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双宾结构语法化特征的比较
2016-07-05邓云华曹朝芳
邓云华 曹朝芳
(湖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81)
英汉双宾结构语法化特征的比较
邓云华曹朝芳
(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湖南长沙410081)
摘要:文章基于语法化理论,对英汉双宾结构的语法化特征,即语法化形式、程度和形态三个方面进行了细致的比较,分析了英汉双宾结构的共性和差异,并揭示了其认知动因,为此结构的有效习得和教学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英汉双宾结构; 语法化; 主观化
一、引言
双宾结构具体来说就是一个动词后带两个名词短语做宾语,学者们将NP1称之为间接宾语,将NP2称之为直接宾语。这一结构的核心语义是“有意义的给予性转移”,即“施事者把受事NP2移给接受者NP1”,其动词的核心语义是“给予义”。很多学者,如张伯江(1999)、徐盛桓(2001,2007)、张建理(2006)等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汉语或英语的双宾结构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少有学者从共时和历时相结合的角度对汉语或英语双宾结构语法化的特征进行细致的对比分析。本文将基于语法化理论,对比分析英汉双宾结构的语法化特征,即语法化方式、程度和形态,深刻分析英汉双宾结构的共性和差异,并揭示其认知动因。
二、语法化的方式
语法化的方式指语义内容和语用因素这些比较具体实在的意义和意图逐渐演化为一定的语法功能和语法程式的途径和方法的总体特征(牛保义、徐盛桓,2000)。本节将介绍英汉双宾结构两种主要的语法化方式:构块式和象似式。
(一)构块式
牛保义、徐盛桓(2000)认为构块式是指语义内容逐步演化为构块的总体特征。因此,英汉双宾结构语法化的构块式是指“给予”事件逐步固化为一个构块——双宾结构的总体特征。双宾结构具有约定俗成的语法意义,即“给予”义和语法功能,即表征“给予”事件。它们的语法意义和语法功能不是由V、NP1、NP2单独决定,而是由整个构块决定,即这个构块具有表示“给予”的语法功能和意义。这种现象在英汉语中都存在。例如:
[1]“Tellyouwhat,”Jacksaid,grinningather.“I’llbuyyouanicedress-realniceone-andallthatgoeswithit.”(COCA)
[2]“Comewithme.Ipromisetobakeyouacake,orwhateveryouwant.Nameyourprice.”(COCA)
[3]分了你们一点粮食。(CNC)
[4]席廷高家准备盖房时,公社考虑他家木料不足,就从国家拔发的建房木料中,照顾席廷高一立方米木料。(CNC)
从上述语料可以看出,例句中的“buy”,“bake”,“分”以及 “照顾”等动词本身并不具有“给予”义,它们之所以能表达“给予”义是因为进入到“VNP1NP2”构块后,构块赋予了它们“给予”义。因此,构块式是英汉语中双宾结构共有的语法化形式。
(二)象似式
语法化采用像似法的方式是指体现语法功能的程式在一定程度上相似于它所表现的主客观世界(牛保义、徐盛桓,2000)。
英汉双宾结构的典型抽象格式是“VNP1NP2”。 NP1和NP2相邻,倾向于看成是一个单位,而之所以看成是一个单位,是因为V这个动作行为使NP1已经领有NP2。双宾结构中NP1与NP2间的距离是与它们二者在概念上和认知上的距离相对应的。例如:
[5]Shegavemeabook.(COCA)
[6]她给了我一本书。(CNC)
在例[5]和[6]中,“book”和“书”是直接宾语(受事);“me”和“我”是间接宾语(“给予”动作的目标对象或“book”和“书”的接受者)。因为“给予”动作,直接宾语和间接宾语之间产生一种领属关系,也就是说“book”和“书” 在概念上的距离缩短了,它们在双宾结构中的位置关系就是对此的一种体现。
