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秀传统文化对私德培养的路径探析

2016-07-04侯思薇于春梅

理论观察 2016年6期
关键词:私德家庭教育传统文化

侯思薇 于春梅

[摘 要]一个人良好私德的形成和家庭教育息息相关,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借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人的私德修养的事例和记载,通过学习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体会其中的内涵和深意,抓住正确的方法和重点,从而更好的总结一些经验和教训来指导生活、教育子女。

[关键词]传统文化;家庭教育;私德

[中图分类号]G40-0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06 — 0093 — 02

家庭是一个人从呱呱落地起第一个长时间所处的生活环境,家庭教育对于一个人良好私德的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社会上也出现了一些不良因素,对个人私德产生了负面影响。如何使一个人从小就能具有良好的私德,如何教育子女正确明辨对与错、是与非成为了大多数家庭最为重视的问题,但怎样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孩子,才能培养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呢?我们认为从我国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经验是最好的选择。

一、培养个人私德的重要性

对于公德一词,大家都耳熟能详,但是谈到私德,很多人却不知私德是指哪些方面。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下私德的定义,私德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与身边人沟通、交流所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可以调节个人与家庭、群体甚至与社会、国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私德是存在于个人或者小群体、小范围内的行为规范,它不会直接对公德层面的大多数人产生影响或者危害,但是却间接的影响着人们公共道德的养成。所以,可以说私德是公德的基础。私德往往实践于日常的生活之中,例如家庭成员之间、朋友交往之间等小范围的人与人之间相处中的美德。也正是这些平凡小事中的美德,促进了整个社会的良好风尚。

私德是我们在个人生活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与我们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中国现在正处于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最终将要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宏伟蓝图。如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最终达到“鸡犬相闻”、“夜不闭户”、“黄发垂鬓皆怡然自乐”的共产主义社会美好愿景,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一个国家是由每一个个体的人组成,只有当每一个人都具有高尚的品德,才能使社会更加和谐,进而实现中国梦,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二、借鉴优秀传统文化中培养个人私德的路径

1.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私德培养的合理内涵

①淡泊恬适,明心立志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最早出自西汉初年刘安的《淮南子:主术训》,后来诸葛亮曾在写给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中加以引用。“淡泊”是道家思想的一部分,《道德经》中有“恬淡为上,胜而不美”。名与利本无所谓好坏,有道是“名利高寒阁,冷暖只自知”,名与利和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定的关系,但是对名利追求的欲望程度不同,会导致人与人之间生活状态的巨大差别。一个人如果恬淡寡欲,不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生活就会恬静而舒适,这样才能更好的明确自己的志向。而要想实现自己的志向,首先就要明白自己的内心所想,不被欲望所驱使,学会谦虚谨慎、低调做人。在2006年感动中国人物获奖者季羡林的颁奖词中有这样几句话:“智者永,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这样一位文学大师,仍在生前谦虚的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可见,淡泊、谦虚是一个人实现志向的必要德行。在家庭生活中,父母若能够做到如此境界,不仅会使自己的生活更加快乐,也会对孩子产生积极的影响。

②上善若水,处下不争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出自与《老子》。最高境界的善,莫过于水的品行,水有滋养万物的德行,却不与万物相争,甘心流于低卑洼地,这才最接近于“道”。这种德行,是我们所追求的理想人格,君子也。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倡导“修身”,“修身”方可“养性”。“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修身”是做一切事情的首要条件,想成为君子,只是读书增加知识是不够的,还要塑造自己的品德,而“水”的品德就是“修身”在为人处世方面的原则。家庭生活中,对亲人、朋友亲切、友好、放低姿态,不与人发生矛盾、冲突,与人为善,这是个人素质的体现,也是家庭和睦的重要因素。

2.家庭教育中培育个人私德的路径

①知书懂礼是家庭教育的基础

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当看见一个人的品质恶劣时,通常对他的评价是素质低下、没有家教。素质通常指的是他的文化素养,家教在某一层面上指的是他的礼数。《论语·季氏》中记载,孔子对其儿子教育道:“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诗是指诗经,在当时的社会,诗经是贵族子弟学习的教材,也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载体。礼是指周礼,对周礼的熟悉和掌握可以帮助一个人在当时的社会上得以立足。孔子是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他的思想不仅影响着中国历史上诸多的王侯将相、文学名家,也深深的影响着当今时代的人们。作为这样一个大家,在其教育儿子的时候,也强调知识和礼数的重要性,把其作为一个人说话和立足社会的基础。可见,教育孩子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和懂得礼数在家庭教育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我们越是注重现代文化与观念,越是想适应全球化的进程,就越是要弘扬和传承我们本民族的文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由数千年的历史证明了的,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考验。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教育子女学习传统文化知识时,我们认为应该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避免精神食粮汲取过程中的偏食行为。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社会上对于专业型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术业有专攻”型人才。不错,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从事的某一个专业的技能有专门的研究,但是在钻研于自己专业知识学习的过程中,父母应该督促孩子绝对不能放弃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引导孩子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也能够使孩子树立正确的德才观。德、才是人的两个基本配置,德和才都需要后天的教育,不是先天就有的,父母要告诉自己的孩子,智商高并不意味着品德高,要想确保自己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在提升自己专业技能的同时,注重品德修养。

