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两岸大学生事务管理模式的对比及启示
2016-07-04马明宇
马明宇
摘 要:本文通过对海峡两岸大学生事务管理模式的对比,总结出二者的差异是,在管理理念方面,台湾地区注重从学生为本的角度出发,而大陆地区则更注重从管理需要来开展工作;在机构设置方面,台湾地区呈现扁平状,而大陆地区则呈复合型,具有锥形组织特点;在管理方法方面,台湾地区注重民主法制程序,大陆地区则侧重民主集中式管理;在管理内容方面,台湾地区着重以提供服务为主,而大陆地区则强调学生的安全和维稳工作;在管理队伍方面,台湾地区注重专业化,而大陆地区则往往突出行政管理的需要。经过分析认为,因地域和社会制度的不同,海峡两岸大学生事务管理模式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台湾地区大学生事务管理的一些优势,例如组织机构灵活高效,管理内容民主多元,工作队伍比较专业等方面,值得大陆高校在管理学生的实践中予以参考。
关键词:海峡两岸;大学生;事务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1-0245-02
2014年9月至2015年1月,笔者有幸被选作北京体育大学的交换生,到台北的中国文化大学交换学习一个学期。在台期间,对台湾地区一些高校的学生事务管理模式进行一定范围的了解、沟通和实地考察,分析台湾高校大学生事务管理模式的特点,并针对其学生管理模式进行对比,吸取其优点,为大陆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提供具有借鉴价值的资料。
一、 对相关概念的梳理
1.学生事务管理的发展背景
“学生事务”一词最早起源于传统的美国高等教育,在17世纪30年代美国哈佛学院成立之时,高校并没有“学术事务”和“学生事务”之分。随着时间的推移,直到十九世纪下半叶,高校越来越重视专业课程的研究,专业教师将全部精力关注到学术方面,导致没有时间顾及学生的课外生活。但学生学习之外确需有人来管理和协调。在这一历史需求下,早期的大学逐步出现了专职管理学生课外生活的学生事务管理人员。在19世纪60年代,美国的高校迅猛发展,“学生事务”从“学术事务”中分离出来,这也是“学生事务”发展历史性的突破。①由此,学生事务管理这项工作有了岗位职责和管理边界。
2.大学生事务管理的概念
与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具备较为完善的概念和职责不同。我国的大学生事务管理是近年来才在学术领域引进的新名词。学生事务是与学术事务相对应的概念,一般认为,学术事务通常涉及学生学习、课程、教室和认知发展等,而学生事务则涉及课外、学生活动、住宿生活、感情或个人问题等。
大学生事务管理是指学校承担的有关学生非学术性的或课堂之外的工作,是大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职业(就业)指导、心理辅导、社团及文化建设管理、财政援助管理和特殊学生的管理等。②在大陆,大学生事务管理可以宽泛地称之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即可以将其理解为高校施加给大学生课外非学术性的教育影响,以规范指导和服务大学生,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组织活动。
目前,大陆学者对大学生事务管理的概念界定主要集中于和学术管理相对应的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和活动管理方面的工作,既要对学生的日常生活管控约束之外,也要强调指导学生和服务学生。
3.大学生事务管理模式
无论什么样的管理,都要通过管理模式来进行。所谓的大学生事务管理模式,就是在一定的管理理念指导下建构起来,由管理工作机构、管理方法、管理内容、管理队伍和管理行为共同组成的体系结构。
从上述模式构件来看,海峡两岸大学生事务管理模式存在着诸多差异,通过较为详细对比就会明确。其中一个显著的差异是,台湾地区大学生事务管理模式中始终强调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大陆地区大学生事务管理模式更强调学校培养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
二、 海峡两岸大学生事务管理模式的对比
1.管理理念是个体本位还是集体本位
在大陆地区大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中常常提到“学生管理”一词,而在台湾地区高校相同的工作内容往往使用“指导”“辅导”等用语。③这一特点也能明确的看出海峡两岸大学生事务管理部门在工作中的管理理念差异。台湾地区注重从学生为本的角度出发,而大陆地区则更注重从管理方面开展工作。
