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

2016-07-04高亚鸣

阅读(书香天地) 2016年1期
关键词:张允周有光

高亚鸣

小桥,流水,垂柳依依;黛瓦,粉墙,桃花朵朵。青果巷,这条卧于江南水乡的巷子,凝聚了历史文化名城常州的精华,荟萃了无数人文精英,风骨里蕴涵着格调高雅的书卷气。

青果巷原名千果巷,它在明代万历九年(1581年)前为运河之岸,当时船舶如梭,商贾云集,日渐成为南北果品的集散地。由于运河重拓,曾几何时,巷内的商户纷纷搬迁店铺,巷中竟生出静谧之色,不想却吸引了诸多书香人家,纷纷来此围墙护院。数百年来,青果巷许是淡了世俗气,浓了书香味,竟然书风盈巷,墨香飘河,明清两代居然出了近百名进士,并被冠以“进士街”的美名。“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就是生于斯、长于斯,从容、淡定地从这里走出来的……

名门之后

周家祖籍江苏宜兴,周有光的曾祖父周润之是清朝的官员,也是早期的爱国实业家,后在常州开办棉纺厂、织布厂、当铺等产业。他为人正直,敢为人先。在他的经营下,家族生意兴旺,周家富甲一方。自太平军攻破常州后,周家的大部分房子被烧掉了,很多工场、店铺都关闭了,万贯家财损失殆尽。

临近年关,周家除了准备迎接新年,最让人期待的是周太太肚子里的孩子眼见着快要生了。周家就盼着有个传香火的儿子,年富力强的周保贻更是想要给祖上争个面子。夫人徐雯一连生了五个女儿,因此这第六胎便盼着是个男孩。徐雯也是大户人家出身,知书达礼,自从嫁到周家后,过着相夫教子的和美日子。周保贻每天在学堂跟孩子接触,于“之乎者也”中传授古籍的韵味。他一直在想着给孩子取名,祈望孩子平平安安。这天,一个男孩洪亮的啼哭声传遍青果巷,遂取名为耀平(原名),意为光耀、平安。他就是周有光。這一天,正是1906年年初。

春天是和燕子一起飞进巷子里的。转眼间,临河的雕花长窗前,祖母正在教3岁的周有光念唐诗。周有光的三个姐姐已到了上学的年龄,家里便请了三位老师,分别教她们中文、英文和舞蹈。只要一传来风琴温暖的琴声,周有光便跑去姐姐们的课堂。他还不够课桌高,进去只能是捣乱,所以大人不准他入内。

周家拥有丰厚的藏书,藏书间散发着一种老旧的檀香味,好闻又有点刺鼻。童年的周有光一闻到这股味道,必定要打上几个响亮的喷嚏。在周有光的印象中,父亲闲下来就捧着一册古书,有时会把周有光抱在膝头,教他认上面的字。父亲平日里很忙,他那时开办了一个国学馆,专收学生教授古文。当时常州已经创办了几所新式小学,6岁那年,家里商量决定让周有光进育志小学读书。清末民初,与周有光同龄的孩子大都读私塾,而他却是第一批进洋学堂的小学生,这全有赖于父母开明的思想。

那时候,周家已是在靠卖房子过日子了,卖一处花几年,再卖一处花几年,没落家族的日子表面上依然体面风光。母亲眼见家中坐吃山空,生怕孩子们受影响,就在周有光小学毕业没多久,带着孩子们离开常州搬到了苏州。生于钟鸣鼎食之家的母亲非常能吃苦,除了在生活上无微不至地照顾孩子们,最关心的还是孩子们的教育问题。12岁那年,周有光从育志小学毕业后,又从苏州回常州,上了常州中学。

在中学时代接受了“五四”洗礼的周有光,左手古文,右手英文,心中装着鲜活的白话文和中西方音乐,扎实的基础、广阔的视野、开明的思想,为他日后的人生准备好了一副飞翔的翅膀,成为一个真正从“传统”成功过渡到“现代”的知识人。

