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细节,把教材用到极致
2016-07-04陈碧琳崔景婷
陈碧琳 崔景婷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课程,课程性质决定教师在教学中要追求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而作为母语教学,我们又要更多地着眼于各种听说读写训练,为学生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打下基础。面对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教师既要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又要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而在实际教学中,特别是在阅读教学与习作、口语交际教学时,教师很容易把听说读写训练机械地割裂开来,在单元课文讲授结束之后,集中进行“系统”的讲授和操练。这样的课堂,虽然偶尔也能见到某些课文经典段落的复现,却总没有那种“水到渠成,一气呵成”的酣畅淋漓之感。
在青山湖区“名师工作站”系列活动中,听到了一节非传统意义上的语文课——《黄山奇石》拓展训练课。整个课堂程序分“动作想象,发展思维”“句式仿说,培养语感”“技能训练,丰富积累”三大环节。它既不是单纯的阅读教学,也不是纯粹的口语交际。既有来自课文内容的延伸,又有引导学生口语交际的环节。本课充分发挥语文教材对学生文本细读能力的点拨提升,把听说读写、语言积累、语感培养、思维发展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让“学语文,用语文”落到了实处。现摘录几个教学片断,与大家一起欣赏。
【片段一】“动作想象,发展思维”
课前交流内容:教师比划学生猜
1.师表演“老师批改作业”夸张地表演出“翻作业本”“打鉤”“错误太多”等。
2.师表演“煎鱼”夸张地表演出“系围裙”“躲油烟”“扇风”等。
课堂教学:复习课文
师:老师很想朗读课文的一个片段,你们愿意评价我吗?
生:愿意。
师:那你们要仔细听,仔细看,待会儿要好好评价下老师的朗读。
(师边做动作边朗读:“在一座陡峭的山峰上,有一只猴子。它两只胳膊抱着腿,一动不动地蹲在山头,望着翻滚的云海。这就是有趣的猴子观海。”师特别夸张地做出“抱着腿”“蹲”“望”等样子。)
师:谁愿意勇敢地来评价一下老师?
生1:老师读得很好。师:哪儿好?
生1:很有感情。师:你最想学我读哪儿呢?
生1:最想读……(学生情不自禁地学着老师的动作读有关句子)
师:哈哈,我发现了,你也愿意做动作,为什么愿意做动作呢?
生1:做了这些动作,好像我就是那只猴子了。
师:是啊,这石头就像真的了。真了不起,你已经会学习课文了,知道加上自己的动作进行想象!
…………
【赏析】
“课标”中关于低年级学段阅读教学的目标中有“向往美好的情境,乐于与人交流”的要求。而口语交际教学的目标中有“有表达的自信心,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的要求。课前小游戏,教师夸张的肢体语言,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跃跃欲试,想说,愿说,敢说,能说。复习课文经典段落,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精神。而来自课文的段落真实、具体,也更具有可操作性。这里的动作表演、师生互评,不仅仅是对阅读教学词语理解的复现,还是一种思维的再发展、再创新的过程。古语说“熟能生巧”,学生正是在这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学习中提升了语文素养。生活处处有语文,我们缺少的只是发现的眼睛。
【片段二】“句式仿说,培养语感”
仿句学说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在介绍某些景物时可以“先说名字,再说样子”,也可以“先说样子,再说名字”。哪个还有补充吗?
生1:要说得有感情。师:对啊,这就是绘声绘色。
生2:可以加上动作。师:对啊,这就是活灵活现。
生3:可以加上动作,然后说得有感情。师:对呀,你都会综合运用啦!
师:你们这么棒,老师想带你们去超市看一看,你们能不能绘声绘色,活灵活现地介绍你看到的景物呢?(课件慢动作出示超市商品图片“拖鞋小鱼”“泡泡机器猫”“棒棒糖孔雀”,老师故意在一旁做出小鱼游动、机器猫掏口袋、孔雀开屏等动作。)
师:你们能不能描述一下看到的景物呢?可以“先说名字,再说样子”,也可以“先说样子,再说名字”。如果觉得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借助手中的“树叶能量卡”,那上面会帮助你的。(教师发放说话辅助材料:“先说名字,再说样子” “先说样子,再说名字”。)
学生仿说,教师巡视,个别指导,交流反馈。
学生回答,教师评价重点不在是否用了好词好句,而是是否用了“先后”的句式说法,帮助学生文从字顺。
……
【赏析】
语文教学要求教师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听说读写,培养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而这能力的培养又必须巧妙地安排在语文实践当中,不落窠臼,不露痕迹。就如同“草蛇灰线,伏延千里”。在仿说之前的谈话当中,教师的肢体语言,教学辅助材料的发放,旁敲侧击,无一不在让学生对“动作想象”“有序说话”加深印象。在不断地学习、运用、巩固中,让语文知识与实际运用融为一体,真正带领学生实现知识与能力的转化。
在常态口语交际课中,教师经常出现“轻方法重评价”的现象,低年级学生并没有完整的遣词造句的功底,更多的是模仿与学习,学段目标当中也要求学生“能完整讲述”。因此在这个年龄段的教学当中,给学生模仿的内容,模仿的路径,掌握说话的“技”,重于学生作品的“个性化”。指导如此,评价更是如此!
【片段三】“技能训练,丰富积累”
师:超市我们逛完了,同学们都能用到“先说什么,再说什么”的句式,非常好。如果在描述的时候,能加上动作,说得绘声绘色,让听的小朋友,看的小朋友都喜欢,是不是更好呢?
生回答:是。
师:为了奖励同学们,老师现在带大家去参观金秋菊展,你们可都是小记者呢,要给游客们介绍菊展的盛况,看谁的小记者当得最合格。
课件出示“金秋菊展”图片,有彩色魔方、鱼跃龙门、神舟七号等等,边出示,教师边在旁边做些夸张的动作。引导学生能加上动作描述。
师:小记者们,选择你最喜欢的菊展造型,开始你们的新闻报道之旅吧。
学生回答,教师依然重视学生说话的文从字顺,对学生的好词好句适当表扬,但不过分。
……
【赏析】
“积累”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最迫切的一种需要。古代教育也曾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说法。“在阅读教学中积累词语”“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能较完整地讲述”等要求都出现在这一学段目标当中。在这个教学环节中,似乎与上一个环节有所重复,但细细想来,教师在重指导,重技法的同时,又增加了新的内容:看谁的小记者当得最合格?就这个小小的设计,又赋予了“积累”新的含义。它不是简单的堆砌与扩充,而是学生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下对自己所积累的语言文字进行有目的地删选、诊断、甄别的过程。看似寻常,实则是用心良苦。
在低年级的教学当中,教师经常会布置学生背诵课文,却很少有人细细想过:为什么要背诵?教师也经常要求学生写身边的事,却很少给学生写事的方法;教师还会要求家长买很多《作文选》,却还是告诉家长:你的孩子不会写作文。仔细去看看我们的低年级的课本,课文很多都是字数相近,内容相近的构段方式。在渗透人文内涵的同时,蕴含更多的其实是关于语言文字、听说读写的训练模版。
从工具性来说,教给学生“技”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技”是“能”的基础,是“用”的渠道,是“法”的前提。重新审视我们的语文教学,在每一个细节当中用心教学,将教材的作用发挥到极致,才真正体现了语文“文以载道”的价值。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工人新村小学)
□责任编辑 陈海燕
E-mail:3729383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