台湾地区高校的管理理念,更注重学生的自由、平等与个性,宣传与发展“个人为本”的理念思想,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选择为主。台湾地区的“学生事务处”旧称“训导处”,在1994年大学法颁布实施后,台湾地区高校的“训导处”全部更名为“学生事务处”,主要以负责学生学术事务外的课外生活保障。这一名称的改变反应了台湾地区学生管理理念的改变,是台湾地区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突破性进展,让大学生回归学术自由。笔者通过实地考察、了解台湾地区各高校发现,现如今台湾地区高校非常重视学生的权利,其中包括校务会议要求必须有学生代表出席;学生代表具有参与学校政策变更的投票权利;学生成立自治团体;建立学生申述制度等。因此不难发现,台湾地区高校在学生管理工作中,重视以服务和学生为本的理念,学校和学生是一种平等的关系,而不是上对下的关系。在此管理理念下,台湾高校培养学生个性发展以及其独立自主的能力。大陆地区高校的管理理念,虽然同样强调以人为本,但落实到具体的实践工作中,仍注重组织性、纪律性,偏重于政治思想说教。在早期,大陆地区高校重视学生个人服从组织,很少强调和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改革开放后,这一问题被逐步改善,但至今也仍未彻底摆脱说教为主的管理理念,强调管理学生居多。
2.管理机构设置是扁平型还是复合型
大学生事务管理的机构设置,既受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社会文化的影响,也折射出海峡两岸不同的管理理念和思想。台湾地区和大陆地区的大学生事务管理机构的设置有着很大区别,台湾地区学生管理机构设置呈现扁平状,而大陆学生管理的机构设置结构呈复合型,具有锥形组织特点。
台湾地区高校的学生事务管理组织结构呈现扁平化的一级管理模式。校一级设学生事务处,下设学生活动辅导、心理辅导、就业辅导、体育輔导、奖助学金辅导、留学生辅导、学生设施管理等若干工作组,负责学生除学术事务外的课外生活,在院系一级没有对应的组织。其特点为一级管理,多头并进,条状运行。④大陆地区高校的学生事务管理呈现锥形的复合管理模式。校一级设学生处(学生工作部)、校团委、校学生会三个一级子系统,各子系统实施分级管理,在院系一级设有对应的二级机构。其特点为两级管理,网状运行。笔者认为台湾的这种扁平型组织结构内部的联系得当与否,将直接影响系统运行是否畅通,并决定工作效果的好坏。大陆这种锥形组织结构,优势在于容易分解和落实责任,但不足的是,信息传递渠道繁琐、效率低,在工作中若有失误会造成相互推卸责任的现象。
3.管理方法是侧重个体意愿还是集体行动
海峡两岸学生事务管理工作都努力做到专业化、科学化,台湾地区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方法更注重民主法制式,大陆地区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方法更侧重民主集中式管理。
台湾地区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方法更注重民主法制式管理。台湾地区高校的规章制度相对完善,学生事务管理做到了有章可循、遵章办事,充分尊重学生需求、保障学生权益。台湾地区高校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愿参与学生事务工作,许多高校把“推进学生自治”作为学生工作的重点目标。不仅增强学生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互动,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并为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提供支持与帮助。大陆地区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方法实行的是民主集中式管理。大陆地区高校管理特色可以从其锥形的机构设置中看出,各个渠道独立存在,但在重要任务中又紧密配合。学生事务管理人员要深入学生群体,积极帮助学生解决思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时刻关心学生成长。实行公开公平的激励机制,开展评奖评优和各类奖学金等的争先创优活动。
4.管理内容是突出个体性还是强调统一性
台湾地区高校学生管理内容受到欧美地区的影响,着重以提供服务及指导性质的工作为主,重视学生的需求,内容丰富,管理内容多元化,而大陆地区高校学生管理内容强调思想性和统一性,把学生安全维稳作为管理内容的重点。
台湾地区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内容更重视以学生为本位的个性化辅导。台湾地区高校更侧重学生的心理辅导、就业辅导等比较接近服务或咨询的工作,而在住宿管理等方面相对比较自由。台湾地区高校学生在个人生活方面很少受学校的学生事务管理人员约束,除军校外不做统一硬性的住宿规定,学生可以根据个人需求选择学校宿舍或租住民房,且校外学生的个人生活都没有专人管理,给学生的课外生活保留了很大的自由空间。此外,台湾高校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领导能力,并鼓励学生组织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相比之下,大陆地区高校更着重培养大学生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等。大陆地区高校都具有较完整的宿舍管理规章制度,重视对学生宿舍的统一管理、维护学生安全,办理校外住宿手续繁琐。在就业指导方面,目前大陆地区高校能做到多为学生提供招聘的信息,且现有不少高校将关于就业问题的内容作为一门选修课进行,是一个良好的发展趋势。