正如前文所述,双宾结构表征的原型事件是“给予”事件,而“给予”事件就必然涉及一个“转移”动作和三个参与者——施事、受事和涉事,它们在语法形式中的位置是相对固定的,即施事+动词+涉事+受事,施事经常被映射到句法上的主语位置,动词被映射到谓语的位置。从现实的情况来看,当某一客体(书)(无论是具体的物体还是抽象的物体)由某一主体通过某一动作转移到另一物体或人(我)上的时候,一定是先由主体发出“给予”动作(V),然后才能有客体和另一物体或人即出现NP1NP2。换句话说,双宾结构的抽象格式(VNP1NP2)的顺序与双宾结构所描述的“给予”事件的顺序是相对应的。也就是说,英汉双宾结构语法化都存在由象似式实现的现象。
总之,英汉双宾结构有相同的语法化方式,即构块式和象似式。
三、直接宾语的语法化程度
一个语法项目抽象的程度越高,其语法化程度也会越高(牛保义、徐盛桓,2000)。抽象是将具体的语义内容和语用因素进行抽象,抽象之后就必然形成不同程度的程式化、形式化。因此也可以说程式化、形式化的程度越高,语法化的程度也越高。
基于上述观点,本小节将重点比较英汉双宾结构的直接宾语的抽象化和扩展程度,进而发现英汉双宾结构语法化程度的高低。
双宾结构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已经形成了一种基本句式,有其基本抽象格式,即VNP1NP2。典型双宾结构中动词是表达“给予”义,构块的原型意义是“现场给予”(Goldberg,1995;张伯江,1999)。上文提过,英语中的“give”和 汉语中的“给”分别是英汉语中最具代表性的双宾动词。它们所表征的给予事件涉及三个参与者,即施事者、接受者和给予物,我们在语法上将其称之为主语、间接宾语和直接宾语。例如:
[7]Theydidgivemeatourjacket.(COCA)
[8]那一年因二舅太爷的生日,老太太给了他这件衣裳,谁知那一天就烧了。(CNC)
例[7]和[8]是典型的双宾结构,这种典型性首先表现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共有的表达给予意义的动词“give”和“给”上,即涉及三个参与者。例[7]中的主语、间接宾语、直接宾语分别是“they”“me”和“a tour jacket”。例[8]中的主语、间接宾语、直接宾语分别是“老太太”“他”和“这件衣裳”。其次,这种典型性还表现在英汉动词表征的给予事件所涉及的事件参与成分都具有相同或者类似的特征,比如,两句中的主语和间接宾语都由具有生命特征的人称代词来实现,直接宾语都由非生命特征的普通物体名词来实现。本节将基于具体语料分析给予事件中的给予物,即双宾结构中的直接宾语的特征来对英汉双宾结构语法化程度的差异进行说明。
现场“给予”事件是英汉双宾结构最原型的语义内容,具体实体是最原型的受事。但是,随着语言的发展,双宾结构的构块义有从“现场给予”向“非现场给予”扩展的趋势,而受事有从具体实体向抽象实体和非实体扩展的趋势。上文我们对直接宾语的进行了分类,即实体和非实体,其中实体可细分为具体实体和抽象实体,非实体可细分为事件和特征(湛朝虎,2010)。例如:
[9]Whenhewouldreachintogivemefood,hishandwasshaking.(COCA)
[10]后来,在上海工作的英国教师亨利·巴林给了他一本马克思的《资本论》,从这本书中,他开始懂得了上海社会种种不合理现象的根源。(CNC)
[11]Foreignmakerscanmoveworkersfromplanttoplantandgivethemdifferentdutiesormoreresponsibilities.(COCA)
[12]在作品中,她从“文化大革命”的那堆泥沼中出来,呈现在她面前的是一个充满生机的、新旧交替的世界,生活的本身给她寻求理想、探索人生积极意义的勇气和力量。(CNC)
[13]Iscreamedforherfathertocall911whileIstartedtogivehermouth-to-mouthresuscitation.(COCA)
[14]我们公开发表了这个宣言,我们把和平、民主、团结的旗帜掌握住,同时又给他一个进攻。(CNC)
[15]Thepurityofthewhitedresses,whichBernardidippedinparaffintogivethemastiffnessandtranslucence,playsoffthedarkearth。(COCA)
