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的治国理政观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2016-07-04康雪文

理论观察 2016年6期
关键词:治国理政四个全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康雪文

[摘 要]作为马克思主义最新发展成果的治国理政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思想渊源,前者对后者既继承又发展。文章主要分析作为治国理政思想重要元素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凸显中华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关键词]治国理政;四个全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06 — 0030 — 02

从党的十八大至今,习近平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治国理政的讲话,逐渐形成了新时期的治国理政观,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了一个新境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不难发现习近平的讲话特色,善于把治国理政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引用古诗词、经典格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注意挖掘传统文化中隐含的对当代发展有益的精神财富。本文拟从治国理政思想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进行分析。

一、从内在逻辑上把握的治国理政思想的基本内容

通过对习近平系列讲话精神进行深化总结,从内在逻辑上把握习近平的治国理政思想,习近平的治国理政思想包含以下内容:

(一)一条主线: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种创新,在这条道路上,我们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和进步,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要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篇大文章继续写下去〔1〕。

(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指到2021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49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也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三)三个价值引领

习近平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括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从而成为实现中国梦的三个价值引领。

(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四个全面”是治国理政观的核心,是民族复兴路上的战略布局。“四个全面”既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也有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动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可靠保障,全面从严治党的根本支撑,是一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系统工程。

(五)五大发展理念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创新、协调、绿色、共享、开放”的五大发展理念是习近平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成为我国长时期内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必须坚持和贯彻下去,为“十三五”发展领航。

二、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治国理政观的重要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攻方向。“四个全面”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又结合时代背景对其进行了创新和升华。

(一)“四个全面”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要让全体人民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涉及的人群和涉及的领域广而全。“小康”这个名词是1979年邓小平在与日本首相大平正芳的谈话中提出的,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的意思。进入新世纪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逐渐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在党的十八大上被确立为奋斗主题。其实“小康”这一词汇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诗经·大雅·民劳》中有“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的歌赋”,这里的“小康”指的是修养的意思。古代学者经常把“小康”和“大同”思想相联系来表达人民对美好社会的向往。《礼记·礼运》中勾勒了大同社会的美好蓝图,“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谓大同……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既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又在新的世情国情党情背景下赋予了小康社会新的时代内涵,建成五位一体的全面小康。政治上,是“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小康;经济上,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小康;文化上,是国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小康;生态上,是碧水蓝天、可持续发展的小康〔2〕;社会方面,是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幸福的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没有停留在古代对小康社会的模糊概念上,而是对全面小康的目标做了具体的规定。

2.持续了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是显著的,改革让中国道路越来越宽。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改革是我国未来长时期内的主旋律。全面深化改革传承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变法思想,古代的变法思想是我国改革的精神动力。变法贯穿中国的历史,改革与变法都是统治者调整利益关系的一种措施,古有商鞅变法、赵灵武王军事改革“胡服骑射”、北魏孝文帝的汉化运动、北宋范仲淹改革和王安石变法、明朝“一条鞭法”、近代洋务运动和“百日维新”等,虽有成功也有失败,但都是统治者为应对尖锐的社会矛盾而进行的自我革新〔3〕。正是有这样不断的缓解社会矛盾的变法运动与自我革新,中华民族才能与时俱进,经久不衰。现阶段的改革是全面的、多领域的有深度的改革,与古代变法运动所进行的利益关系的局部调整有很大差异,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国家拥有现代化的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

3.全面依法治国的理念可以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到原点,从古代的法治思想中汲取了很多养料。古代法家崇尚法治,子产、李悝、商鞅、韩非等代表人物在政治现实和国家建设方面总结了很多法治方案,例如商鞅提出的统一度量衡、以法量功、“燔诗书而明法令”,韩非的“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古代学者对依法治国的意义做了很多阐述,譬如,“法者,治之端也”,“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法治思想于当前依法治国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法不阿贵,刑无等级”,“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等主张是当今法律中平等原则的思想渊源。全面依法治国积极借鉴过去法治建设的经验教训,开阔了法治格局,习近平立足完善中国制度、坚持中国道路认识依法治国,着眼民族复兴大业、参与全球治理谋划依法治国;丰富了法治的内涵,依法治国、依法行政、依法执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拓展了法治的外延,宏观上来说,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都是以法治来贯穿。从具体方面来说,无论是经济体制的改革,还是党的建设的不断加强,或是简政放权的不断深入,民生事业的不断改善都以法制作保障〔4〕。

4.“打铁还需自身硬”,全面从严治党继承发展了传统文化中的廉政思想。“廉政”一词首次出现在《晏子春秋·问下四》中,景公问晏子曰:“廉政而长久,其行何也?”晏子对曰:“其行水也。”春秋战国时的儒道墨法四家关于廉政的思想对我国影响深远。儒家的廉政思想是以“以廉为本,廉政必先廉吏”为核心思想。道家的核心思想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墨家提倡节用,要求官员在衣食住行方面注意节制和减轻民众负担。法家强调一种约束思想,以法治代替礼治,设官分职,防止贪污腐化。传统文化强调的“克己修身”、“民水君舟”等思想为当前的廉政建设和全面从严治党提供了方法论指导〔5〕。全面从严治党以“全面”为基础和格局,创建“五位一体”的党建格局,全面推进党的思想、作风、组织、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以“从严”为要求和主线,标本兼治,自律他律双管齐下,体现了我们党对党建规律的新思路,是对传统文化中廉政思想的发展。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中华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这是古代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6〕,是传统美德、政治理念、社会理想和民族精神的精炼表达。习近平对待传统文化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并对其时代价值进行深入挖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提升和凝练,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归纳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从国家层面来说,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强调民本思想,例如荀子的“民水君舟”主张,孟子的“民贵君轻”主张,这都是与民主相契合的;从社会层面来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不患寡,而患不均”,“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这都是与“平等”、“法治”相契合的;从公民个人层面来说,中华传统文化注重修身养性,崇德修身,与当代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相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可以归结为个人之德、社会之德、国家之德三种德,儒家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对这三种德的最初要求。

习近平对待中华传统文化,坚持推陈出新,古为今用,使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新的时代内涵,是改革开放以来时代深刻变化的反映,体现了社会变化趋势的新走向。国家层面的价值原则实质上反映了人民以现实生活为依据,对我国未来发展战略从初级到高级提出的发展要求。追求社会的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自由、平等需要以公正和法治作保障,社会层面的价值原则表达的是人们的现实发展诉求。公民层面的价值原则是针对当前社会中公民个人道德缺失的现象而提出的,例如,为了自身利益抛弃国家利益,违反职业道德的现象层出不穷,食品安全问题频发,老人摔倒无人敢扶,友善与我们渐行渐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养料的基础上,给予了它新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创新。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1-06(01).

〔2〕〔4〕人民日报社评论部.“四个全面”学习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44-188.

〔3〕江珮.“四个全面”战略中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J〕.传承,2015,(11).

〔5〕姜义华.从中华传统文明视角理解“四个全面”战略布局〔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5,(06).

〔6〕郭曰铎.侍承与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合〔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2014,(04).

〔责任编辑:张 港〕

猜你喜欢

治国理政四个全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新成就
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历史使命及其核心地位
习近平“治国理政”集中研究的最新成果
习近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体架构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新媒体发展的关系探析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四个全面”清晰展现战略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