执子之手

在周有光到上海读大学,后又辗转至杭州教书的岁月里,他遇见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人:张允和。她小他三岁,苏州是他俩缘起之地。

张家祖上是合肥显赫世家,当地有民谣《十杯酒》曰:“一杯酒,酒又香,合肥出了个李鸿章……三杯酒……合肥又出张树声……”张树声就是张允和的曾祖父,曾任晚清江苏巡抚、两广总督和直隶总督等。张家拥有良田万顷,在张允和父亲张武龄的名下,每年就有十万担租,是典型的豪族。这种锦衣玉食的生活,催生的大多是纨绔子弟,但张武龄接受新思想的洗礼,从小洁身自好,嗜书如命。沉闷的大家族生活令张武龄几近窒息,幸得大他四岁的贤内助、扬州名门闺秀陆英的关爱,才让他感受到生活的真谛。为了不使子女们受到陈规陋习的影响,张武龄夫妇带着一应儿女,举家迁往上海,后又搬至苏州。这是1917年,张允和8岁。

陆英为张家养育了四女五子,其中四姐妹依次名为元和、允和、兆和、充和,名字里分别有“两只脚”,意味着长大后都要远走高飞的。这也是张武龄的寄托,希望女儿们迈着健康有力的双腿走向社会。等到张家儿女渐长,张家就搬到了五卅路南口一条小弄堂,也就是九如巷。在乐益女中教书的叶圣陶说过这样一句话:“九如巷张家的四个才女,谁娶了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因为父母的感情深深影响了她们一辈子,张允和到老都记忆犹新:“我们在苏州的家里,爸爸和大大(妈妈)各有一间书房,中间隔着一个芭蕉院,有时可以看到他们隔窗说话,那永不落叶的芭蕉像一条绿色的绸带连着爸爸大大的心,书房平时没有人去,我曾偷偷钻到母亲的书房看过,记得最清楚的是母亲的书桌上有一个铜镇尺,上面刻着七个字‘愿作鸳鸯不羡仙,这一定是爸爸妈妈的共同心愿。”这个“共同心愿”一脉相承,糅进张允和的骨子里,直到遇见了周有光。

在上海读大学的周有光是母亲的骄傲,也成了众姐弟的榜样。妹妹周俊人自幼聪慧,在几个姐姐和哥哥的影响下,常常接触进步书刊,是觉醒了的新女性。1925年,周俊人考入心仪已久的乐益女中读书。这个清秀文静的女孩正好跟张允和同学,两个女孩子彼此吸引,没几天就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张允和也经常去周家玩。她一蹦一跳地走在小巷里,还没跨进院子就大声地喊道:“周妈妈,周妈妈,周俊人在家吗?”这时便会响起一连串的“我来啦”,周俊人早已兴冲冲地迎了上来,像两个久违的朋友。周妈妈很喜欢这位张家二小姐,不仅活泼漂亮,而且有股子灵气,很讨人喜欢,时常会带些甜点跟大家分享。周有光早就听说张允和了,真当见面了,也就腼腆地笑笑。在张允和眼里,周有光就像是自己的哥哥,她会好奇地问起他大学里的事情,上海滩像一块磁铁深深地吸引着她,令她憧憬。

1927年,19岁的张允和考入上海的中国公学。张允和性格开朗,才华过人,进大学没多久就当选为女同学会会长,男生女生都很佩服她。这同样吸引着大学生周有光。在周有光眼里,妹妹的这个同学能文能武,活跃着玩闹的气氛。现在两人都在上海读大学,周有光自然而然地可以照顾她了。敏感的张允和也感觉到了,她很欣赏这位沉稳好学的同学哥哥,初恋萌芽的感觉令平日活泼的她变得羞涩起来。之后周有光去杭州民众教育学校教书,有意无意地给张允和寄出了第一封信。这封令张允和六神无主的信,被一位年纪大点的同学认为很正常,不回信倒是不正常了。从此,两人开始鱼雁往来。好几次,周有光鼓起勇气去学校探望张允和,最怕舍监说“张小姐不在”,而结果往往是这样的,不免惆怅而归。这时的张允和躲在宿舍窗帘背后,看着周有光无奈走出校门的背影,忍不住吃吃地笑起来,又若有所思。平日里再活泼的女孩,在爱情面前都不免矜持。这矜持里,含有几分喜欢,几分羞涩,还有几分调皮。

