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教学中的观察方法指导

2016-07-04李庆陆

江西教育B 2016年6期
关键词:蝈蝈感官事物

李庆陆

鲁迅先生说过:“如果要创作,第一需要观察。对于任何事物,必须观察准确、透彻,才好下笔。”可见,观察是解决“无米之炊”的关键所在。而现实中,许多学生在观察事物时常犯的毛病,是对外界事物反应迟钝,观察不全、不细。我觉得,语文老师要善于分析课文中的观察方法,引导学生好好观察万事万物。只有掌握了正确的观察方法,学生才能捕捞生活海洋的珍珠,文章才会发出熠熠的光芒。

一、多感官观察

在观察时,一定要集中注意力去看,去听,在保证人身安全的前提下,还可以去嗅,去品,去触及。请看课文《春》的片段: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对这两段文字,我们固然可以从写作特色、修辞手法、情感态度等方面进行分析,同时还应该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是如何观察春花、春雨的。这里,作者调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去觀察,才写出了这么精彩的文字。如果不调动所有感官去把握,就容易忽略很多东西,尽管是自己熟悉的东西,写出来的文章仍然是干巴乏味、空洞无物。

二、多角度观察

我们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观察时注意多角度,即时而宏观,时而微观;时而仰视,时而俯瞰;时而走马观花,时而明察秋毫:对事物进行多角度的观察,发现其各种特征,从而提炼出写作素材。请看课文《济南的冬天》中的片段: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在视角上,有远、有近,有高、有低:山上、山尖、山坡、山腰;从视野上,从点到面,由实到虚:雪光、雪色、雪态。观察这么细致,加上手法精妙,文字自然生动了。

三、多敏锐观察

事物总是运动与变化的,对运动与变化的事物,整个过程要看全,每个发展阶段要看细。请看《绿色蝈蝈》的片段:

清晨,我在门前散步,突然旁边的梧桐树上落下了什么东西,同时还有刺耳的吱吱声,我跑了过去,那是一只蝈蝈正在啄着处于绝境的蝉的肚子。我明白了,这场战斗发生在树上,发生在一大早蝉还在休息的时候。不幸的蝉被活活咬伤,猛地一跳,进攻者和被进攻者一道从树上掉了下来。有时我甚至还看到蝈蝈非常勇敢地纵身追捕蝉,而蝉则惊慌失措地飞起逃窜。就像鹰在天空中追捕云雀一样。但是这种以劫掠为生的鸟比昆虫低劣,它是进攻比它弱的东西,而蝈蝈则相反,它进攻比自己大得多、强壮有力得多的庞然大物,而这种身材大小悬殊的肉搏,其结果是毫无疑问的。蝈蝈有着有力的大颚、锐利的钳子,不能把它的俘虏开膛破肚的情况极少出现,因为蝉没有武器,只能哀鸣踢蹬。

作者在观察蝈蝈捕蝉时是多么细心呀,先是未见其形,先闻“吱吱”之声。然后,看其“啄”“咬”“跳”“掉”“纵”“飞”等动作。如果离开了敏锐的观察,是不可能写得这样传神的。

同时,我们还要就观察对学生提出以下要求:

一是准确细致。准确细致的观察,能帮助我们抓住事物各个侧面、各个发展阶段的特点,能帮助我们透过现象发现事物的本质特征。我们把观察的东西看得一清二楚,才有可能把它生动准确地写出来。二是善于比较。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事物一经比较,就能便于认识与鉴别。三是讲究顺序。观察时,一般要从上到下、从头到尾、从前到后、由表及里、由主到次,这样才不会因为凌乱而遗漏观察的对象。反映在文章中,就是条理清晰。四是勤于积累。要把观察所得记下来,建立好自己的资源库,有了感兴趣的材料,写出的文章就会感人至深。

(作者单位:江西省靖安县教育局教研室)

□责任编辑 敖小英

E-mail:545126112@qq.com

猜你喜欢

蝈蝈感官事物
你听,蝈蝈在唱歌
我的蝈蝈
一对蝈蝈吹牛皮
感官训练纸模
感官并用,形象饱满
感官训练纸膜
奇妙事物用心看
春天来啦(2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