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A不B”的构式分析
2016-07-04孟琳昕
孟琳昕
【摘 要】本文从形式与功能两方面对“不A不B”表达式做了构式鉴定,并从这两个方面把“不A不B”分成五类,不同的形式对应不同的功能,构式的形式与功能具有规约匹配关系。
【关键词】“不A不B” 构式 形式 功能 类型
【中图分类号】H10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6)02-0037-03
一 关于构式语法
构式语法(construction grammar)理论作为一种新的语言研究方法论,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逐渐兴起的,但是构式这个概念却是非常传统的,语言学者常把构式作为用来描述的术语,将之界定为由几个部分组成的表达式。构式语法理论提出了这样一种思想:“构式表示与人类经验有关的重要情景”,“是语言系统中的基本单位”。①
Goldberg在分析论元结构的构式语法时认为,每一个构式都有自身的意义,可以改变词义来对词汇的用法进行制约。他对构式这样定义:“C是一个构式,当且仅当C是一个形式—意义的配对,且C的形式(Fi)和意义(Si)的某些方面不能从C的构成成分或其他先前已有的构式中得到完全预测”②,就称之为构式。“构式是有意义的语法单位。”③这就强调构式的意义来自构式本身,而不能从构式的组成成分中推导出来,其整体意义大于组成的成分意义之和,独立于组成成分的意义而存在。
Goldberg在2006年又把构式的定义修改为“构式是形式与功能之间的规约匹配关系④”。所谓形式,就是指形态和句法特征;所谓功能,是指语义、语用和语篇三个方面。本文只讨论语义和语用两个方面。
二 “不A不B”的构件分析与构式鉴定
1.“不A不B”是特定形式与功能的结合体
“不……不……”是汉语中一种常见的表达式,为了方便起见,本文称第一个“不”后面的成分为“A”,第二个“不”后面的成分为“B”,整个表达式用“不A不B”表示。A和B多为动词、动词语素和形容词、形容词语素。
“不A不B”表达式,它的意义显然不仅仅是“不A”与“不B”的意义的简单相加。“不”作为否定副词,对后面的动词、形容词或其他词表示否定。所以,“不A”就是对“A”的否定,“不B”就是对“B”的否定,而“不A”与“不B”合成一个表达式时,意义便复杂化了。
吕叔湘先生在《现代汉语八百词》中把“不A不B”的意义归纳为四种:(1)A、B为意思相同或相近的单音节动词、形容词或文言词。表示“既不……也不……”,如不吃不喝、不痛不痒、不说不笑。(2)A、B为意思相对的单音节形容词、方位词或文言词。表示适中,如不软不硬、不前不后、不肥不瘦。(3)A、B为意思相对的单音节动词、形容词、名词、方位词或文言词。表示既不像这,又不像那,是一种不满意的中间状态,如不死
不活、不男不女、不中不西、不人不鬼。(4)A、B为意思相对或相关的动词或短语。表示“如果不……就不……”⑤,如不破不立、不见不散、不打不相识。
综上所述,“不A不B”表达式,都是由特定的形式和功能组成的结合体,因此能够构成构式。副词“不”作为“不A不B”构式中的标记,表示否定,但“不A不B”作为构式,强调意义的整体性,该构式的意义不是仅仅来自否定副词“不”,也不是将“不A”与“不B”的意义进行简单相加,它与构件A、B的具体意义和词性无直接联系,而是由构式整体与构件“不”和A、B的互动所致。
2.“不A不B”是半开放性的图式结构
构式本身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该体系具有高度的统一性。构式分为实体构式和图式构式。其中,“语素、词、复合词以及全固定的习语叫作实体构式(substantive construction),这些构式在词汇上是固定的,即其组成分子不可替代,而半固定习语以下的构式都被称作图式构式(schematic construction)”⑥。图式构式犹如一个框架,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可变的,另一部分是不可变的。不变的那部分主要反映构式的结构特点和语法意义,可变的那部分虽然可以变化,但要受不变部分的影响和制约。“不A不B”属于图式构式,是半开放性质的,能产性较强。固定构件与可变构件通过互动形成构式的整体意义。
