学生完成专业学习和培养核心能力的基础。专业主修课程围绕三大核心能力展开,教学过程中体现核心能力的培养要求,明确每门课程在学生专业能力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此基础上,设置数量金融与数字游戏专业方向模块,进一步促进核心能力的应用与提升。

(二)开展面向ISS核心能力培养的创新实践教育

根据专业ISS核心能力的培养要求,将教学活动和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结合起来,将课程实践教学、学科竞赛、科研训练、工程实践和教学平台等要素有机整合,系统推进,加强实践动手和创新能力培养。以课程实践教学为例,强化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综合实训等方面的教学设计,一门课程设计多个实践项目,不同实践项目可以对应不同的核心能力,不同课程的实践项目也可以对应同一个核心能力培养。对课程实践项目不断进行改进优化,逐步将这些实践教学设计成果固化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结合作者自己经验,如何开展信计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做法已经在论文中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这里不再赘述。

(三)实施面向ISS核心能力培养的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实施开放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不断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水平。从开放的对象上,首先面向国际开放,不断推进专业教育国际化水平,推动学生出国(境)交流,引进优质教学资源,提升学生国际化视野;其次面向社会开放,积极推进地方合作,开展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加强实习实践基地建设,丰富学生名企经历,聘请有实际经验的企业工程师为学生开展教学活动。另外,从开放的内容上,包括培养方案、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方面,比如邀请用人企业共同制订培养计划、探讨教学内容、和企业一起开展双证书培养等方式,促进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培养,提升就业能力。

四、讨论

如何围绕专业核心能力开展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并进行顶层设计,具体落实宏观设计,保证人才培养满足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将是应用型大学信计专业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文在如何围绕信息分析与处理、系统建模与优化和软件设计与开发为核心的信计专业三大核心(ISS)能力,构建特色鲜明的信计专业核心能力培养课程体系,开展创新实践教育,实施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出一条符合应用型大学学生特点、发挥信计专业优势、并结合社会需求有效提升就业竞争力的人才培养途徑上做了探讨。希望能够得到同行的批评指正,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赵艳芹,王光辉,付喜辉,孙昌立,张兴华.高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4,(3):22-23.

[2]唐晓静.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大学数学,2007,23(1):9-12.

[3]李柏年.信息与计算科学的财经特色研究[J].大学数学,2005,21(6):4-6.

[4]李放歌,尹海东,任永泰,刘振忠.高等农业院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建设的探讨与实践[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1,9(6):26-29.

[5]梁小林,高纯一,谢永钦,鲁大庆,胡健.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现状与发展的研究[J].数学理论与应用,2002,22(4):47-48.

[6]黄力民,何建军.在数学的边缘——关于数学学科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J].高等建筑教育,2006,15(1):36-40.

猜你喜欢

应用型大学
面向应用能力
应用型大学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构建研究
应用型大学视域下大学生诚信问题研究
应用型大学背景下建筑学导师工作室教育模式研究
应用型大学开设新生研讨课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