第二,让孩子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孩子应该做与自己年龄段相符的事情,父母不应对孩子的智力和知识进行过度的开发,使其疲惫成长。有些家长让孩子大量的背诵古诗词,孩子虽然记住了,但却不明白其中的道理,这并不会对孩子的观念有积极影响。这样做不仅剥夺了本该属于孩子的快乐童年,还有可能引起抵触心理,起到反效果。父母在对孩子的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一定要选取与孩子的年龄接受程度相匹配的传统文化知识,使其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接受,而不是范范的记在脑中。如果父母选取一些孩子容易接受的形式,比如讲故事的方法,不仅会使孩子产生兴趣,还能使孩子理解其中的道理,受到正确的引导。

古话说的好,“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此“理”也可替换为“礼”。从家庭教育着手,父母要教育孩子家庭生活中的礼仪,例如餐桌礼仪、同长辈相处的礼仪等,同时也要教育孩子与他人相处时的礼仪。西汉著名经学家刘向在写给自己儿子刘歆的《戒子歆书》中也强调了一个人在得意时,对周围的人要有礼貌,无论这个人是高官还是平民。这样做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灾难,所谓礼多人不怪。“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各个行业、各个领域、各个地方也都有自己的规矩,而这种规矩也可以视为礼数。只要一个人懂得社会生活中不同场合的不同礼数,那么又何惧走遍天下。

②选择性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点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重视人的品德教育。家庭教育是最基本的塑造人的品德的形式。在父母教育子女的过程中,会以其个人经验和对事物的认可度为出发点,选择性的传递一些观念与知识。那么,面对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家长应该汲取其中的哪些经验?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又需选择哪些方法?我们认为,主要应该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重视诚信教育,从小抓起。孟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孟子之所以有如此成就,离不开他的母亲的谆谆教导,其母仉氏在教育孩子方面有自己的一套原则,不仅为了给孩子提供好的学习环境而“三迁择邻”,还为了使孩子养成诚实守信的好品德而做到“买肉啖子”。一个人的诚信养成必须是从小抓起的,一旦养成了不好的习惯,将会很难改正。《中庸》中有这样一句话:“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贯穿于事物的始终,没有诚就没有事物,因此,君子以诚为宝贵的精神品质。诚信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重要品德之一,它是一种无形的资产,不仅可以培养自己在周围人群中的公信力,还将会对其一生产生重要的影响。

第二,率先垂范,树立好的榜样。从孩子咿呀学语时起,父母就成为了他们的第一任老师,这时孩子还不能甄别出父母所做事情的错与对,所以只会“上行下效”的去学习父母的言行。在这时,如果父母不多加注意,就会产生一些不好的影响,例如有些家长在孩子面前“出口成脏”,就会导致孩子在将来也张口就是脏话,不易改正;还有些家长对父母不尊敬,在孩子面前与老人顶撞、吵架,这都会影响孩子将来对其父母的态度。在教育子女孝敬老人的时候,一定要以身作则,你今天怎样对待父母,你的孩子以后就会怎样对待你。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种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孩子都会看在眼里,学在心里。

对孩子私德的培养,家庭教育是关键,而传统文化又在家庭教育中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孩子的教育问题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问题,孩子不仅是一个家庭的希望,也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希望。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对于文化的传承,也可以使人们在传承过程中修身养性,共促和谐社会。

〔参 考 文 献〕

〔1〕储培君,等.德育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

〔2〕黄艺琦.论礼仪教育促进高校德育的现实意义及途径〔J〕.南方论刊,2009,(07).

〔3〕谢亚男.家庭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12).

〔4〕覃凤云.“君子”与“小人”:先秦儒家人际传播思想中的人格角色分类〔J〕.东南传播,2012,(02).

〔责任编辑:孙玉婷〕

猜你喜欢

私德家庭教育传统文化
以私德的培育促公德的成长
私德教育
“公德”与“私德”
公德与私德的“先后”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