在一年后的某时某刻,吴淞江边的防浪石堤也变得温柔起来了。那一天,那一刻,张允和在80岁时还刻骨铭心地记得,并为天下有情人用文字和柔情诠释(引自张允和《温柔的防浪石堤》):

那是秋天,不是春天;那是黄昏,不是清晨;倒是个1928年的星期天。

有两个人,不!有两颗心从吴淞中国公学大铁门走出来。一个不算高大的男的和一个纤小的女的。他们没有手挽手,而是距离约有一尺、并排走在江边海口。他和她互相矜持地微笑着。他和她彼此没有说话,走过小路、穿过小红桥,经过农舍前的草堆。脚步声有节奏地弹奏着和谐的乐曲。

……

這里是天涯海角,只有两个人。是有风,风吹动长发和短发纠缠在一起。是有云,云飘忽在青天上偷偷地窥视着他们。两个人不说一句话。他从口袋里取出一本英文小书,多么美丽的蓝皮小书,是《罗密欧和朱丽叶》。小书签夹在第某幕、第某页中,于两个恋人相见的一刹那。什么“我愿在这一吻中洗尽了罪恶!”(大意)这个不怀好意的人,他不好意思地把小书放进了口袋,他轻轻用右手抓着她的左手。她不理会他,可是她的手直出汗。在这深秋的海边,坐在清凉的大石头上,怎么会出汗?他笑了,从口袋里又取出一块白的小手帕,塞在两个手的中间。她想,手帕真多!

……

她虽然没有允许为他“洗净了罪恶”,可是当她的第一只手被他抓住的时候,她就把心交给了他。从此以后,将是欢欢乐乐在一起,风风雨雨更要在一起。不管人生道路是崎岖的还是平坦的,他和她总是在一起;就是人不在一起,心也是在一起。她的一生的命运,紧紧地握在他的手里。

……

“这一刻”,成为经典爱情故事的注脚,也成为两人学业、事业的动力。1933年,经过八年的恋爱长跑,周有光和张允和在上海成婚。就在婚前,周有光在给张允和的信中还在担忧地坦白说:“我很穷,怕不能给你幸福。”张允和马上回了一封十张纸的长信,所表达的只有一个意思,那就是幸福是要自己去创造的。从此,他们共赴风雨,一起创造幸福。结婚一年后,张允和诞下一子,取名晓平,寓意平安。

奉调北京

抗战胜利后,周有光一家如愿以偿地回到了上海。行行复行行,阔别八年,眼前的一切如梦如幻。所幸的是,周有光之前所在的新华银行一如既往地接纳了他,一家人终于有了安顿之所。1946年底,新华银行派周有光去美国工作,并随带家属。华尔街的工作待遇虽然优越,但是周有光念念不忘的仍是留学美国的梦想。周有光利用业余时间,在圣约翰大学学习课程。时间的车轮向前推进,就像翱翔于万里蓝天的一叶风筝,似乎总有一根无形的丝线,维系着周有光与祖国的联系。

新中国的号角已然吹响,母亲的召唤深切而真实。翘首以待的海外知识分子,胸中燃起的万丈豪情无以复加,很多人克服国外的千般劝阻和诱惑,纷纷踏上归国之途。周有光期待这一天已经很久了,学经济那么多年,想到祖国此时最缺乏的定然是搞经济建设的人才,于是立志回国搞经济,为国家做点事情。他很快就受邀于复旦大学经济研究所任教,但是除了教书,他仍旧担任新华银行秘书长,同时在人民银行华东区行任第二业务处处长,身兼三职,乐此不疲。

