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说用问题引导课堂教学,提高高中数学课堂的学习效率
2016-07-04李智勇
李智勇
【摘要】数学课堂的教学流程一般是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形成数学能力,所以,问题应该贯穿整个课堂,有效的提问方式和时机,是体现数学教师业务能力重要指标,本文从课堂引入、情境设计、梯度设计、反思小结等方面,进行了实践中的探索.
【关键词】数学课堂;问题;引入;情境;梯度;小结
高中阶段数学教学内容多,时间紧,所以,课堂进度和节奏都是非常快的,打造高效的课堂成了所有高中教师努力追求的目标,但我们常因为赶进度而使课堂枯燥乏味,让许多学生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力,另外,很多学生对数学的喜爱不在于数学本身,而是因为它在高考中的地位太重要了,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培养更多真心喜欢数学的人.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兴趣可以使学习者具有积极的精神状态,让人积极地探索、想象、记忆、不断提出问题,对不断解决问题,使人有真切的情绪感动,对数学有兴趣,便会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进入到数学王国,感受到其中无穷的魅力与乐趣.所以,解决这一诉求的最好途径就是数学课堂上的“问题”.从教学的各个环节设计好的问题及情境,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效率.
一、新课导入的问题设计
一个好的新课导入,会给学生非常重要的第一印象.在现行教材中,编者对这一块下了很大的功夫,每一章节、每一模块,都倾注了很多心血去设计,只要我们的学生对这部分的背景熟悉,大可以作为引入的材料,比如在2-1的合情推理一节的教学中,书上概括性的一句:数学中有各种各样的猜想,如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费马猜想、地图的“四色猜想”、哥尼斯堡七桥猜想等等,我们只需要从这些素材里选取一些完善一下:
1.哥德巴赫猜想:观察4=2+2,6=3+3,8=5+3,10=5+5,12=5+7,12=7+7,16=13+3,18=11+7,20=13+7,…,50=13+37,…,100=3+97,猜测:任一偶数(除去2,它本身是一素数)可以表示成两个素数之和.1742年写信提出,欧拉及以后的数学家无人能解,成为数学史上举世闻名的猜想.
2.费马猜想:法国业余数学家之王—费马(1601-1665)在1640年通过对F0=220+1=3,F1=221+1=5,F2=222+1=17,F3=223+1=257,F4=224+1=65537的观察,发现其结果都是素数,于是提出猜想:对所有的自然数n,任何形如Fn=22n+1的数都是素数.
3.四色猜想:1852年,毕业于英国伦敦大学的弗南西斯.格思里来到一家科研单位搞地图着色工作时,发现了一种有趣的现象:“每幅地图都可以用四种颜色着色,使得有共同边界的国家着上不同的颜色.”,四色猜想成了世界数学界关注的问题.
这些猜想是怎样得出的,它们正确吗?极易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但是,有些背景,由于受地域、条件的限制,我们的学生难以理解,我们要善于向别人借鉴,善于利用身边的素材,也要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教研组、备课组齐心协力,集体备课.
四、课后小结反思中的问题设计
如1-2第2节:《组合》一节内容中,我作了如下反思:
排列组合问题联系实际生动有趣,题型多样新颖且贴近生活,解法灵活独到但不易掌握,我们常常面对较难问题时一筹莫展、无计可施,尤其当从正面入手情况复杂、不易解决时,可考虑换位思考将其等价转化,使问题变得简单、明朗.
试看以下几例:
1.注意区别“恰好”与“至少”
从6双不同颜色的手套中任取4只,其中恰好有一雙同色的手套的不同取法共有多少种?
2.特殊元素(或位置)优先安排
将5列车停在5条不同的轨道上,其中a列车不停在第一轨道上,b列车不停在第二轨道上,那么不同的停放方法有多少种?
3.“相邻”用“捆绑”,“不邻”就“插空”
七人排成一排,甲、乙两人必须相邻,且甲、乙都不与丙相邻,则不同的排法有多少种?
4.混合问题,先“组”后“排”
对某种产品的6件不同的正品和4件不同的次品,一一进行测试,至区分出所有次品为止,若所有次品恰好在第5次测试时全部发现,则这样的测试方法有种可能?
5.分清排列、组合、等分的算法区别
(1)今有10件不同奖品,从中选6件分给甲一件,乙二件和丙三件,有多少种分法?
(2)今有10件不同奖品,从中选6件分给三人,其中1人一件1人二件1人三件,有多少种分法?
(3)今有10件不同奖品,从中选6件分成三份,每份2件,有多少种分法?
6.分类组合,隔板处理
从6个学校中选出30名学生参加数学竞赛,每校至少有1人,这样有几种选法?
通过这几个问题,把这一部分的内容和解题技巧、方法进行了高度浓缩和总结,既富于学生以挑战性,又有了知识的归纳和拔高.
总之,教师巧妙地对课堂教学各环节进行问题设计,必然会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月云.高中数学教学中有效提问方式的探讨[J].内蒙古教育2014(18).
[2]邓细会.高中数学有效提问的意义探索[J]新课程(中学)2014(09).
[3]侯军.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技巧[J]成才之路20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