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借移动学习,助力语文读写

2016-07-04吴雅蓉

新课程·中学 2016年3期
关键词:读写移动学习语文

吴雅蓉

摘 要:面对移动学习的兴起,平板电脑、智能手机在青少年中的普及运用,语文学习方式也悄然发生着变化。现主要探索移动学习的理论,结合实践,思考如何有效借助移动学习,助力语文读写教学。

关键词:移动学习;语文;读写;教学

移动学习技术日趋成熟和大众移动设备(如PDA、IPAD、便携式计算机、无线上网本和智能手机等)大量的使用,深刻地影响甚至改变着人类尤其是青少年的生活方式与学习习惯,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悄然而生,这就是移动学习。

移动学习是指依托目前比较成熟的移动网络,学生和教师通过使用移动设备来更为方便灵活地实现交互式教学的学习方式。它是使用移动终端,呈现微型学习内容,并利用片段化时间,随时随地进行的一种新型个性化学习方式,是室内课堂教学、室外实践学习的重要补充,为培养探究与创新人才提供一种可选的学习方式。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需要根据社会的发展不断更新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今天,面对移动学习的兴起,作为语文教师完全有责任借助移动学习,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养成多元化阅读习惯,提升读写能力。

一、理论依据

1.泛在学习理论

泛在学习是普适计算环境下未来的学习方式,是学习者可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使用手边可获得的科技设备来进行学习活动的3A学习模式。它是“以人为中心,以学习任务本身为焦点”的学习。它最明显的优势是学生根据各自的需要在多样的空间、以多样的方式进行学习。学习是一种自然或自发的行为,学习者可以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关注的将是学习任务和目标本身,并且学习过程是连续的、无缝的。学习者既是资源的使用者又是资源的建设者。

2.非线性学习理论

非线性学习具有学习内容的非系统性、学习时间的碎片性、拖拉式的知识传递、知识建构的主动性等特点。它能满足泛在学习的条件,体现学习的主动性,且学习环境空间灵活,让学习变得更加轻松、惬意。

3.非正式学习理论

非正式学习是指发生在学校教育或继续教育之外,学习者在生产、生活的自然状态下,通过非教学性质的社会交往来传递和渗透知识,由学习者自我发起、自我调控、自我负责的学习。它的组织形式多样,可以是個体领悟,双人协作,也可以是实践团体或网络团体。

二、实践探索

1.巧借手机客户端,开展“微读写”

央视网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谜语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等节目定制开发了形态丰富的双屏互动活动。电视观众可以通过“央视悦动”客户端、节目官网等新媒体平台,实时参与诸如“听写词语”“猜谜语”“看图猜成语”“我出你猜,成语接龙”等互动游戏,体验学习语言文化的乐趣。

这种带有娱乐性的、“人机交互”的非正式学习方式极大地提高了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参与感。网络虚拟世界的优势和资源被充分利用,学习氛围更加积极而充满张力。语言文字的“微读写”任务在这样的环境下显得轻松愉悦,对于目标的完成,学生也更加有控制权,学习动机更高,体验更为深刻,最终达到增加语言文字积累的教学目的。

2.挖掘移动资源,优化语文读写

例1.父亲节,教师指导学生采用“零存整取”的方法,将自己在微博、微信朋友圈里阅读到的一段段关于父爱的文字进行收藏、摘抄,或者尝试佳作片段的仿写。在进行《春》《济南的冬天》等写景单元阅读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在移动网络上先查找相关文章,并转发于微信或微博上,同学们利用课余碎片化的时间进行“主题阅读”,并写出自己的读后感,最后将相关主题习作呈现在微博或微信中,师生共同参与评价。

这一过程,学生需要利用身边的新技术与新设备,积极对自己的阅读过程进行计划、调整、选择,使阅读过程成为一个主动的、探究的过程,从被迫接受阅读转变为以发现为主的阅读体验。同时,学生既是阅读信息的接受者,也是贡献者、分享者或评价者,无形中建构起共同的学习环境,有利于阅读个性的养成。实现了“课内得法”,马上迁移运用于“课外阅读”的理想境地,更是实现了“课外阅读”往“课内前移”的理想状态,最大限度地优化了学生的读写。

例2.进行小说阅读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借助手机课外收听或收看相关音、视频文件,不仅参与了网络评论,还在课堂上开展“名著大家谈”交流活动。进行朗读教学时,教师向学生推荐微信公众号“蝴蝶为你朗读”,学生课后自行点击,欣赏著名朗诵艺术家的精彩朗诵。有兴趣的同学还录制了朗读音视频文件回传,对文学作品进行二次创作,师生纷纷“点赞”拉票。

与传统阅读不同的是,移动学习环境下图文并茂、音画交融、动静结合的信息呈现形式,能迅速地把学生带入其中,使阅读体验更及时、更生动、更完善,有效地激起了他们阅读和写作的欲望,加深了对经典的理解。同时,移动学习的交互性使学生读写成果的发布更加直接和容易,培养了交流沟通能力,满足了学生实现自我和张扬个性的愿望。不仅有利于他们掌握语文读写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有利于帮助他们形成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整合移动资源,提高“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所谓“非连续性文本”,是相对于以句子和段落组成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多以统计图表、图画等形式呈现。笔者在组织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时,利用微信平台整合各类移动资源,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融入学生的生活实际。

例如,开展“旅游资源调查”综合性学习活动,小组成员利用移动终端中的搜索工具,挖掘与课题相关的背景,根据自己的需要查找信息;采用拍摄照片、录制音视频的方式辅助传统的文字记录,利用移动终端中的技术软件,对资源进行技术加工,并利用微信平台分享学习成果、互相借鉴方法;最后对呈现方式各异的资源(文本、图形、图像、动画、音频、视频等)进行分析、对比与综合,形成有意义的结论。

活动过程中,团体交互性的参与方式以及非线性的学习资源,不仅需要学习者主动参与,也对学习者的阅读能力——尤其是“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科学有效地整合移动学习资源,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信息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

总之,移动学习作为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只要教师科学地引导学生合理使用,使移动学习过程不断优化,移动学习就将真正发挥它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的优势,助力中学语文读写教学,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郑世珏,刘三女牙.智能手机的微型移动学习创新设计[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2]陈瑜.微阅读,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爱与痛[J].文教资料,2013(21).

编辑 徐 婷

猜你喜欢

读写移动学习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