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化学新教改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2016-07-04张琴英
张琴英
摘 要:新教改要求老师转变教学观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把握重点、难点和关键点,注重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重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严谨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品质,并结合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增强环保意识。
关键词:初中化學;新教改;综合素质
现行初中化学新教改着眼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以基础知识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要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做事。为实现素质教育的总目标,真正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我认为对新课程教材的教法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转变教学观念,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
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教师要善于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使用电子白板等技术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要教会学生学会课前预习、上课认真听讲、课后及时复习、认真完成作业,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学中善于创设导课情境的方式,例如采取各种导入方式,使用复习导入、实验导入、歌曲导入、故事导入、猜谜导入、设疑导入、新闻导入、动画导入等方式。例如在讲浓硫酸的特性时,可播放新闻中用硫酸伤人案件的图片或录像,造成的严重后果必将激发学生的同情心和探求欲,教师同时讲授硫酸的相关特性和知识,借新闻事件既能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把握新教改重点、难点和关键点,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初中化学教材新课改中,教材编排有所变化,强调教师驾驭教科书的能力,要求教师准确把握每一课题的重点与难点以及层次性,详略得当。
例如,化合价知识和化学用语的学习,在初中化学中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关键点就是原子结构知识,让学生明白1—20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只要学生能留下大概的印象就可以了,重点学习元素符号、化学式的书写方法及意义,并能初步根据物质名称正确地书写化学式。第四单元通过进一步巩固训练,使学生熟练掌握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就容易理解离子的形成以及共价化合物、离子化合物的形成,掌握化合价的知识就比较容易。如果学生还不能理解,可以将常见化合价编成“一价氢氯钾钠银、二价氧钙镁钡锌、三铝四硅五价银、二三铁,二四碳、二四六硫都齐全、铜汞二价最常见”这样的口诀,使学生容易理解记忆。
对于重点和难点,化学教师要做到知识的前伸与迁移,善于抓住重点,举一反三,突破难点。同时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实验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等。
三、重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严谨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品质
化学实验的主要形式是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两种。教师要亲自准备实验,力争做到演示实验非常成功。通过精心设计、规范操作的实验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总结,为学生提供鲜明、准确、生动的一手资料,使知识形象化,便于记忆。
我在进行“关于探究氨分子的运动扩散实验时进行了改进,原教材49页是用一个大烧杯罩着两个小烧杯,还有一个小烧杯在大烧杯外作对比。我进行了这样的改进:将滴有酚酞的滤纸条放在试管里,管口放上有氨水的棉花,塞上试管塞,观察现象并解释。还可以这样改进:将两个小烧杯改为两只小试管,将大烧杯改为大试管。改进后的实验效果很好,可以让学生从酚酞依次变红的宏观现象中,得出分子不断运动的结论。通过正确引导学生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掌握正确、规范的操作技能和方法,并能受到良好的实验习惯的教育。
四、结合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增强环保意识
在化学新课改教学过程中,要将环保教育渗透于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强调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树立起强烈的环保意识。
例如在讲到涉及环保的相关知识时我讲到一个本地案例:2000年3月,乐山市境内的大渡河和岷江段有近450吨鱼突然死去。长达200公里的河面上连续出现大量死鱼现象,大多数为大渡河的野生鱼类,包括国家二类保护动物大鲵等珍稀鱼类。死鱼事件发生以后,联合调查组明确认定此次死鱼事件是一起严重的环境污染事故。主要责任者是位于乐山市金口河区的乐山市金光化工公司黄磷厂。该厂不认真履行环保手续,擅自违规向大渡河偷排高浓度含磷废水,并将大量含磷废渣随意堆放在该厂围墙外的大渡河滩边,大雨将磷渣冲入大渡河内,导致大渡河大量鱼类中毒死亡。当时有报道称“乐山鱼死不瞑目”。学生对此非常震惊和愤怒,教师再讲授相关化学知识,只有把环保意识渗透到教学中,才能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才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毕华林,刘冰.化学教科书的功能与结构[J].化学教育,2001,12.
[2]宋心琦,黄儒兰,胡美玲.关于中学化学施行探究性学习的思考[J].化学教育,2002,3.
[3]彭蜀晋.探究教学论析[J].化学教育,2002,4.
[4]魏志防,俞爱宗,陈铁,张敬东.韩国《科学》课程和教材的特点[J].化学教育,2002,4.
[5]刘江田.《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分析[J].化学教育,20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