5.管理队伍是职业化还是半职业化
台湾地区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内容繁琐,因此其配备的管理人员要多于大陆地区的管理人员,且在专业化方面相比大陆地区要略胜一筹。
台湾高校的管理队伍更加侧重于专业化、职业化。从新生入学到毕业、从对学生的奖励到惩处,从日常的食宿到课外活动,从外在道德培养到心理咨询调适等,都设有专门的管理人员,且从事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人员大多是获得管理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精神病学方面的硕士甚至博士学位的专家。⑤大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往往突出“辅导员”的行政性,相当一部分辅导员缺乏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相关专业背景,对于辅导员职业素养和技能的培训也尚未与需求完全接轨,其业务能力和素养难以给学生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服务,各部门各专其政、各司其职,在沟通配合上也存在一定困難,不利于提高管理的效率。因此大陆地区学生事务管理人员的专业化和职业化都有待提升。
三、 台湾地区大学生事务管理模式对大陆学生管理的启示
1.强调学生在学生事务管理中的主体作用
学生事务管理致力于为学生个体的成长和发展服务,与学术科研相对,应由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当前,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不断深化,新时代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民主意识、权利意识都不断的在强化。学习借鉴台湾高校“个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理念思想,实际工作中,首先思想上要转变对教育主客体的根深蒂固的思想,学生既是受教育者、也可以给予机会成为教育者,既是被管理者,也可以通过锻炼成为管理者。在组织活动中,要针对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开展,注意个体全面发展。各项工作都要把重点从政治思想说教转移到尊重学生、强化服务意识上去。
2.注重学生组织在学生事务管理中的作用
台湾高校十分尊重学生会、学生社团组织等相对独立的学生群体的地位,在参与民主管理、民主决策、维护学生根本权益等方面十分值得大陆地区借鉴和学习,要进一步重视学生组织的作用要做到:第一,全面规范学生会、学生社团的管理。第二,增加社团多样性、磨练学生领导才能以及提升学生自身涵养和阅历。
3.强化培养学生事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
第一,注重资格审查,建立合理的认证制度,对大陆高校学生管理人员进行包括专业、学历、道德品质等严格的审核筛选,这是实现队伍专业化的前提和基础。第二,完善培训进修机制,无论是高校管理人员上岗前、工作中,都要不断对其进行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甚至计算机科学等相关学科的培训,确保以最先进的理论武装其头脑,这是实现队伍专业化的重要保证。除此以外,建立考核晋升机制,优化激励机制等,培养出一支专业强、业务精、作风正、纪律严的工作队伍的道路任重而道远。
(作者单位:北京体育大学思政部)
注解:
①李明忠. 美国大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发展特征[J]. 现代教育科学,2005,09:28-31.
②刘金利. 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研究综述[J]. 思想教育研究,2009,S2:143-146.
③郝伟韦,李明云. 海峡两岸高校学生工作部门比较及启示[J]. 青春岁月,2011,12:181.
④黎开谊. 港台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与内地高校学生工作的比较及其启示[J]. 高等教育研究,2010,07:83-86.
⑤吕素香. 两岸高校学生工作的比较及启示[J]. 北京教育(德育),2011,05:7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