[16]别急,待自己的基础打牢之后,再给他们点厉害看看,到时候,一切都会按照我的意思办的,等着瞧吧。(CNC)
例[9]和[10]中的直接宾语是具体实体;例[11]和[12]中的直接宾语是抽象实体;例[13]和[14]中的直接宾语是事件;例[15]和[16]中的直接宾语是特征。为了更形象地展现这四种受事的分布情况,本文从COCA中随机选取200条含动词“give”的现代英语双宾结构,从CNC语料库中随机选取200条含动词 “给”的现代汉语双宾结构。根据搜集的语料统计,英汉双宾结构中4种类型的受事具体分布分别如下表所示:
表1 英语双宾结构的受事成分
表2 汉语双宾结构的受事成分
上表表明,英汉最典型的双宾结构的直接宾语的特征既存在共性也存在差异。它们之间的共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直接宾语大部分都是实体,包括具体有形的实体和抽象的观念性质的实体。英语中,包含动词“give”且直接宾语是实体的双宾结构占样本语料的76%,抽象实体所占比例大于具体实体所占比例。汉语中,包含动词“给”且直接宾语是实体的双宾结构占样本语料的87.5%,抽象实体所占比例大于具体实体所占比例。其次,英汉语中,直接宾语都有从具体的给予物到抽象的特征扩展的倾向,换而言之,英汉双宾结构有从实到虚的语法化倾向。
它们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汉语中包含动词“给”且直接宾语是具体实体的双宾结构的使用频率高于英语中包含动词“give”且直接宾语是具体实体的双宾结构的使用频率(39.5%>24.5%);另一方面,英语中包含动词“give”且直接宾语是抽象实体、事件和特征的双宾结构的使用频率均高于汉语与之相对应的结构(51.5%>48%;19%>11.5%;5%>1%)。换句话说,汉语中的双宾结构更倾向于把直接宾语定格在具体实体上,而英语中的双宾结构更倾向于定格在抽象实体、事件、特征上。因此,英语双宾结构的直接宾语抽象程度高于汉语。
四、语法化的形态
语法化形态是指语法形式存在的状态(牛保义、徐盛桓,2000)。事物存在的状态在较高层次的概括可分为两类:显性状态和隐性状态。显性状态是可见的(或听觉上可感觉的),隐性状态是感觉不出来却是实际存在的。
在这一节中,我们将对英汉双宾结构语法化的形态和语法化形态的显性程度逐一进行对比。
(一)相同的语法化形态
如前文所述,“VNP1NP2”是一个充分形式化的“构块”,在英汉语中用之表征双宾结构,也就是说,“VNP1NP2”是一个具体的形态标记,语法形态规范整齐。双宾结构的形态标记一个双宾动词(V)后接两个名词短语(NP1和NP2)作宾语,且这些标记都是显性的。例如:
[17]Magnetschools,whichgivelow-incomestudentsachancetobeeducatedinamiddle-classenvironment,areanespeciallygoodones.(COCA)
[18]大地万物一下子都在他面前黯然失色了……即使给他一座金山,他又有什么用?(CNC)
例[17]和[18]是最具代表性的双宾结构。例[17]中的双宾动词(give)后接两个名词短语(low-income students和a chance);例[18]中的双宾动词“给”后接两个名词短语(他和一座金山)。V(“give”和“给”),NP1(“low-income students”和“他”),NP2(“a chance”和“一座金山”)以及动词与名词短语之间的线性顺序都是显性的。换句话说,英汉双宾结构的形态标记是显性的。
因此,可以得出结论,英汉双宾结构具有相同的语法化形态且均呈显性状态。
(二)不同的显性程度
虽然英汉语中双宾结构语法化形态都是显性的,但另外一种现象也不容忽视,即英汉双宾结构语法化形态的显性程度是不同的。例如:
[19]Iboughtmymotherapairofsocks.(English-ChineseTranslation:我买了一双袜子给妈妈。)
[20]Itookmymotherapairofsocks.(English-ChineseTranslation:我拿了一双袜子给妈妈。)
[21]我买了张三一本新字典。(Chinese-EnglishTranslation:IboughtanewdictionaryfromZhangSan.)
