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十年国内外网络文化安全研究的评述与展望

2016-07-04宋红岩汪向红

中州学刊 2016年6期
关键词:国家安全文化建设

宋红岩 汪向红

摘要:随着网络产业革命、文化创新与社会变革的不断协同演进,网络文化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政府、学界乃至社会公众的关注,但是国内外对网络文化安全内涵并没有定论。当前国内外学者对网络文化安全的定义、内容与要素进行了多元的诠释,学界对网络文化安全建设的政策机制、媒介融合、内容分级分类与社会公众素质等发展现状进行了探讨,各国也从国家顶层设计、技术创新与素养提升等层面进行了建设。应在梳理国内外网络文化安全发展建设的基础上,从我国网络文化安全战略要求提出理论构建、战略安排与协同创新路径安排。

关键词:网络文化安全;国家安全;文化建设;公民素养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6)06-0168-05

网络文化通常是指以网络技术发展与应用为载体,通过文本、图片、视频等形式表现并具有一定社会特征和传播功能的文化成果,目前主要包括网络新闻、网络文学、网络社交平台、网络游戏以及网络金融等。目前网络文化随着网络技术变革式发展已日益壮大成为一种新的网络文化产业与传播形态,但同时也滋生了许多不良现象,存在安全问题。如何正确定位与解读网络文化安全问题?如何正确把握其发展的趋势和前景?如何有效加强与引导网络文化安全的建设和管理工作?这些都需要我们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探讨。

一、网络文化安全内涵的界定与争鸣

20世纪90年代,美国未来学家泰普思科特(Don Tapscott)就曾提出,“网络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概念,更是一个社会文化的概念”①,由此网络被引入社会文化研究的范畴。当前信息社会化、文化全球化愈演愈烈,网络文化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现已成为国内外众多学者关注的热点与难点。

1.网络文化安全定义研究

为了更好地了解国外网络文化安全方面的研究情况,笔者在EBSCO外文数据库对“Cyber Culture Security”关键词进行检索,发现国外还没有专有名词和专门研究,当进一步用“Cyber Culture”“Digital Culture”“Cyber security”“Internet Security”等关键词分别进行检索时,发现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其中国外有学者指出网络文化(或数字文化)作为一个欠定的实践(underdetermined praxis)概念,由参与、修复与拼装组成,其可以看作是人们在当代网络社会中行为或相互作用的一种新兴的价值观、实践和期望②。Anne Carblance等③认为,广泛的信息系统的应用对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潜在辅助作用,网络对地方、国家乃至全球通讯都事关重要。国内对网络文化安全概念的研究至今还没有统一的定论,近年来,传播界、文化界、教育界等都对其做了多方面的研究。有学者从意识形态、文化霸权等视角研究,认为网络文化安全是指一个民族国家的网络文化系统正常运转并免受不良内容侵害,能够为

收稿日期:2016-01-31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赋权与道义:长三角青年农民工新媒体使用与社会认同研究”(14YJAZH066);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项目“新媒体涵化对浙江青少年价值观影响研究”(2014N085)。

作者简介:宋红岩,女,浙江传媒学院社会科学教学部副教授(杭州310018),英国剑桥大学访问学者。

汪向红,女,通讯作者,浙江中医药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讲师(杭州310053)。

民族国家的文化价值体系的持续发展提供持续动力、为国家文化利益提供正向作用的状态④,是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范畴,是安全在网络文化领域的具体反映⑤。有学者从信息技术变革的视角研究,认为网络文化是人们以网络技术为手段,以数字形式为载体,以网络资源为依托,在从事网络活动时所创造的一种全新形式的文化⑥。还有学者从高校图书馆、社群与网络文化安全问题进行研究⑦,如魏建国⑧认为网络文化是指网络中以文字、声音、图像等形态表现出的文化成果,主要包括网络新闻、动漫、网络视频和音乐、网络文学、论坛等。

2.网络文化安全内容研究

对于网络文化安全的具体内容,国内外学者也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其中有学者认为网络文化既包括资源系统、信息技术等物质层面的内容,又包括网络活动的道德准则、社会规范、法律制度等制度层面的内容,还包括网络活动价值取向、审美情趣、道德观念、社会心理等精神层面的内容⑨。可分为网络文化安全主体(网民)、网络文化安全客体(硬件、软件与协议)、网络文化安全中介以及网络文化价值四部分⑩。也有学者参照传统的文化结构划分方法,如杨文阳将网络文化安全分为网络物质文化安全、网络制度文化安全和网络精神文化安全三个层次。基于政治学与社会学角度,姚伟钧认为应该将其分为网络物质文化安全、网络制度文化安全、网络精神文化安全和网络行为文化安全。

