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职业发展路径研究
2016-07-04高秀娟张慧芳
高秀娟 张慧芳
摘 要:高校是教育人培养人的单位,研究学生职业发展路径具有深遠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职业发展路径的概念,通过调研说明研究职业发展路径的必要性,最后针对毕业生直接就业、自主创业和继续深造三条路径提出了具体的措施。
关键词:职业发展路径;成长立交桥;高质量就业;自主创业;继续教育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1-0251-02
高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归根结底是“人”的工作,高校应该围绕“人”,做好教育、教学、管理及科研等工作。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任,目前高职毕业生在社会的各行各业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高职院校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围绕高职毕业生的职业发展路径,做好规划设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使毕业生在自己的岗位上“用得上”、“站得住”、“留得住”。
一、职业发展路径的概念
职业发展路径又称为职业生涯路线,是指一个人选定职业后选择从什么途径去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职业发展路径,概括地说就是员工都有从自己现在和未来的工作中得到成长、发展和获得满足的强烈愿望和要求,为了实现这种愿望和要求,他们希望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顺利成长和发展,从而制定自己成长发展的职业计划的实施过程。高职院校的学生职业发展路径,是指升入高职后确定自己毕业后的职业目标,从而选择什么样的途径去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目前高职学生的职业发展路径呈多样性特点,作为高职院校应紧紧围绕学生的成长目标,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为每个毕业生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二、研究高职学生职业发展路径的必要性
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连续多年聘请麦可思公司对学院的毕业生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跟踪调查,依据调查数据,对学院毕业生的职业发展路径进行了分析,高校应根据毕业生的发展路径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为毕业生搭建职业成长的立交桥。
我院2012、2013届毕业半年后毕业半年后的去向中,“受雇全职工作”的比例为84.0%、85.2%;“自主创业”的比例为3.3%、4.3%,“无工作,继续寻找工作”的比例为5.5%、5.9%;“升学读本科”的比例为0.7%、0.9%。
根据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学生毕业生的主要职业生涯路径有以下几点:第一是直接就业,走上工作岗位,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实现自身的价值第二是自主创业,第三是升入本科继续深造。毕业生的多样选择要求学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专业职业能力的同时,为学生的自主创业、继续升学等选择提供学习的机会。
职业吻合度体现了人才培养的正对性和实用性,调研数据显示我院2012、2013届毕业生的工作与职业期待吻合度为39%、40%。认为目前工作与职业期待不吻合的毕业生中,有44%的人是因为不符合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毕业生就业满意度直接体现学校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调研数据显示我院2012、2013届毕业生的就业现状满意度为61%、60%。毕业生对就业现状不满意的原因 “发展空间不够”占据57%。另外通过调查毕业生的离职率,2012、2013届毕业半年内的离职率均为50%,毕业半年内发生过离职的毕业生中,主动离职的主要原因是“个人发展空间不够”的占据48%。这些数据说明学生对自己职业生涯有着长远的规划,但是因为现实和自身两方面的原因没能达到自己的目标,学校应该通过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来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搭建学生成长立交桥,为学生成长提供多项选择。
三、搭建学生成长立交桥的措施,为学生提供多样的职业发展路径
(一)深化校企合作,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1、一提高学生专业能力为目标,构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教育的一种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能够促进学校软硬件建设,推进学校又好又快发展;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有利于学生职业素质和就业率的提高;有利于提高职院校教师素质,优化师资结构。
高校应通过广泛的社会调研,掌握社会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了解毕业生就业情况,预测未来高科技给经济社会带来的技术和职业群的变化。在分析和论证的基础上,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及时开发新专业,改造老专业,淘汰落后、过时专业,使所设置的专业更贴近市场,有更大的灵活性、针对性、适应性和前沿性。
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应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出发点,明确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参照职业岗位任职要求,校企共同制订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学院特色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将职业资格标准融入教学内容。引入企业新技术、新工艺, 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将学校的教学活动和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开放性。
各专业应强化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构建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职业素质系统、基础知识系统、实践能力系统的课程体系,促进学生知识、技能、职业素养协调发展。使毕业生就业能力适应社会需求,最后能够顺利就业。
2、以提高学生关键能力为目标,构建通识教育体系。
基于SCANS标准的中国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基本工作能力需求模型,理解与交流能力、科学思维能力、管理能力、应用分析能力、动手能力视为学生成长的基本工作能力五大类能力。通识教育的目的是教授所有大学生基本且全面的社会常识,帮助大学生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世界观,更好地认知世界,更好地通过自己的常识和科学的思维方法独立思考。学校通过建立通识教育体系,达到提升学生能力提升的目的,从而为毕业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条件,课程实施方式可以采取必修、选修、社团活动的方式进行。
(二)构建创新创业体系,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帮助学生自主创业。
中共中央提出“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号召,高校应系统研究创新创业工作体系建设,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为有创业想法的学生提供环境和政策支持。创新创业工作体系包含组织体系、课程体系、制度体系三大主线。高校应成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创新创业教育领导小组,设立由教务处、招生就业处、科研处、财务处、各教学单位主要领导组成的创新创业办公室。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是个系统工程,应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方案的全过程,分级分类的设置创新创业课程。学院建立大学生创业园,用于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同时为学生提供创业必备的资金、场地和运营服务。制度是做好工作的保障,高校应建立创新创业教育的管理规定和制度,从机制和制度保障创新创业教育的健康和可持續发展,鼓励和引导师生经常性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探索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融通,构建继续教育体系,帮助学生进行学历提升。
高职院校要建设成开放性、国际化的学校,建立学生终身学习立交桥。学校通过建设网络课程、选修课程,为学生提供开拓视野、拓展技能的平台,使学生在校期间可以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学校发挥继续教育学院的职能,开展学历继续教育,为学生的学历提升创造条件。
总之,高校是教育人培养人的单位,为毕业生的职业发展服务是高校的主职工作,每位毕业生都有较好的职业发展是学校做大愿望,为毕业生搭建成长的立交桥意义重大。
(作者单位: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基金项目:论文为[2014年度河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项目名称:《高职高专院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与评价模式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1zszx201409)
参考文献:
[1]于祥成.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康亮.构建科学的高校就业指导模式[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
[3]吴暇.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思考,教育.
[4]中华人民饿共和国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6)[S].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5]管西亮.新的形势下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J].2002.
[6]张玉琴.中日职业教育区域研究[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