早在上世纪30年代初的拉丁化新文字运动中,周有光写了不少有价值的论文,当时得到倡导者之一的陈望道的认同,他的鼓励加深了周有光对文字改革的兴趣。当时复旦大学陈望道校长很赏识周有光的为人和学识,听到有光回国的消息,便说服他来经济研究所教经济学。周有光当即投入了教学工作。

1955年,对于周有光来说是一个分水岭,命运从此改变。当他踏上北上的列车,去北京参加我国文字改革会议,他的命运已经一锤定音。10月的北京,正是香山红叶斑斓之际,诸多语言界学者汇聚一堂,共同探讨中国现代文字改革的出路。周有光受邀此行,全然出乎意料,但细想来这正是会议主办者的高明之处,可以说他们是请对了人。

周有光虽然执著于经济学,但对文字、语言的爱好从未消减过。自从20年代在圣约翰大学入学的第一天,一张字母管理卡片和一架英文打字机,由此带来的便利导致个人思维、观念翻天覆地的改变。此后,周有光饶有兴趣地学起了语言课程,完全没有想到命运由此改变。值得一提的是周有光笔头勤快,一边写经济类文章,一边写语言学文章。20年代,上海语文左翼运动领先人物叶籁士主办《语文》杂志,周有光的文字从此生辉。至于30年代参加上海的拉丁化新文字运动,他写的不少有创意、有价值的论文深受语言界重视。此后多年,周有光看了许多有关拼音化的书,新中国成立后,有一本杂志就是专门研究拼音化问题的,周有光受邀给杂志写文章,特别是介绍国外的情况,很多人都很感兴趣。早在拉丁化新文字运动时期,独具慧眼的陈望道鼓励周有光多写文章,此番又鼓励他把发表的文章收集成册,名为《中国拼音文字研究》,并专门为该书写了一篇序。所以,1955年10月北京召开全国文字改革会议,精通中、英、法、日四国语言的周有光肯定要来开会的。

这是新中国解放后全国第一次文字改革会议,意义可谓重大。新中国刚成立时,有数十种方言,且文盲占全国总人口的82%。中国要建设一个现代化新国家,没有统一的、能适应现代化需要的语言文字,是不可想象的,所以文字问题受到极大的重视。新朋老友相聚,畅所欲言于初秋的北京,但闻耳边渐紧的秋风,周有光自然惦记着上海的工作和家人。在北京开完会,周有光马上整理简单的行李,准备当天回上海。没想到,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的主任吴玉章、副主任胡愈之找到周有光,开门见山地说:“有光,你就留在北京吧,我们成立一个新的机构,叫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周有光一听很诧异,诚恳地说:“语言文字学我是业余玩玩的,我是外行,這事做不了的。”长者吴玉章呵呵一笑,语重心长地说:“有光,这是新的工作,大家都是外行。”周有光望着这位为新中国培养了最早的一批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人才的长者,若有所思,中国很大,好多方面都缺少人才,哪里需要到哪里去。但真的决定留下来,心里还是有点不那么踏实。这时,与复旦老校长陈望道一番恳谈终于让周有光放下了顾虑。陈望道劝周有光改行做文字学,他认为语言文字已被提到很高的位置,新中国正需要这样的人才。为了留住人才,周恩来总理还亲自给上海打电话。面对挽留和重托,周有光在电话里把想法跟张允和说了,也得到了家人的支持,从此留在北京。

1955年10月,周有光正式改行,经济学界少了一位金融学家,文字改革委员会多了一位委员、语言学家。

周有光想到的是既然自己是外行,就要好好补课,所以他白天办公,晚上看书,真正把经济学丢开,全部精力放到语言文字学里面去。周有光只有一个想法,任何一件事,只要搞出成绩来,对国家有贡献就好。当时,文字改革委员会下面成立了一个拼音方案委员会,有15个委员,平时各有各的工作,开会时聚在一起议一议,具体工作是周有光所在的研究室做的,中心问题是要设计拼音方案。汉语拼音方案的草案就由叶籁士、陆志韦、周有光共同起草,很多案头工作主要由周有光承担。可以说,很多问题的提出都是利弊共生的。周有光有时不仅要面对外界的反对,家人和朋友的反对也接踵而来。