3.网络文化安全要素研究

对网络文化安全的特征、功能、意义等要素,有学者认为在网络信息化下所形成的文化霸权对我国文化安全冲击越来越大,大力推进网络文化安全建设是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民族凝聚力、国家文化主权和软实力的战略性课题,是新媒体技术与文化主体交融的结晶,表现出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等特征。国家能够在网络文化传播中,坚持正确的价值观,不受不良文化渗透影响,维护国家的利益和安全。

二、网络文化安全现状研究

对于网络文化安全的发展现状与问题研究,一直受到学者们的关注。Andrew Keen认为,网络自身的问题不断地发展与显现,互联网等业余媒介的扩张会造成文化平庸,网络信息数据激增会造成信息质量下降,传统社会文化安全卫士,如权威机构、媒介工作者素质下降甚至文化腐朽。国内学者们主要从网络信息安全,网络文化对传统文化、道德价值观念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冲击与挑战等方面去把握网络文化安全存在的问题,而学界普遍认为导致问题的原因主要集中在管理方式、法制工作、行政效能、网络技术等方面。

1.网络文化安全政策机制等状况的研究

当前世界各国普遍从政策立法、制度机制、行动指南以及项目实施等方面对网络文化安全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2003年就实施了“文化安全”指导方案,在其30个成员国中建立高优先级的安全规划与管理制度,以解决成员国对网络风险暴露和对信息系统的威胁的担忧。目前我国有《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互联网文化管理暂行规定》等30部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但与网络文化的快速发展相比,相关的制度与管理建设滞后问题还相当突出。如李宁蒙认为网络文化传播过程中把关人角色分化、传统管理手段捉襟见肘、网民非理性情绪抬头蔓延,并存在现有政策漠视主体、政出多门、操作性差的实际情况。

2.网络文化安全媒介融合建设研究

网络文化安全作为一个新兴形态,其同传统媒介、文化样态、安全治理的联系与区别也是研究者们关注的一个方面。Hope Koch研究了大众媒介与新媒介变迁中,通过组织文化与技术的互相作用研究信息文化冲突对公司雇员职业价值的影响,并从政策、社会化与领导决策等维度来构建文化价值、大众媒介与新媒介的融合。在我国,有学者认为媒体作为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理应担负起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责任。媒体应将自身定位为优秀文化的生产者和传播者、文化“走出去”的推动者和健康文化环境的维护者,特别要推进三网融合、构建一体化的安全管控体系。

3.网络文化内容的分级分类研究

从世界范围讲,对于文化的分级分类已有较成熟的标准,譬如美国NGO组织ICRA的分类标准、我国2007年网络教育技术委员会分别面向开发人员和用户制定的“教育内容分级标准(CHERS)”等。但学者们还从网络文化安全的内容与发展要求等方面对网络文化安全的分级分类进行有益的探讨。如谷志远等对网络文化安全的信息内容分为推荐信息与不良信息两大类,并构建出网络文化安全推荐信息评价指标体系和文化安全不良信息评价指标体系。王海琴则从正确性、稳定性、冗余性三方面对网络文化安全指标体系进行了合理性实证研究。

4.网络文化安全中社会公众能力素质要求的研究

对于网络信息时代的文化安全,有学者提出网民要将自律作为第一要义,而网络给现代社会带来了信息泛滥、舆情不稳、网络文化的开放性等负面影响,网络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水平、网民素养等问题都会影响我国网络文化安全。而Peter Dahlgren研究了互联网发展对市民社会民主参与和市民文化的影响,认为技术市民对网络的相关知识与能力,对民主价值与程序的忠诚,对市民的认同,对实践、惯例和传统的尊重等四个方面都影响网络安全状况。

三、网络文化安全治理体系与提升策略研究

当前对于网络文化安全的治理,国外学者们从不同的领域与层面进行了研究,Gregory Goth提出政府必须在网络安全政策运行与基础设施上发挥积极的作用,必须在保护行业的创新能力和新的应用平台与应用的创建上保持平衡,必须让公民确信网络安全政策能够保护公民自由以及网络基础设施,必须能够加强与其他国家、非政府组织以及技术标准机构的合作关系。Abdul Paliwala则从网民参与的安全与自由出发,提出国家与政府监管、互联网制度建设的重要性。Da Veiga对南非的国家信息安全治理框架进行了评估,并提出了确保国家信息安全的策略。而我国关注网络文化安全治理的学者们也做了探讨与研究。

