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创建课堂的安全感
2016-07-04彭小双
彭小双
摘 要:一个好的课堂需要一定的安全感作为支撑,但课堂当中往往包含许多显性和隐性的不安全感,其中,一些干扰其他学生,与课堂要求不符的课堂不良行为会大大降低课堂安全感。为此,了解学生的课堂不良行为表现,找出原因,成为创建充满心理安全感的课堂氛围的关键。
关键词:学生行为;教师;课堂安全感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1-0189-02
一個好的课堂氛围离不开教师、学生、环境等各方面的支持,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自然是最关键的一环。在课堂中,学生做出一些外向的扰乱性行为,如嘲笑同学的回答,顶撞老师等,会给其他学生带来不安定因素,如无法认真听课,心理产生恐惧等。这些行为被《中小学生不良行为矫治全书》认为是课堂不良行为,即:学生因为某些原因而出现的阻碍教师、班集体或其他媒介发挥有效的教育、教学的作用,同时也阻碍学生个体自身的身心发展的行为。
关于会影响课堂的不良行为,本文认为可以分为以下两类:1.外显性的不良行为:不听教师指挥、擅离座位、打扰别人、随便说话、小动作频繁、课堂攻击行为、嘲讽同学的回答、故意性的惹人注意、课堂小团体性的妨碍行为等。本文主要从外显性的不良行为来研究如何创建课堂安全感。2.内隐性的不良行为:上课发呆、课堂恐惧、课堂焦虑等。针对这些课堂不良行为,教师应该怎样来创建一个充满心理安全感的课堂呢?
1.了解学生,将心比心
(1)了解每一位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尽可能深入地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这是教师和校长的首条金科玉律。”了解学生或许不难,但是真正做到了解和学生的完美结合,做到按照学生发展的规律,内涵颇深。
首先,根据学生发展的整体性,要求教师要做到了解学生的各方面,如学习、身体发展、心理、品德等,以使教学着眼于学生的整体,让学生用整个身心来感知、体验、享受和创造生活,做到认知因素与非认知因素、意识与潜意识、科学和艺术的统一。
其次,要做到了解学生的顺序和阶段,如学生过去的经历,每个阶段的发展水平,现状等。作为教师,了解学生在各个年龄段有什么不同生理、心理特征,其各个阶段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利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中小学生自我意识逐步增强,尤其是中学生内心逐渐出现“闭锁性”,开始不大愿意与人交流心事,叛逆期出现,不容易控制自己情绪,会多次重复某些不良行为。
最后,要做到对每一位学生的了解。每一位即指班上的所有学生: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自己的发展规律,我们不能要求他们千篇一律的成长,期望他们一个模子的遵守课堂,卢梭说过:“每一个人的心灵都有它自己的形式,必须按照它的形式去知道他。”因此,要尽量多的要求一个人,也要尽量多的尊重一个人,遵循孔子的因材施教是必然、必须。
(2)教师亦要学会“移情”
我们一直强调师生之间要民主、平等、和谐,但是作为一个教育者,习惯性的会以教师的身份去跟学生对话,而非像朋友一样,换位思考,去感受学生此刻的心情,去想学生为什么会这样做?
有些教师在课堂上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不顾牺牲学生的尊严,或打或骂,不留情面,不会去想自己这样做到底会给学生造成什么伤害,也不曾想学生一步步极端的不良行为有可能是自己所为。如果教师想理解学生,明白学生为什么会有各种扰乱课堂的行为,就需要去用心去理解,去做学生的“心灵导师”。不站到学生的位置上思考,永远不可能体会学生所想,知道学生所需,也就无法做到民主、平等、和谐。
2.加强班级管理,建立生生合作的关系
(1)民主的规则
首先,听听学生的心声。名师课堂,普遍观之,即可发现,其课堂特点是其纪律较为民主,深入人心,学生自觉地、发自内心地 接受。教师可充分发挥民主,信任学生,让学生自己写出班级上可能会出现的扰乱课堂的不良行为,并让学生自己表示要怎样制定规则,怎样的标准,做到实处。
其次,少而精,不模棱两可。班规不宜冗繁,简明具体,最好详细说明行为的表现,给大家一个正确的示范。
(2)生生合作的氛围
首先,赋予学生班级的责任。马卡连柯说:即使是最好的孩子,如果生活在组织不好的集体里,也会很快变成一群小野兽。学生集体的力量是隐型的,每个学生都会有集体荣誉感,只是需要让他感觉到他在集体中的力量。
其次,公平对待学生。在集体中往往会被潜意识的划分层次:优秀生、中等生和差生。差生的存在感颇低,为引起老师注意,标榜存在价值,则会转而求其次,开始他们的不良行为之路。但是,我们忽略了或许他们并非不想上进,只是被多次强调为差生后,他们自觉的退到后面,隐藏自己想融入集体的愿望。
此外,教师可以采取互补与互助的原则安排座位:外向生与内向生、成绩优与成绩差等,这种榜样的效应,有助于学生的互助,发挥集体的力量。