沈从文和周有光是连襟,他和张兆和也住在北京。原先周有光在上海和国外,两人来往不多,现在经常碰在一起,两人很谈得来。起初沈从文非常反对周有光改行搞拼音,觉得拼音字母怪怪的,认为方块字一定要用手写,甚至要用毛笔写才有美感。这种看法当时在不少知识分子里居多,因为书写是一个习惯问题。后来,周有光就给他在打字机上做实验,敲几下汉字就蹦出来了。沈从文左看右看,最后服了,明白了周有光搞的是中国语言文字现代化。说来也很有意思,四妹张充和的丈夫傅汉思却很赞成拼音。傅汉思,人如其名,是德裔美国籍汉学家,耶鲁大学教授,专门研究中国汉代的赋,深深挚爱汉文化。拼音方案公布于世后,他是耶鲁大学第一个使用拼音的。

经过三年的努力,1958年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关于汉语拼音方案的决议》。《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拼写规范化普通话的一套拼音字母和拼写方式,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拼音方案。

1979年的春天,有一天单位派人突然找到周有光家里。环顾昏暗、狭小的房间,这位领导双手紧紧握着时年73岁的老人的手,心里感慨万千。原来,4月份华沙将召开文献技术会议,是由国际标准化组织召集的,领导准备派周有光出席。国际标准化组织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合作下,讨论汉语的罗马字拼写法标准问题已经多年了,但因为中国尚未参加该组织而迟迟未能作出决定。

听说要派自己出席会议,周有光忙摇头摆手说:“我已几十年不出远门了,跟国外完全隔断了,恐怕很多东西都不了解了,跟不上了。再说,我连像样的衣服也没有,穿了很多年,都破了,我去不了的。”这位领导再三做老人的工作,并说:“衣服没关系,你赶快去店里做最好的,要全套的,从袜子、皮鞋到大衣,都重新做,回来后一概交给公家就行。”最后,周有光只好服从命令。接下来是忙碌的准备工作,周有光伏案赶写发言稿,其实这些东西早就在脑子里了。张允和帮助丈夫打点出国的行装,找到北京有名的裁缝店,量尺寸、买料子,忙乎了一阵子,最后周有光终于体面地登上了飞机。

独具欧陆风情的波兰首府华沙,国际专家云集,每个国家都郑重地派出专家与会上交提案。此行,周有光肩负重任,他在会上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言,提议采用“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周有光的任务是告诉大家中国的汉语拼音方案最科学,因为当时关于汉语的拼音方案有很多,比如法国有法国的方案,英国有英国的方案,西班牙也有自己的方案。周有光精通四门外语,他广征博引,见缝插针地跟各国专家聊天。他使出看家本领,跟专家们沟通,告诉他们为什么中国的汉语拼音方案最好,这是成功的第一步,否则提案就不能成立。

周有光是抱着必胜的信念出席会议的,20世纪50年代他承前启后,不负众望作出了自己的一份特殊贡献,终使《汉语拼音方案》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拼音方案。周有光坚持拉丁化、音素化、口语化三原则,相对应的是要坚持推广以北京话为主的普通话,要遵守公布的简化字表,书写、印刷要横排等等,为国内外人士思想交流、文化交流打开方便之门。

经过三年酝酿,1982年国际标准化组织用通信投票的方式,认定《汉语拼音方案》为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编号为“ISO-7098”。这使《汉语拼音方案》从中国标准走向世界标准,开辟了一条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通道,也成为一种中国海峡两岸语文交流的工具,意义非凡。

1983年,周有光发表了《汉语内在规律和中文输入技术》一文,为世人从理论上廓清常用的各种拼音输入法的方向。1988年7月,《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正式公布实施。正词法的概念深入人心,它以词或词组为一个单位,作为汉字文本的处理媒介,这样输入才便捷。汉语拼音方案和正词法的先后问世,确实有利于运用电脑进行拼音词语转换汉字。人们只要重视它,就能掌握它,熟能生巧后自然不用看键盘,自然就“盲打”了。想想看,几十年后各行各业离不开电脑,几乎人人都有手机,在电脑上打字、用手机发短信,都会运用到拼音输入法。不仅中国需要拼音,外国也需要拼音,拼音作为“文化桥梁”沟通中外。