1.网络文化安全治理的国家顶层设计

国内对于网络文化安全国家层面的宏观治理研究主要包括网络文化安全的政策法规、管理及标准规范体系、网络文化安全法律法规与管理等。王岑提出从网络文化安全的教育体系、技术防范体系和网络文化的政策法规、管理及标准规范体系构建网络文化安全体系的思路。魏向君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网络文化、网络文化阵地建设、安全立法建设、预警平台建设、加强技术防范、提高网民素质和培养网络文化队伍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还有学者提出从提升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度、加强网络文化自律机制建设、增强政府的网络公信力等方面入手加强网络安全管理工作,并从网络技术防范、完善立法和规范管理的制度防范、网络主体的意识防范等维度研究了网络文化安全建设。

2.网络文化安全技术创新与治理层面

网络文化安全的技术创新和防范体系治理是网络文化安全研究的核心。国内研究主要包括信息获取技术、网络文化内容的检测和过滤技术、控制/阻断技术、信息内容审计、预警技术等。李昕从建立文化安全预警机制、强化网络管理的技术保障、加强网络文化监管力度等方面提出网络文化安全保障体系的实施路径。王惠鹏认为应从静态、被动防御到动态、主动防御,并提出了一种纵深网络文化安全主动防范体系。李红梅等研究了网络文化安全预警系统模型,从而提升对网络舆情的管理能力。马国富等从中国特色网络文化建设网络平台、网络政治文化交流平台、网络文化安全教育平台、网络文化安全网上举报中心等方面提出了构建网络文化建设与安全管理一体化主动安全防范体系。荣亮研究了以机器学习、数据挖掘生物特征识别、内容分级管理等技术为核心的新一代基于智能代理的分布式网络文化安全监管系统。

3.网络文化安全教育与素养提升工作

对于网络文化安全意识、知识与能力的普及与培养,也有学者从不同的群体层面进行了探讨,樊梦提出网民应具有信息道德、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三个方面的信息素养,认为应倡导群众自律,加强网络文化管理人才选拔与培训,普及网络安全教育。还有学者研究了不同网民的媒介素养教育,譬如网络编辑、公司雇员、青少年、大学生等群体的素养与使命。如孙留涛认为应开展大学生网络信息安全素养的培养工作,并从执行、内容和保障三个维度创新校园网络文化安全建设。谷志远认为应重视网络信息意识、网络信息伦理教育、网络道德教育、网络文化和信息安全的相关法律法规等方面的教育工作。

四、我国网络文化安全的治理与构建

虽然国外在概念上对网络文化安全还没有确切的界定与研究,但在网络文化安全行动纲领与政策法规制定的实践上却很丰富。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于2006年就启动了“全球网络环境创新”项目,其主要目的是建立一个新的、安全的、可控可管的网络体系结构,其中包括下一代互联网的管理控制问题。截至2014年,全球已有40多个国家或地区颁布了相关网络空间国家安全战略。其中,美国先后出台了《网络安全框架》等40多份与网络安全有关的文件,并成立“网络办公室”,直接对总统负责。日本于2013年6月制定了《网络安全战略》,首次明确提出“网络安全立国”。印度于2013年5月颁布了《国家网络安全策略》,提出“安全可信的计算机环境”的理念。我国发布的《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将“建设先进网络文化”作为战略目标,并明确提出要加强网络文化安全全方位的管理能力。但是,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网络话语权、构建网络强国与新型主流网络文化仍然任务艰巨,需要我们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

1.网络文化安全的理论构建

当前网络文化正由硬件技术结构与体系的建设向软实力内涵建设转向,而网络文化安全也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网络应用发展的要求。因此,如何在厘清我国网络文化安全现状与安全治理的基础上,从新的时空观来解读网络文化安全的内涵与外延,精确把握新时期网络文化安全建设与治理,任务艰巨,要求迫切。在2015年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习近平同志提出了要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因此,在进一步加强基础硬件建设、网络文化交流合作平台、制度保障与机制创新等要素建设的基础上,在广义上,我们应从国际共享、国家安全、网络发展与文化建设的多维要素内涵与逻辑关系进行综合性探讨。在狭义上,我们应从正确处理好国家、社会与人和谐发展的视角,加强互联网信息服务的智能性、安全性与可管理性,加强网络文化传播与内容建设,加强网民的素养与能力培养。