(3)构建动与静的课堂
在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中说到过“润泽的教室”,它指的是一种氛围,一种心情,在这样的教室里,大家安心地、轻松自如地构筑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筑着一种基本的信赖关系,每个人都能得到大家的尊重和承认。
因此,我们不要以课堂的安静与热闹来判断学生的行为是否存在问题,安静的课堂,学生的行为不一定发自内心的乖巧,热闹的课堂,学生的行为也并非就是嚣张,正如美国儿童心理学家鲁道夫·德瑞克斯所说:“老师必须知道,孩子们犯错的原因可能是基于某种错误的假设,如认为某种行为最有可能带来他们期望的后果。”
3.采取有效的回应
(1)尊重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该挫伤他们心灵中最敏感的一个部落——人的自尊心。”当学生在课堂上左顾右盼,交头接耳时,教师可以通过语气的变化,如暂时的停顿,又或眼神的示意以作提醒;若学生意会不到,教师可采取直接干预的手段,如走到学生面前轻拍学生或装作无意地站在学生旁边讲课。而非直点名字,轻者小批评,大者嘲讽,这些会造成学生心理上的伤害及对教师的反感,进而“厌乌及乌”,我行我素。
(2)表扬为主
中小学生的课堂,尤其是小学生,有跟风现象,如某个学生突发奇想说了什么俏皮话,大部分学生会盲目跟风,推波助澜,教室影响者、被影响者、无动于衷者的集合,这时教师可冷处理带头者,借机表扬认真听课的学生,做到表扬为主,批评为辅。
(3)勿压制学生想法
埃利希.弗洛姆认为,人的智力发展依赖于不从的能力,即对试图禁止新思想的权威人士的不从和对长期形成的已变为废话的权威观点的不从。
这要求教师要有良好的判断力,辨析课堂不良行为中哪些可能是在代表一个学生某方面的天性。如,有些学生上课会说些莫名其妙的话,虽然场合不适,但是富有才华,教师可从正面引导孩子,对其因材施教,以纠正其扰乱课堂的行为。
4.提高自身素养
(1)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
热爱学生,是教师的职业理想之一,也是教师的素质要求。马可连柯曾说过:教师的心应该充满对每一个他要与之打交道的具体的孩子的爱,尽管这个孩子的品质已非常败坏,尽管他可能会给教师带来许多不愉快的事情。
(2)加强课堂情景的带动
库林理论认为,教师必须关心课业流程,具备课业顺利过渡的能力,保持学生的最佳进度和转移,使学生专注于学业。这说明教师需要以才德服人、真才实学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学生专注于课堂,假若一个教师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对学生提出的各种刁难性问题无法解答,则会丧失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使学生有理由“保持自我”。所以,教师要关心课业流程,备好课,使学生专注课堂,学生就会因课业的情景带动减少行为问题。
5.与家长进行沟通
(1)家访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孩子不仅是家长的缩影,也是家庭氛围的真实写照。因此,教师可通过家访了解学生生活背景,找出学生性格缘由。
比如在农村,留守儿童会出现更多的课堂不良行为,当教师通过家访明白孩子的状况时,就可以弄懂学生的行为,对症下药。
(2)定期举行家长交流会
教师家访不可能兼顾每个家庭,这时就可邀请家长到学校里来,定期进行交流,就可以知道学生近来在家在校的各种状况,同时,家长之间也可交流教育心得。
(3)做家长的搭档
无论是教师家访,还是家长到校交流,最重要的是家长与教师之间要协调的配合,教育具有时空性,不能仅仅依靠教师课堂上的管理,家长在和教师探讨以后,也要做到切实可行,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創造充满安全感的课堂氛围,使学生享受课堂,感受到自己是集体中的一份子,自己在集体中的责任感,师生之间能够移情,达到共鸣,怎会出现学生课堂扰乱的行为?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施利承.透视学生课堂不良行为[J].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09.07.
[2]刘冬岩.创建有安全感的课堂[J].中国教育学刊,2013.04.
[3]刘家访等.课堂管理的65条建议[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01.
[3]蓝耀宁.初中生不良课堂行为调控刍议[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01.
[4]鲁玲.从行为分析理论视角解读课堂违规行为[J].现代教育管理,2009.02.
[5]王桂平,史晓燕等.国外关于课堂纪律问题的研究评述[J].外国教育研究,20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