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家庭教育对农村小学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要性B
2016-07-04高朝章
高朝章
摘 要:家庭是农村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摇篮,家庭教育理念和教育环境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意义重大。主要介绍家庭对小学生习惯养成的重要意义,并提出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方略,以期培养小学生的良好个人习惯。
关键词:家庭教育;农村小学;良好习惯
小学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小学生教学开展的重点和难点。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应首先抓住教学的关键点,培养学生的道德理念,养成家庭教育教学习惯。
一、家庭教育对小学生习惯养成的意义
家庭是孩子生活的主要场所,孩子的很多行为习惯都得益于家庭,有时候看一个孩子的行为就能了解这个孩子的家庭教育情况,所以,家庭教育对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影响。父母在家庭教育中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树立榜样意识。
二、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方略
1.因材施教,發挥孩子亮点
农村父母因为平时农活较忙,对孩子疏于管理,对孩子的性格、爱好和很多方面了解不多,家长在这些方面沟通不到位,有时候孩子的很多爱好不但不被鼓励还容易受到打击。学校要和家长勤于沟通,让家长拿出更多的时间和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性格发展特点,并和孩子一起制定相关的学习方案。学校的教育教学方式要具有极强的针对性,不能统一模式而要因材施教,对孩子进行启发性的教育教学指导,帮助孩子建立学习自尊心和自信心,发现孩子的优点、亮点,并以此为契机培养孩子的创新、创作能力,使孩子全面发展。
2.教育的统一协调性促进孩子全面发展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不同之处在于家庭成员之间的差异性。农村家庭很多都是和老人生活在一起,因为父母农忙,孩子都是由老人照顾,老辈人无法和现在的孩子沟通,孩子很多心理变化老人了解不到,另外很多老人对隔代人感情更深,所以,对孩子溺爱比较多,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家庭成员对孩子开展教育的时候要注重交流,保持教育的一致性,让孩子的行为习惯和思想道德按照同一方向发展。比如在锻炼孩子独立学习能力时,家长要求孩子上学之前整理好房间,但当孩子在爷爷奶奶家的时候就找各种理由不去整理,老人有时候也感觉孩子不想整理就算了。这样孩子先前养成的良好行为习惯不能延续下去,不利于孩子持之以恒品质的培养。所以,父母要经常和爷爷奶奶沟通,建立一致性的教育原则。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要依靠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的共同作用,家庭教育是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意义重大。
编辑 孙彦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