1988年12月31日,周有光到了离休年龄。他打算先把多年的研究工作一点点告一段落,然后再看看书、写写文章。这一年,周有光开始换“笔”,有了自己的电子打字机。原来日本夏普公司按照周有光的汉语拼音方案,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中文打字机。为了答谢老人,公司特地送来一部W1000C中西文电子打字机。从此,周有光天天做着“十指操”,草稿“不用笔”,誊抄“不动笔”,增补、删改只需“一指之劳”,用它写文章、写信,工作效率提高了数倍。

周有光学识渊博,读书驳杂,被扣以“周百科”的绰号,源于连襟沈从文所赐。1980年8月,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和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出版公司签订了出版中文版《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的协议。之后,中美两国各出三人组成编译工作的决策机构,负责协商并解决分歧。中方编审委员会主席是刘尊棋,另两位是钱伟长和周有光。其中周有光年龄最大,当时已74岁。他们不顾年老体弱,对编译工作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周有光为了联络经济界及语言界的专家,几乎每天亲自写信,有时还让张允和誊抄,然后一封封用浆糊仔细封好,甚至还亲自投到邮局的信箱里。1985年这部综合性百科全书开始问世,国人拥有了一部了解外面世界的巨型参考书。1980年七十五卷本《中国大百科全书》的第一卷出版,周有光是《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委员。高质量的百科全书的编纂,是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文化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以周有光为代表的老一辈文化人为此呕心沥血,他们正是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

浪花人生

1956年4月,周有光调到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工作,全家都搬到北京,就住在沙滩,原北京大学内,那是民国初年为德国专家造的一座小洋楼。当时,全国上下都在搞运动,周有光只顾埋头读书写文章,时间都不够用。“文改会”的工作很紧张,压力也很大,周有光忙于看书、查资料、做研究,感觉很是充实。

在北京,张允和也开始了自己的另一种人生。曾被叶圣陶夸过的九如巷张家四个才女,大姐元和嫁于顾传介,上海解放前夕去了中国台湾。四妹充和在北京上大学时与傅汉思喜结良缘,婚后就去了美国。1933年9月,沈从文与三妹兆和在当时的北平中央公园宣布结婚,比允和结婚晚了半年而已。

在景山后街的小楼里,弹指间一家人一住就是28年。后来,周有光作了一首《新陋室铭》,趣味有加:“山不在高,只要有葱郁的树林。/水不在深,只要有洄游的鱼群。/这是陋室,只要我唯物主义地快乐自寻。/房间阴暗,更显得窗子明亮。/书桌不平,要怪我伏案太勤。/门槛破烂,偏多不速之客。/地板跳舞,欢迎老友来临。/卧室就是厨室,饮食方便。/书橱兼做菜橱,菜有书香。/喜听邻居的收音机送来音乐。/爱看素不相识的朋友寄来文章……”就像谈恋爱时一样,听西洋音乐是允和跟了有光走,听昆曲是有光跟了允和走,一直到老都相随。

85岁那年,周有光正式离开了工作岗位,从此在家中九平方米的小书室里,看报、看书、写杂文,也从此人生进入另一种精彩。书室虽小,却有一顶天立地的大书架,书们相亲相爱,相拥而立,与主人朝夕相处。

2002年8月的一天,张允和因心脏病突然去世。周有光與允和相爱、相伴一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从来没想过会有分开的一天。可是,这一天还是来临。孙女周和庆从旧金山赶来为奶奶送行,深夜里她陪着爷爷周有光坐在小书桌旁,第一次看到爷爷的眼圈红了。爷孙俩相坐着缅怀逝者,沉默许久的周有光在纸上写下:“昔日戏言身后事,今朝都到眼前来。”这是唐代诗人元稹的诗句,只听得老人轻轻地自言自语道:“真的都来了,真的都来了。”周和庆担心爷爷过度悲伤影响健康,他却平静地说,你们放心,我知道该怎么做,希望在这个时候不要给大家添麻烦。他还提醒说:“天气太炎热,不要惊动高龄亲友,尽量简单地处理一切为好。”