2.网络文化安全治理体系战略安排

在大数据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网络文化安全处于机遇与挑战的重要发展战略期,要从国家安全与文化强国战略、大数据时代信息传播治理等视角认真研究我国网络文化安全的具体内容与路径部署。就当前世界与我国网络文化安全发展的要求与趋势来看,应本着“互联互通、共享共治”的原则,切实加强我国网络文化发展与治理的政策环境、管理模式、技术创新、内容整合与传播机理等方面的研究。特别是在互联网发展面临着人类社会对互联网需求的不断增长同网络理论与技术本身发展不充分之间矛盾挑战的背景下,我们还应从传受交互需求视角研究我国网络文化安全发展嬗变的过程、关系类型、媒介融合、受众文化心理与素质状况等,加强我国网络文化安全的传播状况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炼出我国网络文化安全治理与发展的路径关系、影响因素与整体框架。

3.网络文化安全治理体系的协同创新与提升路径构建

我们应立足我国网络文化安全发展的战略要求,借鉴国内外网络文化安全建设的成功经验,正确把脉未来网络文化安全的内涵要求,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一方面,在现有国家网络文化宏观政策机制的设计与制度安排的基础上,进一步重点研究网络文化安全发展的背景、文化创新、战略架构、内容分类、技术支撑、用户素养等维度的机制支持;另一方面,要加强国家立法、政策安排、制度建设等各要素的联动、融合以及协同创新,形成立体、多维度的国家网络文化安全治理提升的宏观环境。同时,作为一个社会性交融比较强的社交平台,我们还应积极挖掘与发挥网络文化安全方面的社会资源的开发与实施路径的创新,其中主要包括我国网络文化安全治理的内容、行业、技术、人才等动力支持系统的构建,我国网络文化安全发展的社会组织与资源调动、融合与创新的研究,以及媒介社会化环境下我国网络文化安全治理的机制构建等。此外,我国应进一步加强网络文化安全本土化实施的构建与实践,着重加强在网络文化安全的全球化与本土化联动、话语生产与媒介融合、信息资源共享与品牌延伸、专业人才管理与网民媒介素养提升等方面进行创新与实践,形成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接地气的、有序的、和谐发展的网络文化安全生态。

