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地学分析》双语课程教学的实践与问题探讨
2016-07-04李德一
李德一
摘 要:从课程安排、教材选用、教学方法和考核办法等方面介绍了《遥感地学分析》双语课程教学的改革实践,并从师资、学生和教材建设等方面对课堂教学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可为同类院校的遥感双语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双语课程;遥感;地理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1-0094-02
一、引言
双语教学是指对教学大纲中设定的课程(语文课、外语课除外)使用两种语言授课,在现行国内各高校中通常是以汉语和英语为主[1]。2001年9月,国家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確提出今后本科教育20%以上的课程必须采用双语教学[2]。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各传统高校双语教学已初具规模,形成了一批相对成熟的双语课程[3]。然而,新建本科院校建校相对较晚,在师资、教材、教学方法等方面仍存在许多欠缺,双语课程发展相对滞后[4,5]。
《遥感地学分析》是我校地理信息系统本科专业新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并按照双语课程的模式,积极探索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本文通过总结教学过程中的经验与问题,以期为同类院校的遥感双语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二、双语课程教学实践
(一)课程安排
《遥感地学分析》安排在第六学期,要求学生先修读完《遥感概论》、《遥感数字图像处理》、《自然地理学》等基础课程,这样学生对遥感的基本概念、遥感图像处理的基本方法就有所了解,并具备了一定的地学基础。教学内容安排上,该门课程包括理论教学(36学时)和实验教学(18学时)两个方面,理论方面主要介绍遥感在土壤、水环境、植被、大气、城市和自然灾害等方面的应用方法,实验教学则主要学习利用ERDAS IMAGINE软件(全英文操作界面)进行遥感图像处理的基本方法,顺序上理论课之后紧跟实验课,这样,学生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能相互印证,知识体系完整。
(二)教材选用
采用中文教材为主,英文教材为辅的整体策略。中文教材选用南京师范大学蒋建军编写的《遥感技术应用》,该教材内容体系完整,具备一定的广度和深度,难度不大,适合作为本科生教材来使用。英文教材选用John R.Jensen编著的《环境遥感:地球资源视角》,该书是美国各大学地理系遥感教学使用最广泛的教材之一,目前国内也有该书的影印版,价格相对国外原版要便宜许多。实验教材选用的是清华大学党安荣教授编写的《ERDAS IMAGINE遥感图像处理教程》,该教材操作步骤浅显易懂,容易上手,国内使用率较高。通过上述教材的搭配使用,实践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方法
《遥感地学分析》这门课要求中英文教材搭配使用,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交插进行,因此,应创新教学方法,协调教学内容,以保证教学效果。
1.强调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环节
该门课不再是传统的单一的中文理论教学,它更强调英文环境和上机实验操作,为保证课堂效果,要求学生必须课前预习。预习的侧重点有两个,一是尝试阅读英文教材,学习相关生词;二是熟悉实验过程,完成实验预习报告。理论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通讲中文知识点,然后挑选与之相关的英文部分进行讲解,由于两者内容不可能完全一致,甚至出入比较大,这就要求教师对授课内容进行精加工,对知识点有较强的驾驭能力。另外,遥感地学分析技术操作性很强,教师在教学中要把理论同实际应用结合起来讲解,通过实验课的指导让学生多练习、多实验。无论理论课还是实验课,教学中都要求学生必须作课堂笔记,以方便完成课后的复习、作业和实验报告撰写。考虑到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课后还要安排特定时间进行必要的个性化辅导和答疑。
2.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
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积极探索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必要的。实践中,我们开展了基于问题的研究性学习与讨论。这些问题一般来自于学科中的经典问题,已经得到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在国内外都有成功应用的案例可供参考。它往往是任务驱动型,如基于遥感的土壤侵蚀程度普查、洪涝灾害淹没调查、湖泊富营养化遥感调查、城市热岛效应分析等。围绕某个具体问题,要求学生在上课前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课堂上教师积极营造讨论的氛围,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如针对上面的案例,应该选用何种数据源,数据处理方法和技术路线如何确定,结果怎样分析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鼓励学生用英语发表自己的见解。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自身的科研情况,开展专题讲座,就某一问题介绍相关国内外研究进展、研究现状、已开展和拟开展的研究内容等,促进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当然,这要求教师有较强的科研能力。
3.增加网络辅助教学手段
除对课堂教学的改革外,我们还积极通过网络资源进行辅助教学,将双语多媒体课件及时上传到网络共享,并建立网上答疑和网上讨论平台。同时,提供遥感相关网址、论文和著作,供学生浏览、下载。
(四)考核办法
针对双语课程的教学特点,需要发展与之相适应的考核办法。总体而言就是即注重过程考核,又强调期末考核。过程考核贯穿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知识环节,针对每节课的具体内容,都适当安排若干个小问题进行提问,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并将学生回答情况作简要记录;整个学期安排三次“英译汉”作业,要求学生把原汁原味的遥感科技英文文献翻译成中文,以便验证和扩充课堂所学内容。期末考核包括理论考试和上机操作两部分,理论考试主要侧重对遥感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地学应用方法的考查,并建立试题库,不断充实考试内容。上机操作则侧重对基本遥感图像处理和分析技能的考查,如给学生一幅遥感图像,要求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几何精校正、计算机监督分类和分类结果图制作等过程。总之,应发展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
三、双语课程教学问题探讨
通过学生问卷、座谈会、同行专家听课和学校教学管理部门评教表明,我们开展的遥感地学分析双语教学初步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学生能够掌握遥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习惯使用英文界面的遥感应用软件,英语文献的理解能力和英语交流水平明显提高,养成了查阅英文原版文献资料的习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师资方面。教师双语教学能力和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除了教师自身努力以外,学校需要健全双语教师培训机制,引进国外优质资源,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增加经费投人,营造一个让双语教师能够上、愿意上、能上好双语课的激励工作环境。
(2)学生方面。理工科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尤其是英语听说能力较差,影响教学效果;为使其能够达到适应双语教学要求的基本英语水平,需要改进英语教学方法,提高语言技能,增加听说训练,突出语言交际原则,提升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3)教材方面。英文原版教材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其适用性、新颖性、经济性和难易程度没有可选择的余地,英文原版教材的利用、吸收和加工改造尚需时日。今后要注重开发适应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知识水平的本土化双语教材。
(作者单位:滨州学院建筑工程系)
基金项目:本研究为滨州学院校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BZXYS YKC201102)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于海洋,王孝华.遥感原理与应用双语教学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J].新课程研究, 2010,(189):37-38,41.
[2]田雨,郑文华,卢秀山. “遥感信息系统”课程双语教学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07,(2):149-152.
[3]李明诗. 高等林业院校双语教学问题及对策——以遥感类课程为例[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1,24(2):126-127.
[4]张艳,王涛,徐青,等. 专业课双语教学探讨——《遥感技术基础》双语教学实践[J].四川教学学院学报,2007,23(S1):29-30.
[5]林卉,胡晋山.《遥感原理及应用》课程开展双语教学的体会与思考[J].海洋测绘,2005,25(1):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