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路径
2016-07-05钟学敏
摘 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当前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文化和指导思想上的重要任务与使命。中国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文化土壤和民族形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又必然使中国传统文化发生现代化的变革,不断推动着中国传统文化向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转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需要在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内涵大众化、促进马克思主义思维方式中国化、促进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中国化中实现,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基本路径。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路径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而这个相结合的过程其实包括两个重要层面,一是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当代发展的实际相结合,二是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对于前者,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当代实际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时代课题方面,理论界有清晰的共识;但是对于后者,即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特别是如何结合上,往往仍然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是,如果忽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问题,那么,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来解决中国当代实际课题上,也会失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背景和文化自信基础。因此,有必要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路径做出进一步的厘清。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需要在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内涵大众化、促进马克思主义思维方式中国化、促进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中国化中实现,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基本路径。
一、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内涵中国化,赋予马克思主义理论鲜明的民族特色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使马克思主义实现民族化、大众化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大众化的根本目标,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要求。其路径在于:
1.内容上,把马克思主义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内涵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最一般规律的概括,是人们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锐利思想武器。但这一思想武器如果不和客观实际事物相联系,如果不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就起不了作用。所以,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说的马克思主义,是要在群众生活群众斗争里实际发生作用的活的马克思主义,不是口头上的马克思主义。”① “革命文化,对于人民大众,是革命的有力武器……一切进步的文化工作者,在抗日战争中,应该有自己的文化军队,这个军队就是人民大众。革命的文化人而不接近民众,就是‘无兵司令,它的活力就打不倒敌人。为达此目的,文字不必须在一定条件下加以改革,但言语必须接近民众,须知民众就是革命文化的无限丰富的源泉。”②只有把马克思主义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使其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中国特色,才能真正发挥马克思主义对广大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指导作用,消除马克思主义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之间的距离感,从而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
2.形式上,把马克思主义与大众文化结合起来,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民族特色
作为处于广大人民群众所创造和传承的文化,大众文化包括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切方面,主要体现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习俗、文学、和艺术之中。在马克思主义与大众文化相结合的时候,必须认真学习广大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语言,特别是中国老百姓习惯的口头语言的形式,要善于对他们经常使用的警句、格言、谚语和中国古代典籍中的成语、语录、词汇、历史典故和文学故事等加以引申和发挥来表达马克思主义的某些重要的原理或原则。这样,才会使马克思主义具有“新鲜活泼的、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③,使广大人民群众易于接受,并乐于接受。毛泽东同志在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既强调马克思主义与精英文化的结合,也非常重视学习大众文化形式,注意把马克思主义与大众文化结合起来。毛泽东同志早年就非常注意学习大众文化,他说,在自己早年,“我熟读经书,但我不喜欢那些东西。我所喜欢读的是中国古代的罗曼史(传奇小说),尤其是关于造反的故事。在我年轻时,我不顾教师的酷戒,读了《岳飞传》、《水浒传》、《反唐》、《三国》和《西游记》等书,而教师则深恶这些不正经的书,说它是害人的。”④而正是对大众文化的熟悉与热爱为毛泽东同志实现与大众文化的结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邓小平同志也善于利用人民群众的语言来表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1962年,处于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我国农业,其生产关系究竟以什么方式为好?邓小平同志用“黄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这句四川俗语,深入浅出地来表达了自己对特殊时期生产关系的看法,这句俗语所蕴涵的哲理,对中国社会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以至于后来家喻户晓,在人民群众中广为流传。
二、推进马克思主义思维方式中国化,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型
马克思主义思维方式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各具特点和优势。把马克思主义思维方式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思维方式内化为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不仅是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解决的一个难题,也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一条重要路径。具体来说,推动马克思主义思维方式中国化,就是要推进马克思主义实践思维方式和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特别是悟性思维方式的有机结合。
1.直观性与逻辑性相结合,推动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向现代转型
