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语文课堂走向高效阅读

2016-07-04马玉艳

江西教育B 2016年6期

马玉艳

从“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到“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无一不显示着人们对阅读的重视。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更是要看重阅读教学。以往的“手术式”的分析方法,将文本大卸八块不说,连筋脉也要挑开细究,破坏了文本的整体性。那么语文教学到底要不要剖析文本,怎样才能在保留文本整体性的前提下披文入情,细究文本。文本虽有种种不同,但刘熙载在《艺概》中说:“惟能线索在手,则错综变化,惟吾所施。”这条线索就是我们走进文本的路。寻路入径,我们就能领略阅读路上的无限风光。

在“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中,如何在保障文本整体性的同时,实现高效阅读?我们需要找到走进文本的“路”,只有找到这条“路”,才能寻路入径,深入阅读。这条“路”可以是文章中的关键词句,可以是作者的情感出发点,可以是作品的表现手法,也可以是文本的文体特征。

一、抓关键词句

语文关键词句指的是能揭示文章意义的词句,我们可以通过它窥探到文章的核心主旨、情感基调。在教学中,教师抓住了关键词句,就好比抓住了文章的纲,就能把整堂课串起来,使阅读教学眉目更加清晰。学生理解起来也比较容易,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鄧稼先》,这篇文章较长,内容繁多琐细而无序,处理起来难度较大。哪一个地方才是《邓稼先》这篇长文的“路径”呢?通过再三地阅读品味,笔者确定了《中国男儿》这首诗。它是杨振宁对邓稼先的功勋人格最富诗意的评价与总结,也是全文情感的高潮与爆发点。《中国男儿》是一个面,面上凿开的点是诗中的一个字:奇丈夫的“奇”。

首先,笔者以“奇”导入。杨振宁先生说,假如有一天哪位导演要拍摄《邓稼先传》,他建议导演采用五四时代《中国男儿》作为背景音乐,这首歌的歌词是邓稼先一生的写照。请学生齐声吟诵《中国男儿》,师生共同感受激情。

第一环节:了解“奇”人,说说“奇丈夫”邓稼先。结合文章内容,也可以结合自己课外搜集的材料,用一段话说说邓稼先“奇”在何处?就此学生们对邓稼先有了充分的了解,实现了本课的一个学习目标。

第二环节:了解“奇”文,说说《邓稼先》的“奇”。有人说邓稼先是一位奇丈夫,《邓稼先》这篇文章也是一篇奇文,两者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再读课文,做好圈点评注,说说这篇文章的“奇”。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很容易将全文小标题形式之奇、大量文字写历史之奇、对比写法之奇、语言之奇串联起来,加以理解。

长文要实现高效阅读,要寻一路以入径。《邓稼先》这篇文章很散,但从导入到了解奇人,品读奇语,了解奇文,所幸的是我们的视线一直聚焦在“奇”上,一个“奇”字神奇地统率了散乱的内容。一“奇”而动全文,短短四十五分钟,纵横连贯全课的教学内容,带动全篇课文的学习。

二、从情感出发

读文章不能忽略作者寄托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没有情感,文章就变成了堆砌辞藻的行尸走肉。也就是说我们抓住了文章的情感,就是抓住了文章的灵魂。而这一灵魂,往往是贯穿文章始终的。所以,从情感出发寻路入径,常常能收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如在学习九年级下册余光中的《乡愁》时,笔者将余光中的另一首《乡愁四韵》和席慕蓉的《乡愁》进行捆绑,以“乡愁”为主情感,进行寻路入径式的阅读教学。

第一环节:以“乡愁”切入。首先(去掉三首诗的题目)请同学和老师一起朗读这一组无题诗,然后请同学们给它们拟一个共同的题目。当同学说出题目后,借以介绍大陆和台湾的分离,让学生在了解这一背景的前提下,感悟诗歌中蕴含着的浓浓乡愁。

第二环节:用“乡愁”推进。诗歌常常借意象抒情,引导学生深情读诗,说说你认为最能代表乡愁的是哪组意象,为什么?以此来理解各首诗的乡愁意象。

第三环节:借“乡愁”作结。思考作者的乡愁都一样吗?具体都包括些什么呢?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借以让学生们总结归纳各首诗中的乡愁。

第四环节:写自己心中的“乡愁”。三首诗在情感上的共同点就是“乡愁”,以此为情感出发点寻路入径,使阅读教学线索明晰,操作简便,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了高效阅读的目的。

三、从表现手法出发

优秀的作品都是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的完美结合。表现手法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对表达文章的主旨具有重要的作用。我们若以表现手法为路径,就可以在学习表现手法的过程中读懂文本,理解作者。

如学习北宋学者周敦颐的《爱莲说》,笔者便以文章中的“托物言志”的写法为切入口,另辟新径,以点带面,引入《枫叶礼赞》《从黑暗中抽出幸福的嫩芽》的学习。教学步骤如下:

环节一:以何“物”托。

环节二:“怎样”托物。

环节三:言什么样的“志”。

通过以上三个环节,我们以表现手法为路径,既完成了对本课的学习,又让学生了解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为巩固本课所学,笔者又选取了《枫叶礼赞》《从黑暗中抽出幸福的嫩芽》等文章,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托物言志类文章的阅读方法。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学生也深刻体会到了“托物言志”的作用及运用的方法。在随后的练笔中学生才会百花齐发,有寄情松柏的,有寓理圆珠笔中小小弹簧的。在这种以点带面的主题阅读中,学生们语言学习的空间更宽广了。

四、从文体出发

读者要想真正体悟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意蕴,就需要对文本语言及其内在组合形成共同理解,才能确保言语表达的流畅。而不同的文体,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所遵守的文字组合体系也有着一定的差异性。所以在阅读过程中,把握文体也是理解文本的一个重要武器。在教学时,应引导学生拿起这个武器来寻路入径,解读文本。

在学习《中国石拱桥》时,笔者就以说明文抓主要特征进行说明为特点来寻路入径。笔者设计了一个主问题:“中国石拱桥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循着这一路径,就能跳出繁琐解析的旧套路。学生充分理解中国石拱桥历史悠久、结构坚固、形式优美这三个特征,并对说明文的特点也铭记于心。

语文阅读教学究竟该如何把握、怎样保证学生的阅读量,是每个语文老师都应该认真探索的问题。“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为我们配备了阅读材料,且通过教学模式的改革在课堂上实现了大量阅读,这不失为语文改革的创举。我们应以此为契机,真正回归语文学习的本质,遵循这一学科的学习规律,继续向前探索。

(作者单位:天津市咸水沽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