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研究与实践
2016-07-04李娇
李娇
【摘要】作为当前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以及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实施者,辅导员教师队伍建设问题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重视。本文以辅导员工作课程化为主要研究对象,对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建立科学的辅导员课程体系进行了系统的论述,旨在提升辅导员工作的水平与效率,为当前高校辅导员工作提供必要的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辅导员 工作课程化 课程体系
前言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力量,辅导员教师工作的内容 、性质和水平直接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等重要问题,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成败。由此可见,推进高校辅导员工作课程化建设,明确高校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的必要性以及工作课程化体系的建立,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的关键, 更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与不懈追求。近年来,高校频频探索以“课程化” 模式开展辅导员工作就是要更好地兼顾辅导员的教育与管理职责,使辅导员工作更加系统化,因此,建立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显得十分必要。
一、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的必要性
在大学期间,与学生接触最多的就是辅导员教师,从学生刚刚入校起,无论是生活方面还是学习方面,辅导员教师都是全程相伴的。当前,由于许多高校辅导员教师在学历上参差不齐,知识结构过于单一、专业水平不高等原因只能就事论事地进行相对简单的说教,这种说教往往流于形式,无法满足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工作的实际需要。为此,实施辅导员教师工作课程化,一方面,可以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加系统、更加全面,与学生的实际需要更加贴近,使得辅导员说教不再空洞,且更易于学生的接受和认可;另一方面,对辅导员教师队伍职业地位的提升以及整体素质的完善,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以及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都是非常有利的。另外,从现实情况看,当前辅导员教师队伍存在数量相对不足、结构过于混杂且人员的流动性较大等问题,这一问题严重影响了高校辅导员教师的队伍建设与健康发展。由此可见,只有辅导员教师队伍走上专业化的道路,才能有效解决这些。实施辅导员教师工作课程化, 可以使得辅导员教师从繁杂的、不相干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在授课的过程中获得较强的专业素质,并逐渐发展到专业自立;可以使得辅导员教师队伍在发展过程中,形成鲜明的专业标准,获得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可以使得辅导员教师拥有稳定的专业地位 这是安心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条件。
二、辅导员课程体系的建立
建立一套系统、完善的课程体系是高校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的核心。首先,应该突破“课程即学科”的传统课程观,按照新课程观理念——课程是知识,课程是经验,课程是活动——来构建辅导员教师工作课程体系,注重向学生传输知识,更注重通过该课程体系的实施使得学生感悟、体验并能掌握日常学习和生活的技能,课程内容应更加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其次,应该根据高校教学制度的相关要求来设计辅导员教师工作课程体系,包括课程名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方法、课程教材、课程时间和课程考核等,并将其纳入高校每学期的教学计划,促使该课程体系更加规范化。最后,还应该紧紧按照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来梳理和构建辅导员教师工作课程体系,立足高校实际和学生的需要,发挥优势资源,灵活设计教学内容、形式和方法。
(一)建立完善的辅导员课程化制度
制度是推进辅导员工作的重要保障,只有完善的教育教学制度才能够全面推进高校辅导员教师工作课程化的顺利实施。要有科学其系统地反映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教材,这是顺利开展辅导员教师工作课程化的基础环节。教材中不需要有過于精深的理论,但必须要与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高校实际情况以及辅导员教师的工作经历相符合,要注意通俗易懂,注重实用性,以便学生喜欢阅读而且可以经常性地阅读;要有较为完整的教学计划,这也是实施辅导员教师工作课程化的关键环节。高校教学管理部门要与专业课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相一致为辅导员教师的日常工作进行排课,辅导员教师要严格按照课时的安排和课表进度进行授课,还应进行期末考试或者考查。除此之外,还要健全例如教师教学的观摩制度、听课制度、集体备课制度等其他相关的教学制度。
(二)实施灵活的辅导员课程化方式
首先,辅导员教师工作课程化并不意味着辅导员教师就一定要在课堂上通过上课的方式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日常内容和丰富多样的形式决定了辅导员教师工作课程化不比一定要在课堂上进行,它也可以在校园中或者校外的任何一个角落进行,既可以在操场上,又可以在宿舍中,既可以通过校园活动或者社会实践的方式,又可以通过班会或者团课的形式,只要是能够对学生进行教育即可,总之,不需要对课堂形式固定化。其次,在实施过程中,也不一定总是辅导员教师在授课。实践证明,总是辅导员教师授课,学生也会“审美疲劳”。辅导员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利用自身各种社会资源,邀请专家学者、社会人士、职场达人、往届校友等来为学生做各种主题报告、座谈会、体验训练等,只要能满足学生的需要、辅导员教师的要求,符合高校德育工作和教学工作的安排即可。
(三)完善辅导员课程化内容
在课程化中,辅导员教师要立足本校实际,教学内容也符合校情;要充分把握本校学生的总体特点,教学方式要符合学生的现实需要,教学形式必须灵活多样,不可固定化或僵化,切不可把该课程体系变成另外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另外,课程应主要在新生年级开展,其目的是为了引导新生快速转换角色,适应从中学到大学在学习、生活上的一系列变化,同时,向学生介绍在入学后、大学期间和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碰到的心理问题及调节方法。在学时安排上,第一学期可多一些,第二学期可少一些。鉴于大四学生的主要精力都在求职就业上,因而引导类课程安排应该在大一至大三3年间实施完成,该课程主要是向学生进行“三观”的教育、形势与政策教育以及党团基本知识教育,继而引导学生提高政治素养,有效辨别各种社会思潮,同时辅助党团组织吸收先进分子等。
高校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是一项极为复杂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以多门学科为基础,并经过反复的认识、 多次实践,合力推进,要做到科学、规范,必须领悟其深刻内涵,分析其主要特征,把握其基本原则,论述其得以实施的现实条件,构建切实可行的机制与体系。
【参考文献】
[1]肖文学,叶玉清. 高校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的实现途经[J].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3:334-336.
[2]王禹,肖文学. 高校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的现实条件及原则[J].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S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