“不A不B”作为半开放性的图式构式,其中“不”是固定构件,多用在动词、动词语素和形容词、形容词语素等可变构件之前,表示对某种或某一系列动作或状态的否定。但实际上一些非动词、动词语素或非形容词、形容词语素(如名词、数词、方位词等)也可以进入“不A不B”构式中,从而受到“不A不B”構式的影响,A、B 谓词化,其意义由表事物、表数量、表方位转变成表动作行为或状态性质,然后 A、B 构件的词汇义再决定具体的构式义。例如:(1)他的文章,也是那么的不蔓不枝,恰到好处,增加不了一句,也删减不掉一句。(郑振铎《哭佩弦》)(2)它们不前不后,不左不右,始终在船的前方,一直保持30来米的距离。(《人民日报》1996年5月)(3)要知道那个地方既不是授业的课堂也不是学术会议的大厅,而是一个不三不四的市井下处呢。(中杰英《怪摊》)
例(1)的不蔓不枝中的“蔓”和“枝”是名词,进入“不A不B”构式后,谓词化,变为动词,表示既不蔓延,也不分支,“蔓”和“枝”的词汇义又决定了具体的构式义,用来比喻文章简洁明了。例(2)的不前不后中的“前”和“后”是方位词,进入“不A不B”构式后,谓词化,表示既不在前面,也不在后面,而在合适的位置。例(3)的不三不四中的数词“三”和“四”实际上也不是表示数量。
不论什么样的A、B,一旦进入到“不A不B”的构式,它会整合这些相近、相对或相反关系的 A、B的意义,使之与“不A不B”的构式义相融合。
三 “不A不B”的类型
1.“既不A,也不B”型
形式上,A、B语义相同或相近。功能上,A、B表示的动作或状态都不选择,“不A不B”的意义也不包括对其他项的肯定,意义为“既不A,也不B”。例如:(4)你知道我当年跟素娥散伙,恰恰就是面对面坐下,不吵不闹,安安静静地当面说个一清二楚,说清楚了也就散定了。(刘心武《一窗灯火》)(5)女医生屏息宁神,不说不笑,闭着嘴唇,谨慎地执行她的职务。(梁斌《红旗谱》)
A、B语义相同或相近,“不A不B”便排除了A、B所表示的动作或状态的意义,同时与A、B语义相近、相关的其他词或语素也排除在外。如例(4)的“不吵不闹”,指不吵架不喧闹,还蕴含着不哭喊、不打骂等意义。例(5)的“不说不笑”,除了指不说话、不笑,还否定了其他相关言语行为,表示沉默。
2.“既不A,也不B,然而C”型
形式上,A、B语义相对。功能上,“不A不B”表示一种中间状态。语义相对,是指A、B两个词的语义不处于绝对的对立面,两者之间还有其他中间状态,如“肥”与“瘦”之间就存在不肥不瘦的中间状态。“不A不B”表达式的意义为“既不A,也不B,然而C”,即否定了A、B,但肯定了A与B的中间项。根据语境的不同,所表达的语用意义也不同,有积极义、中性义和消极义。例如:(6)铁凝长得不高不矮,不胖不瘦,两腿修长,双足秀美,行步动作都很矫健轻快。(汪曾祺《铁凝印象》)(7)不高不矮的围墙挡在两边,斑斑驳驳的苔痕,墙上挂着一串串苍翠欲滴的藤萝,简直像古朴的屏风。(柯灵《巷》)(8)此外桃子和冬菌,在湖南应当首屈一指。可是当地农校林场却只能发现些不高不矮的洋槐树、黄金树。(沈从文《沅水上游几个县份》)
例(6)中的“不高不矮”表示积极义,用来说明铁凝既不是很高,也不是很矮,身材正好;例(7)的“不高不矮”也是对“高”和“矮”的否定,肯定中间状态,但没有明显的褒贬色彩,表示中性义;例(8)的“不高不矮”表示消极义,这是从语境中得出的,表现作者因没有发现自己想要的桃子和冬菌而流露出来的失望。
3.“A不A,B不B”型
形式上,A、B语义相反。功能上,“不A不B”通常表示主观上的一种不满意的状态。语义相反,是指A、B两个词处于绝对的对立面,两者中间不允许有非A非B的中间状态存在。如“生”与“死”,“男”与“女”。“不A不B”的意义为“A不A,B不B”,或“A不像A,B不像B”。这是对所要描述的中心语的强烈的否定,表示消极意义,有时带有贬义色彩。例如:(9)把一个人放在不生不死的夹缝中,这等遭遇的滋味世人焉能体会。(司马翎《摘星手》)(10)但是,如果我们的电视台让打扮得不伦不类、不男不女的人走上荧屏,就该值得好好考虑了。(《人民日报》1996年9月)