面对允和的离去,周有光大约有半年时间无所适从,思念如影随形。翻翻周有光夫妇晚年所拍的照片,都会被感动。张允和爱穿中式大襟小袄或是旗袍,上面缀有素雅的花朵,滚边盘扣,脚上是绣花鞋,加上张允和独一无二的盘发,典雅得令年轻人都自叹弗如。周有光则儒雅智慧,深邃的目光透过镜片能洞察一切。他们共同生活了70年,互相扶持,互相尊重,书房里“红茶电脑,两老无猜”,过着神仙般的日子。

周有光年轻时得过肺结核,患过忧郁症,还有严重的失眠。当年他和张允和准备结婚时,家里的保姆还偷偷地去算过命,说这对夫妻只能活到35岁。没想到这一路走下来,两人都成了长寿老人。至于长寿的秘诀,周有光觉得健康有物质的方面,也有精神的方面。或许算命先生说得没错,但是医学知识改变了人生。因为知道自己并不强壮,所以他们生活得很有规律,平时粗茶淡饭,从不乱吃东西,碰到宴席也是少吃多滋味。亲戚朋友馈赠的滋补品,他们很少去吃,倒是每天的两次红茶是最滋养的了。周有光主张“三不主义”:一不立遗嘱,二不过生日,三不过年节。过了百岁,他的日常生活越来越简单,生活需求也越来越少,平时不吃油煎肉类,主要吃鸡蛋、青菜、牛奶、豆腐四样,而且鸡蛋一天只吃一个。

要说运动吧,还倒是有一些的。周有光有个运动工具,便是那张破烂书桌。每天工作之前或者工作间隙,他像大象一样站着做些伸展运动来活络筋骨,小动作使全身血管跟着运动,非常有益老年人,还专门取了一个有趣的名字叫“象鼻子运动”。运动完毕后,周有光开始伏案工作,便是锻炼头脑。周有光是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其实完全可以请助手来帮忙打字的,可是他却坚持要亲力亲为,速度也很快。常言说心灵手巧,手掌上密布着大约上百万根神经,手指的运动牵动着大脑神经。手越勤快,大脑就越灵活,反应越快,而且记忆力也会越强。几十年来,周有光笔耕、指耕不断,无疑锻炼了大脑思维,保持了思维的敏捷。此外,家里的四个房间都堆满了书籍,虽说查阅起来不太方便,但是周有光变不利为有利,自创“有光运书”的锻炼方法。古有东晋陶侃在家运砖以锻炼身体、磨炼意志,周有光乐此不疲地在家里“运书”以锻炼身体,自然很有成效。

哲学大师海德格尔说:“人,应该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诗意地栖息不仅要保持一颗净洁的诗心,还要有一份生活的智慧,才能让心灵遨游于世,坦然一生。细数来,自年少时周有光夫妇二人坐在江边的防浪石堤,坐在海誓山盟的石头上看潮起潮落,“这一刻成了人生的开始,是人类的开始,是世界的开始,是人生最有意义的一刻”。从此两人牵手人生,唯有“在一起”是最有意义的了。就算是抗战避难,颠沛流离,也是在炮火中一心一意地奔向对方,无数次的避难、搬家就是为了要在一起。更有特殊年代下放岁月的数载分离,冰天雪地的劳作,负债度日的重压,仅存的唯一希望就是要在一起。分离是短暂的,苦中也要作乐,因为彼此都有着一颗诗心,于无声处心灵随之自由、奔放。

猜你喜欢

张允周有光
Enhancement of charging performance of quantum battery via quantum coherence of bath
差一点儿
周有光的长寿五句话
汉语拼音之父 周有光:一个人的百年史
你爱我如初,我陪你到老
周有光语萃
三月兔专辑
差一点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