注释

①[美]唐·泰普斯科特:《数字化成长3.0》,云帆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36页。②Mark Deuze. Participation, Remediation, Bricolage: Considering Principal Components of a Digital Culture.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2006,Vol. 22, No. 2, pp. 63—75.③Anne Carblance, Sven Moers. Towards a Culture of Online Security. Observer,2003, No. 240—241, p. 30.④丁烈云、赵刚:《网络文化安全及其监管关键技术研究》,《理论探讨》2007年第10期。⑤徐龙福、邓永发:《社会信息化发展的网络文化安全》,《江汉论坛》2010年第11期。⑥⑨周平红、张峰:《从网络文化安全的视角谈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教育技术导刊》2007年第3期。⑦魏建国:《高校图书馆对网络文化安全管理的对策》,《图书馆学刊》2008年第3期;黄丹:《高校图书馆在构建网络文化安全中的作用与对策》,《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年第12期;刘劲松等:《高校网群建设与网络文化安全管理研究》,《信息安全与技术》2012年第5期。⑧魏建国:《高校图书馆对网络文化安全管理的对策》,《图书馆学刊》2008年第3期。⑩戴天岫、马民虎:《网络文化安全的法律对策研究》,《图书与情报》2007年第1期。杨文阳:《中国网络文化安全不良信息评价指标体系实证研究》,《民办教育研究》2009年第6期。姚伟钧、彭桂芳:《构建网络文化安全的理论思考》,《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3期。郑淑芬、闫明明:《基于网络信息化时代的国家文化安全研究》,《理论探讨》2014年第6期;郭明飞:《软实力竞争与网络时代的文化安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1年第3期。陈伊哲:《网络文化安全制度管理》,《管理观察》2009年第3期。Andrew Keen. The Cult of the Amateur: How Today′s Internet is Killing Our Culture. New York: Doubleday, 2007.李超民:《近五年来网络文化安全研究述评》,《湖南社会科学》2014年第1期;李桂平:《网络文化安全法律对策研究》,《山东纺织经济》2012年第10期。OECD Promotes Culture of Information Security. I-WAYS - Digest of Electronic Commerce Policy and Regulation,2003, Vol. 26, No. 3, pp. 131—135.李宁蒙:《我国网络文化安全政策分析》,《新闻世界》2014年第3期。Hope Koch, Dorothy E. Leidner, Ester S. Gonzalez. Digitally Enabling Social Networks: Resolving IT–Culture Conflict.Information Systems Journal, 2013, Vol. 23, No. 6, pp. 501—523.芦珊珊:《网络时代媒体在国家文化安全上的角色定位》,《新闻知识》2014年第5期。《加强和改进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维护网络信息和文化安全——工业和信息化部苗圩部长》,《中国信息安全》2012年第4期。谷志远等:《构建我国网络文化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证研究》,《电化教育研究》2008年第2期。王海琴:《基于合理性评估的网络文化安全指标体系研究》,《我国公共安全》(学术版)2014年第2期。郑亚楠:《论网络文化与网络安全管理》,《黑龙江社会科学》2010年第5期。《网络文化的安全命题》,《瞭望》2007年第8期。Peter Dahlgren. The Internet and the Democratization of Civic Culture.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2000, Vol. 17, No. 4, pp. 335—340.Gregory Goth. U. S. Unveils Cybersecurity Plan. Communications of the 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 Machinery, 2009, Vol. 52, No. 8, p. 23.Abdul Paliwala. Netizenship, Security and Freedom.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Law, Computers and Technology, 2013, Vol. 27, No. 1—2, pp.104—123.A. Da Veiga, J. H. P. Eloff. An Information Security Governance Framework.Information Systems Management, 2007, Vol.24, No. 4, pp. 361—372.王岑:《从人-机-环境看网络文化安全体系的构建》,《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魏向君:《网络文化安全研究述评》,《生产力研究》2013年第7期。陶鹏:《网络文化对网络安全管理的冲击与应对》,《人民论坛》2012年第12期。李献惠:《维护我国网络文化安全的两个向度》,《今传媒》2012年第12期。丁烈云、赵刚:《网络文化安全及其监管关键技术研究》,《理论探讨》2007年第10期;魏建国:《网络文化安全监管的关键技术研究》,《图书馆界》2008年第4期。李昕:《略论网络文化安全体系的构建》,《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14年第3期。王惠鹏等:《网络文化安全防范体系研究》,《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李红梅等:《网络文化安全预警系统构架研究》,《科技传播》2011年第12期。马国富等:《网络文化建设与网络文化安全管理创新研究》,《商场现代化》2011年第8期。荣亮:《新一代网络文化安全监管系统及其应用价值》,《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9年第10期。樊梦:《网络文化建设视角下的网络安全管理探析》,《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2年第3期。程艳林、梁丰:《文化安全视域下网络编辑的素养与使命》,《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第6期。Qing Hu, Tamara Dinev, Paul Hart, Donna Cooke. Managing Employee Compliance with Information Security Policies: The Critical Role of Top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al Culture. Decision Sciences, 2012, Vol. 43, No. 4, pp. 615—660.黄勤:《从网络文化安全的视角谈青少年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内蒙古教育》2012年第5期。孙留涛:《校园网络文化视域下大学生网络信息安全素养的三维培养路径》,《中国成人教育》2015年第1期。谷志远:《信息素养教育的网络文化安全视角》,《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7年第5期。

责任编辑:沐紫

Review and Prospect on the Research of Internet Culture Security at Home and

Abroad in Recent Ten Years

Song HongyanWang Xianghong

Abstract:With the co-evolution of the internet industrial revolution, cultural innovation and social change, internet culture security is attracting attention from the society, government, academic circles and the public, but there is not an unified definition at home and abroad on the connotation of internet culture security. Current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have illustrated plurally the definition, content and elements of internet culture security, with discussing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rnet culture safety′s policy mechanism, media convergence, content classification and the public as well as the literacy of the public. Countries all over the world also are constructing their internet culture security from the national top layer desig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quality improvement. On the basis of combing the domestic and abroad internet culture security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from the security strategy of China′s Internet culture requirements, the paper will put forward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ideas, strategic arrangement and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path arrangement for the internet culture security in China.

Key words:internet culture security; national security; cultural construction; civic literacy

猜你喜欢

国家安全文化建设
我国刑法中“恐怖活动组织”的犯罪学分析
国家安全视角下的战略物资储备立法完善
儒学创新为中华文明“走出去”提供战略支撑
农村社区廉政文化建设实施方案探究
浅论基层群众文化紧跟时代步伐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华人卷入两起涉美“国家安全”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