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民环境道德培养机制研究

2016-07-04郑士鹏

中州学刊 2016年6期
关键词:绿色发展理念生态文明建设

郑士鹏

摘要:公民环境道德培养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是应对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的迫切要求,是现代公民素质培养的内在需要,也是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的时代选择。在新形势下,根据绿色发展理念的要求和引领,结合公民环境道德的特点,可以从协同教育、主体能动、实践参与、舆论导向等方面构建有效的公民环境道德培养机制,引导公民树立科学的生态观念,培养公民良好的环境道德观念,助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关键词:绿色发展理念;公民环境道德;生态文明建设

中图分类号:D6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6)06-0090-05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这是对我国现阶段科学发展的重要总结和指引,并深刻揭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下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五大发展理念中的绿色发展理念更进一步表明了我国当前建设生态文明的坚定决心与信心。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要求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应具备良好的环境道德素养。2015年1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气候变化巴黎大会的讲话中表明了推动绿色发展的最大决心,并强调指出:“中华文明历来强调天人合一、尊重自然。面向未来,中国将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十三五规划重要内容,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形成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①绿色发展理念建立在深刻认识和把握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公民环境道德培养机制的建设是贯彻和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的机制保障,是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应有一环,也是我国应对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提出的“中国方案”的重要内容。因此,建立公民环境道德培养机制是对绿色发展理念的价值思考和重要实践,有着一定的战略性、现实性与时代性。

一、公民环境道德培养机制建设的必要性

公民环境道德培养机制是现代公民素质教育整体机制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公民的环境道德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公民环境道德也成了引导人类社会面向未来改造世界的理性判断。因此,只有充分发挥环境道德培养机制的功能,才能够促使环境道德融入现代人的公民素养之中,使公民具备更加卓越的实践抉择能力,才能促进绿色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培养,更好地实现人类的持续发展和社会公平。

1.公民环境道德培养机制建设是应对生态问题的迫切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经济建设取得了世界瞩目的骄人成果,经济的快速发展使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奋起直追,一跃成为最具实力的大国之一。同时,在借助现代科学开发自然环境、利用自然环境的过程中,我国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全面的提升,人们的物质和精神享受得到了更好的满足。然而,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我国的经济建设对生态环境的攫取始终处于粗放和原始的状态,过度的开采与主观的任意性将我国的产业发展引入了重污染、高消耗的时代。我们在借助生态资源走得更远的同时,也挖掘了生态失衡与能源危机的陷阱。如今,我国正在遭受过去过度破坏生态环境的自然反噬。突如其来又难以攻克的雾霾现象,野生动物的迅速减少,气候变暖带来的季节混乱以及水资源的紧缺与污染等一系列的生态问题,正在威胁着现代人的正常生活,更为我国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设置了重重阻碍。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生态和谐的目标要求公民提高自身的环境道德素质,而“生态规章制度的外在强制性的约束具有本身的不足,‘德福一致理念链条的真正落实需要转寻生态实践主体内在的生态道德价值信念”②。因此,社会成员道德素质的提升仅仅依靠法律的约束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建立科学的环境道德教育机制,对于公民的环境道德进行系统的疏导教育,从而提高公民生态实践的主体内在自觉。通过公民环境道德培养机制作用的发挥,可促进公民绿色发展理念的内化,引导全体社会成员培养绿色低碳的行为方式,共同致力于生态文明建设。

2.公民环境道德培养机制是现代公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

公民素质的高低是衡量现代文明国家的重要标志。公民素质教育是适应现代化社会建设的必然选择。公民环境道德培养机制是现代公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特别是在当前绿色发展理念的倡导下,环境道德培养机制健全与否更是成了一个国家现代化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关注除自我以外的社会与世界问题是公民素质提升的重要表现。在全球化背景下,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一个国家的责任,更需要我们在做好自我的同时,用国际眼光关注世界环境难题。因此,现代公民素质教育迫切需要科学、系统、完善的教育机制,用以改变以往在公民环境道德培养过程中的随意性、主观性、效率低下等现象。为了适应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在进行现代公民素质教育时,一要注重提高公民环境道德培养的实效性,二要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公民环境道德教育的内涵。

3.公民环境道德培养机制建设是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的时代选择

“基于人们道德文化水平提升而树立的全社会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化理念,是人类文化当代转型的鲜明特征和时代特质。”③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伦理与道德的基本范式,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生态文明建设,需要通过环境道德培养机制,对全体公民开展系统性的环境道德教育,使公民通过环境知识、环保技能的学习,不断提高绿色发展意识,自觉遵守现代社会的环境道德规范。环境道德的舆论影响、公民的内在道德信仰及生态文化是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条件。绿色经济理念要求在社会的发展中要做到能源高效利用、创造绿色GDP以及节能减排,更要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发展绿色经济是一场涉及产业结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以及伦理道德的历史性转变。要求全体公民要不遗余力地坚持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共同参与生态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发展,使每一个人都能够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智慧。加强公民环境道德培养机制的建设,将成为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和价值观培育公民生态观的有效渠道,也是建立健全生态环境道德系统、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的时代选择。

