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在海啸中
2016-07-05孔明明
孔明明
雷军的名言“做风口上的猪”已广为流传。受此影响,历职华为、IBM、金山的海归蒲繁强于2014年7月选择辞职创业。在连续放弃了互联网餐饮、互联网金融两个项目后,他选择了拼车领域,和顺风车创始人王永合作并成立了“微微拼车”。
那时是4月中旬,在深圳做投资的高中同学游弋洋来北京出差,在火锅店吃饭时,游弋洋提到自己冒雨去机场的见闻。游弋洋看到很多人打不到车,就让司机停车顺带捎人,但没有人相信他。游弋洋说:“为什么不能做个平台,让司机和乘客能相互信任呢?”蒲繁强立刻就有了兴趣,因为当时嘀嗒拼车、51用车也都刚刚出现,他觉得这是一个新的风口。
一个朋友帮他介绍了一个叫王永的人,王永直接告诉他:“你想做的事情我也想做。这件事情我做了17年,积累了上百万用户,如果你单独做的话肯定做不过我,不如我们一块儿干?”于是蒲繁强带着已经组建好的团队加入了“微微拼车”,担任CEO和联合创始人。
2014年1月,北京市出台《关于北京市小客车合乘出行的意见》,明确表示鼓励拼车。10月底,蒲繁强更新了“微微拼车”的产品,并在10月31日登上《新闻联播》;12月16日,新产品上线,一个月之后单量从几十单涨到1000单;2015年春节过去后,“微微拼车”每天的单量已经达到几万单,在当时的拼车创业公司中是第一名。
“从3月底开始,有消息说滴滴要做顺风车,人民Uber也开始入场并加大补贴力度,但我们当时觉得没问题。”蒲繁强回忆说。当时,他们把公司的估值提到了10亿元。
4月,天天用车、51用车先后宣布拿到融资;5月,嘀嗒拼车拿到C轮融资;6月,滴滴顺风车上线。这时候蒲繁强开始感觉到三面受伏,而之前对他们有兴趣的投资人也开始望而却步。
蒲繁强开始觉得情况不对了,他一边调低公司的估值,一边继续冲单量。“微微拼车”的用户量不错,品牌也很好,有上市公司想用四五个亿收购他们,内部争论非常激烈。最后,蒲繁强及其团队做出决定:不卖,要么就上市,要么就战死沙场。
董事长王永这时候又投入2000万元,他准备再顶一顶,但大势已去。
艾媒咨询分析师表示:“App的生命周期平均只有10个月,85%的用户会在1个月内将其下载的应用程序从手机中删除,而到了5个月后,这些应用程序的留存率仅有5%。”
蒲繁强在和滴滴高管私下聊天时,对方告诉他:“你别做这件事情了,该卖就卖掉吧。我们不是大鳄,也不是恐龙,我们是海啸。海啸过来后,誰都没有用的。”
2015年7月,“微微拼车”几乎烧完了账面上的所有资金。
(摘自《博客天下》2016年第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