例(9)、例(10)中的“不生不死”“不男不女”表示的都是消极意义。但从逻辑上看,相反词是不能进入“不A不B”表达式的,因为相反词处于绝对的对立面,A、B两词之间不允许有非A非B的第三种状态存在。以“不生不死”为例,不是“生”,就是“死”,不存在“不生不死”的状态,这里只是强调处境难以忍受,其语义偏向“生”,因为人们希望活着,所以还是指“生”的状态,“不生不死”的成立只是停留在主观层面,客观上不存在这种“非此即彼”的状态。而“不男不女”,实际上还是指“男的”或者“女的”,只是強调其打扮、举止不符合正常的要求。所以,当相反词进入“不A不B”表达式时,整个结构就被赋予一种消极意义,表达主观上的一种强烈的否定,说明某事物什么都不像,带有贬义色彩。
4.“如果不A,就不B”型
形式上,A、B为意思相对或相关的动词或短语。本文认为B也可以是形容词语素,如“不走不行”的“行”。功能上,“不A不B”的意义为“如果不A,就不B”,表示假设意义。“不A”是假设条件,“不B”是根据“不A”推断出来的结果。这种情况下的A、B可以是语法功能不同的词或语素,两者之间没有共同义素,如“不走不行”“不打不相识”;A、B也可以是关联性不强的反义词,如“不见不散”。例如:(11)都停下,开个会,咱不改革不行了。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晨义《三人演义》)(12)“我说田先生,今儿晚上,你一准到我家里吃饺子啊,我等着你,不见不散!”(孙犁《风云初记》)
例(11)中的“不劳不得”是指如果不劳动,就没有收获。例(12)的“不见不散”指“如果没有见到面,就不走开”。都是通过假设来做出推论。例(11)、(12)的“不劳不得”“不见不散”中的“不劳”“不见”都是主观上先提出假设,再根据假设做出“不得”“不散”的推断。
5.“很AB”型
形式上,“AB”本为连绵词。功能上,“不A不B”表示“很AB”。这是一种特殊的“不A不B”结构。A、B作为一个单纯词,本不能拆分,但由于个体主观化的作用,可以把“AB”拆开,放入“不A不B”这个构式,变成“不A不B”,使其程度义凸显出来,而“不”的否定义便消失了,“不A不B”的意义等于“很AB”。主观化是建立在主观性的基础之上的。主观性指“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从而在话语中留下自我的印记⑦”。由于这种“不A不B”的类型比较特殊,本文只找到“不尴不尬”这一个例子,例如:(13)那二三男女演员不尴不尬地开口了:“哎,你怎么动手打人呀?”(梁晓声《京华闻见录》)
综上所述,“不A不B”构式从形式与功能角度可以归纳为这五种类型,如下表所示。
四 结束语
本文根据吕叔湘先生对“不A不B”的定义,对“不A不B”进行了构式鉴定,得知构式是形式与功能的结合体。又从形式与功能的角度探讨了“不A不B”的类型,“不A不B”构式可以分成五类,分别是“既不A,也不B”型、“既不A,也不B,然而C”型、“A不A,B不B”型、“如果不A,就不B”型、“很AB”型。这五种类型所适用的语用环境也不相同。构式的形式与功能是一种规约匹配关系,两者相互影响,因此在不同的场合要选择符合情境的构式来表达会话含义。
注 释
①陆俭明.构式语法理论的价值与局限[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8(1)
②③Adele E.Goldberg.构式:论元结构的构式语法研究(吴海波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④Adele E. Goldberg.运作中的构式:语言概括的本质(吴海波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⑤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⑥严辰松.构式语法论要[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4)
⑦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4)
〔责任编辑:庞远燕、汪二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