二、我国公民环境道德存在的问题

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提出后,我国公民的环境道德水准有了很大提升,他们认同和支持生态文明建设,积极响应绿色发展理念。但由于市场经济发展引发的利益与生态的抉择以及环境道德培养的不足,我国公民环境道德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环境道德知识匮乏难以满足绿色发展理念的需求

我国部分公民的环境道德知识储备匮乏,滞后于绿色发展的需求。多数社会成员缺乏生态环保知识,对环保知识的求知欲也不强。生态环保知识是公民开展生态环保活动的基本前提,作为现代社会成员知识结构中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生态环境知识的储备水平决定着一个人环境道德素质的高低。由于在过去发展中对生态环境教育的漠视,我国公民的生态环保知识仅在近些年来才从各种渠道零散获得,难以形成环保知识的完整体系,所以无法应用生态环保知识来指导环保实践。目前来看,无论是社会、学校或是家庭,对环保知识的教育都存在缺位现象:学校生态环保教育缺少完整、独立的知识体系;社会生态环保教育过于表浅,难以深入;家庭生态环保教育基础比较薄弱。这种现象直接造成了我国公民生态环保知识的缺失,继而影响了公民对环保知识的求索欲望。特别是在现代社会发展模式以人类中心主义为价值取向的自我公理预设之下,我国公民的生态文明意识表现出鲜明的二元结构,浅层次生态环保知识接受度较高,深层次的环境意识却很低。

2.知行不一,环境道德理念转化能力薄弱

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关键环节。由于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开发与利用长期囿于现实利益的驱使,因而一再突破自然界的承受底线。在这一过程中,公民对生态要求和实践的知行不一,加之转化生态理念能力不强,使人们深刻感受到了生态危机。目前,我国公民能够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认为绿色发展理念是一种健康、科学的发展方式。人们知道在生活中铺张浪费、奢靡成风、破坏环境等行为是错误的,但是,也有一部分公民在环保行为的选择上运用了双重标准,即用较高的环保要求去审视他人,却用较低的环保标准要求自己。例如,有些人追求新潮的电子产品,但由于电子产品更新换代较快,因此产生了大量的电子垃圾,过度消费而产生的闲置物品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有些人深知使用大排量汽车的危害,但为了享受和攀比仍然争相购买高耗能汽车。当前全社会整体的绿色低碳消费方式尚未完全形成,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存在冲动消费、过度消费等行为,生活中浪费水电、浪费纸张等行为屡见不鲜。由于知行不一,我国部分公民所表现出的环境道德能力显得薄弱,对损害环境安全的行为熟视无睹,对国家生态环保问题的宣传教育不能自觉转化成为内在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整体环境道德理念的发展和完善。

3.参与绿色环保行动的积极性不高

在自然界面前,人必须要了解自身是自然界产物的事实。自然界中的一切存在物都处于既定的生态环境中,并持续不断地与周围的生态环境因素进行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继而建立人与生态环境无法割裂的生态共同体。在这一过程中,人作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体,其参与生态保护的意志与程度决定着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关系的维护,更关系到生态共同体架构的稳定性。目前来看,我国公民在参与环保行动方面积极性有待提高,一些社会成员一方面呼吁改善生态环境,但一方面却不能身体力行。在持续恶化的生态环境面前,相当一部分人选择了沉默和观望,生态保护行动的参与程度相对偏低,并出现责任推脱的心理和理念与行动脱节的现象。目前在环保志愿活动中,组织成员最多的是大学生和环保人士,普通市民的参与度不高,公民对主动参加生态保护行动持冷漠态度,致使生态环境保护组织的力量难以壮大,其所发挥的作用因此受到限制。