[22]我拿了张三一本新字典。(Chinese-EnglishTranslation:ItookanewdictionaryfromZhangSan.)
例[19]和[20]是英语中的双宾结构,例[21]和[22]是汉语中的双宾结构。例[19]和[21],例[20]和[22]有相同的句法结构却表达不同的语义内容。上述例子中的动词被称之为“取得”类动词。在英语中,当它们进入到双宾结构中表“给予”义,但在汉语中,表达的却是“取得”义。因此,英语中的双宾结构的句法结构和语义内容都是显性的,但是汉语中的双宾结构的语义内容不是显性的,有时候,我们要根据进入双宾结构的动词判断这个双宾结构表达“给予”义还是“取得”义。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英汉双宾结构语法化形态的显性程度是不同的,英语双宾结构语法化形态的显性程度高于汉语。
综上所述,对比英汉双宾结构语法化的形态和语法化形态的显性程度,结果表明,英汉双宾结构语法化的形态都是显性,但是英语双宾结构语法化形态的显性程度高于汉语。
五、结语
本文基于语法化理论对英汉双宾结构的语法化特征,即语法化形式、程度和形态三个方面进行了细致的比较。研究发现,英汉双宾结构的语法化特征既存在共性又存在差异。共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英汉双宾结构具有相同的语法化过程,即包括“给予”事件因为不断地重复使用固化为双宾结构以及受事的抽象化和扩张;2.英汉双宾结构具有相同的语法化形式,即构块式和相似式;3.英汉双宾结构的语法化形态均呈显性形态。差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英语双宾结构的语法化程度高于汉语,具体来说,英语双宾结构中的直接宾语的抽象化和扩展程度高于汉语,英语双宾结构的构块程式化程度和固化程度高于汉语;2.英语双宾结构语法化形态的显性程度高于汉语。 这些研究结果和发现可以为此结构的有效习得和教学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参考文献:
[1]Goldberge,A.E.1995.Constructions:AConstructionGrammarApproachtoArgumentStructure[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Haiman,J.1980.TheIconicityofGrammar:IsomorphismandMotivation[J].Language,(56):515-540.
[3]Hopper,P.J.& Traugott,E.C.2005.Grammaticalization[M].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
[4]Langacker,R.W.2004.FoundationsofCognitiveGrammarI & II[M].Beijing:Beijing University Press.
[5]刘丹青.汉语给予类双及物结构的类型学考察[J].中国语文,2001,(5):387-397.
[6]牛保义,徐盛桓.关于英汉语语法化比较研究——英汉语比较研究的一个新视角[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9):261-267.
[7]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4):268-275.
[8]石毓智.汉英双宾结构差别的概念化原因[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2):83-89.
[9]熊学亮.英汉双宾构式探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4):261-267.
[10]徐盛桓.试论英语双及物构块式[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2):81-87.
[11]徐盛桓.相邻关系视角下的双及物句再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4):253-260.
[12]湛朝虎.英汉双宾句式的认知对比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10.
[13]张伯江.现代汉语的双及物结构式[J].中国语文,1999,(3):175-184.
[14]张建理.英汉双宾语句认知对比研究[J].外国语,2006,(6):28-33.
[15]闰亚平.“数+量+动”结构的名词性及其生成机制[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4,(3):96.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Grammaticalization Features of English and Chinese Double-object Constructions
DENG Yun-hua, CAO Zhao-fang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1, China)
Abstract:Based on grammaticalization theory, this thesis makes a detailed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grammaticalization features of English and Chinese double-object constructions, i.e. grammaticalization forms, degree and state. It analyses in depth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double-object constructions, and uncovers their cognitive motivations. All the results and findings are expected to provide explicit and valuable reference for the acquisition and teaching of this construction.
Key words:English and Chinese double-object constructions; grammaticalization; subjectification
收稿日期:2016-03-15
基金项目: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英汉双及物结构语法化的认知研究”(14YBA342)
作者简介:邓云华(1964—),女,湖南邵阳人,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曹朝芳(1989—),女,湖南邵阳人,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H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012(2016)03—01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