中国传统文化缺乏严整的概念系统,多用格言、比喻、例证的方式表达思想,使用的概念也大多没有明确定义,只能靠人们的直觉去领会和体悟。《老子》开篇就讲“道可道,非常道。”⑤庄子说“得意而忘言”⑥。孔子亦云“言不尽意”。⑦慧能则强调“以心传心”,“不假文字”⑧,直承佛教的真髓。悟性思维方式直观性特点的长处在于,它强调人的灵感和超越,并引导人们做出一些原创性的发现,这是逻辑思维难以取得的。但是通过直观所得的发现往往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凡是能够产生一定科学价值的直觉思維实际上都与长期艰苦的逻辑思维有密切关系,而且,直觉思维的结果还必须经过严密的逻辑论证才能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思维方式是在对西方理性思维方式传统的批判继承上产生的,它对一切社会现象的分析,都是建立在逻辑分析的基础上,可以说具有鲜明的逻辑性特征。把马克思主义实践思维方式的逻辑性和悟性思维方式的直观性结合起来,有利于克服悟性思维方式的局限性。李泽厚在谈到如何推动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向现代转型时说:“简单地斥责中国传统思维的模糊笼统、一切以‘差不多为满足,固然不能有真正的转换性创造,盲目地推祟所谓‘东方神秘主义,更休想转换传统。只有在学习、吸收、输入西方严格的逻辑分析和严密推理的思维方式基础上,来重视中国传统中的创造直观的思维持点,这才可能有助于科学和人文,才可能有助于传统思维方式的转换性的创造,而不失去其原有的优点。”⑨
2.综合性与分析性相结合,注重对事物的分析和概念精确性的把握
季羡林认为:“思维模式是一切文化的基础,东方的思维模式是综合的,西方的思维模式则是分析的。”⑩在中国古人看来,由于世界本身是整体的,所以对世界的把握必须遵循其整体性,采用综合的方法。《老子》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里的“一”便是一个整体,《老子》说“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易传》讲“观其会通”,强调从综合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慧施讲“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是把天地看作是一个整体。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孔子申明“吾道一以贯之。”?汉代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把“天人合一”的思想进一步深化和系统化,以至于使这种一体性思维方式对后来的理学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中华民族把天、地、人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待的思维方式,其优点在于它以系统的观点观察和认识事物,从而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但是缺点也是明显的,那就是忽视了分析方法的重要作用,对事物的观察和研究缺乏深入细致性和严密准确性。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思维方式来说,它既注重综合性,从主客体的互相联系中观察问题,又吸取了西方哲学注重逻辑分析的传统。今天我们要实现传统思维方式的现代性转化,必须把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中注重综合性思维的传统和马克思主义思维方式中注重分析思维的传统结合起来,克服悟性思维中的模糊性,不仅注重对事物进行综合性思维,更要注重对事物的分析和概念精确性的把握,实现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向现代化的转型,从而构建出一种适应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思维方式。
三、推进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中国化,继承并改造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
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把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价值观被中国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所接受,并帮助他们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终目标,也是在当代中国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一条重要路径。
1.从当代中国的实际需要出发,把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结合起来,赋予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新内容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特别是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的过程中,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为指导。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虽然是建立在剩余价值学说和唯物史观基础之上的完整的科学理论构想,但这一构想在当代中国还不能完全实现,要真正使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对中国现代化建设发挥作用,尤其是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发挥作用,就必须把它中国化。因为从时间定位上来说,它是一种后政治社会的价值观,其实现条件,目前还达不到,切不可不顾历史条件的限制,而照搬照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一些具体设想。比如,马克思主义公正观把公正理解为消灭阶级,从而实现所有社会成员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平等,显而易见,这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达不到,而只能通过“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只能在努力提高效率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如果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实现“共同富裕”,结果只能导致“共同贫穷;如果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实现“社会公平”,必然导致效率低下。
2.把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与中国传统价值观结合起来,继承和改造中国传统价值观
中国传统价值观不同于马克思主义的后政治价值观,但它既是我们接受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思想基础,又是构建中国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重要思想资源。例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关于公正、和谐、民主、自由等丰富的价值思想。在民主观方面,《尚书·多方》就有记载:“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休命于成汤”。在公正观方面,《礼记·礼运》中设想的“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即是公正之道的体现。这些思想和论述,其意义已涉及社会理想、政治制度和伦理道德等各层面。《春秋繁露》中主张“天人之际,合而为一”。这些论述表明,和谐观念向来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中国传统文化中友爱、诚实、守信等价值观在当代中国也仍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关键是要在立足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需要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为指导对其进行批判继承。
注释:
①《毛泽东选集》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858 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 2`卷,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708 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 2`卷,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708 页。
④《毛泽东自传》,青岛出版社 2003 年 11 月版,第 14——15 页。
⑤《老子》第一章。
⑥《庄子·外物》。
⑦《易经·系辞》。
⑧《坛经》。
⑨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42—43页。
⑩程炳生,曾军:《21 世纪:中国文化的复兴——与季羡林先生谈话录》,《社会科学报》2003 年 1 月 30日第 001 版。
?《老子》第四十二章。
?《老子》第二十二章。
?《庄子·齐物论》。
?《論语·里仁》。
作者简介:
钟学敏,女,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城市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