4.环保实践对于政府与法律法规的依附性过强

一直以来,我国环境保护相关工作由政府主导,在具体的宣传与实践的过程中带有明显的行政色彩。政府不仅要制定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推行生态文明公共政策,还要承担生态道德素养教育等多重责任。我国公民在政府的主导下习惯于被动地接受和执行,缺少对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独立思考。这也造成了生态文明建设在政策落实时容易陷入缺乏群众基础的困难局面。由于对政府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过于依赖,我国公民对生态环保实践的响应不积极,部分公民认为政府应在解决生态问题方面承担主要责任,应主动对重污染企业加强治理,促进产业的升级和转型,而认为自己作为普通公民,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微乎其微,应承担的责任小之又小。但事实上,尽管我们可以通过发挥政府以及法律的引导和规范职能限制社会发展对自然界的无序性掠夺,更可以采取行政处罚方式提高生态环境违法行为的违法成本,但政府以及法律却不能最终化解生态文明建设价值命题中的道德困境。公民能否对生态系统予以道德、情感层面的关怀,本质上是公民在承担自然责任自主性的内在显现。目前我国公民在生态文明实践方面对政府与法规的强烈依赖,也折射出公民对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过程中自身角色的认识还比较模糊。

三、公民环境道德培养机制建设的路径

公民环境道德培养需要有组织、有计划的系统教育,以改变长久以来的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惯性。在绿色发展理念下,公民环境道德培养应在科学机制的引导和保障下,向人们传递环境道德知识,揭示环境道德状况,并有效地提升公民的环境道德能力。建立健全公民环境道德培养机制,应从建立协同教育机制、主体能动机制、实践参与机制及舆论导向机制等方面着手。

1.建立协同教育机制

公民环境道德培养需要建立协同教育机制,通过协同教育的方式可以增强公民环境道德知识的储备,提高公民环境道德实践的能力。协同教育机制的主体主要包括家庭、社会和学校。协同教育机制的执行方式则包括家庭的常态化教育、社会的舆论引导教育以及学校的系统教育。一要发挥家庭的基础性教育优势。家庭教育是我国传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引导家庭成员相互监督、相互促进,使全体家庭成员积极学习生态文明知识,认真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培养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共同营造绿色家居氛围,并将绿色理念融入到家风之中。二要创新学校生态道德教育。要重视基础教育阶段的渗透式环境道德培养,抓住少年儿童环境道德的可塑期,将环境道德知识以独立学科的形式全面纳入义务教育学科体系之中,提高环境道德培养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地位,使环境道德培养快速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普及,并贯穿于中小学教育的整体过程。同时,要发挥高等院校的系统教育优势,设立集专业化、系统化、科学化为一体的环境道德培养课程,组建环境道德培养的专业人才队伍,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志愿团队,使高校的生态道德理念和生态道德行为辐射到社会其他领域,带动全体公民共同关注和支持绿色发展理念。三要以社会教育为纽带,紧密连接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建立公民环境道德教育的协同教育机制,丰富环境道德培养的形式。增强家庭、学校以及社会教育三者之间的亲密互动,使社会教育成为家庭教育的资源库,成为学校教育的实践补充。让包括企业、学校以及家庭在内的全体社会教育主体在公民环境道德培养问题上共同发力、持续发力,从而建立公民环境道德的协同教育新范式。

2.建立主体能动机制

公民环境道德培养在一定程度上要受到主体能动性的深刻影响。公民作为环境道德的践行主体和受益主体,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制约着公民环境道德能力的发展。在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主体能动性的发挥促进了工业文明之后人类智慧的再一次爆发,开启了生态文明建设之旅。“生态文明建设的推动和发展,需要重视和发挥每个公民个体意志的‘总合力作用,产生生态文明建设合力的整体功能和效果。”④生态文明的发展有赖于公民的主体能动性。从物质层面而言,公民要主动转变以往粗放、掠夺式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以更加亲近自然的方式促进绿色技术的创新。从精神层面而言,公民要主动转变与自然对立的视角,摒弃统治自然、奴役自然的错误思想,崇尚和弘扬自然文化,尊崇生态和谐,按照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理念建构自我与生态和谐共处的伦理道德精神,实现人类命运与生态命运的紧密结合。从实践层面而言,应引导公民主动践行绿色理念,培养绿色低碳消费和生活方式。如企业应主动提高绿色生产标准,改变传统的经营理念,在正当参与市场竞争的过程中,注重追求综合效益,做到代内公平与代际公平的兼顾。要引导社会成员深入解读绿色理念,坚持适度消费,在社会领域倡导与社会生产力水平以及生态环境状况相适应的健康消费方式,激发社会成员自觉抵制有害生态环境的行为的主观能动性,大力发展生态文明与环境道德的文化产品,刺激社会生态文化精神消费,从而使公民主动担当起环境道德的责任。

3.建立实践参与机制

环境道德实践参与机制的有效性体现着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以及社会环境治理综合能力的强弱。环境道德实践的参与机制主体是全体公民。完善的环境道德实践参与机制应涵盖主体参与制度机制、主体参与活力激励机制以及主体实践参与考评机制。一要完善实践参与的制度机制。在制度体系顶层设计的过程中,应重视公民的实践参与,开辟制度建设公众参与创新渠道,针对不同地区生态治理的重点与难点,制定兼具针对性与可操作性为一体的公民生态文明建设参与及引导机制,将公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式方法、参与环节、参与内容等以制度的形式确立下来。二要完善主体参与活力激励机制。可以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公民实践参与信用计分制,将公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环保知识学习、绿色消费、环保志愿活动和公民违背生态原则、破坏生态环境等行为,依法依规计入公民个人生态实践参与信用记录;然后,将个人生态信用与公民的银行信用、旅游信用等综合信用体系结合起来,实施全面挂钩的公民参与激励机制,以此激发公民主动参与生态环境实践的动力。三要完善主体实践参与考评机制。一方面,要促进考评主体的多元化,确保考评的全面性;另一方面,要对主体参与的过程进行动态测评,结合公民生态信用记录对公民的生态环保实践参与行为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从而优化生态文明建设公民参与机制,激发公民的主体参与活力。

4.建立舆论导向机制

在当前的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拥有庞大受众群体的网络新媒体成为弘扬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平台。建立舆论导向机制,可最大限度地利用网络新媒体的独特优势,发挥网络新媒体的新型教育阵地作用,进一步掌握公民环境道德培养的新媒体话语权。一要加强环境道德文化宣传,不断提高公民对环境道德现象的关注度。可以在各大门户网站的迷你首页、合法弹窗以及信息推送页面增大环境道德培养内容的输出比例,增强环境道德培养专题的视觉冲击力,最大限度地吸引网民对环境道德现象的关注和思考。二要培育新媒体环境道德“意见领袖”,加强对绿色发展理念的舆论引导。一方面,应对当前微博、微信等平台中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自媒体用户加强环境道德教育,引导这部分用户依托自身的影响力,积极肩负起弘扬绿色发展理念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要培育一批个性色彩鲜明、风格轻松幽默的自媒体公众账号,精心制作绿色发展理念下与环境道德教育相关的网络文章、专题以及视频等,通过广泛的转发和评论,使社会成员的朋友圈中包含更多的环境道德因素,进一步扩大绿色发展理念的受众范围。三要以网络新媒体为平台,组织多元化的环境道德实践活动,激发社会成员参与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意愿,降低公众在环境实践方面对政府和制度的依附性。微公益等类似社会服务类新媒体组织的兴起,使社会成员拥有了更多参与环境实践的渠道和机会,因此,应鼓励和引导各种网络公益组织,特别是具有一定目标受众的地区性公益组织,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环境道德实践活动,降低公益组织的准入门槛,使那些拥有参与环境保护行动的社会成员能够顺利融入志愿者队伍,感受团队环保行动的氛围和热情,从而使社会成员不断增强参与环保实践的自觉性,并在实践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环境道德能力。

总之,公民环境道德培养是重塑我国社会道德体系的必由之路。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任面前,环境道德培养不仅要培植公民的环境道德观念,而且要在具体细节上进行规范性指导。要建立健全公民环境道德培养机制,引导公民树立绿色生态理念,加强对环境道德现象的理性反思,探寻生态环境恶化的成因,把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本规律,推进公民生存方式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共同努力为人类创造一个优良的生产、生活环境。

注释

①习近平:《携手构建合作共赢、公平合理的气候变化治理机制——在气候变化巴黎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5年12月1日。②牛庆燕:《道德世界“预定的和谐”与生态秩序的构建》,《浙江社会科学》2015年第12期。③路向峰:《德法相辅实现生态文化建设新突破》,《光明日报》2015年7月16日。④秦书生、张泓:《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探析》,《中州学刊》2014年第4期。

责任编辑:思齐

The Cultivation Mechanism Study on the Citizen′s Environmental Morality

Zheng Shipeng

Abstract:The cultivation of citizens′ environmental morality has an important value of the times. This is the urgent requirement of response to the worsening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is the inner need of the modern citizen quality, but also is the choice of implementation in green development concept of the times.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the cultivation mechanism of effective citizens′ environmental morality was built by cooperative education, subjective initiative, practice participation, guidance of public opinion, system guarantee and other aspects, and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itizens′ environmental morality according to the top-level design requirements of strengthened green development. The mechanism will guide people to establish the scientific ecological values, cultivate the good environmental morality, and boost the process of our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China.

Key words:green development concept; citizens′ environmental morality;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猜你喜欢

绿色发展理念生态文明建设
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如何培养大学生绿色发展理念
关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的若干思考
用生态文明建设助推佳木斯经济振兴发展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制度自信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自然观对绿色发展理念的意义
推进供给侧改革 建设生态文明
高职院校学生绿色发展理念教育的有效途径
绿色发展理念下建筑给排水及采暖通风空调安装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