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校文化素质类课程教学改革刍议
2016-07-04郑恺严立松
郑恺 严立松
【摘要】军校文化素质类课程旨在塑造军校学生高尚的军人气质与人生境界,铸牢其军人的使命意识与责任感,在部队战斗力形成方面越来越显示出不容忽视的关键作用。文化素质类课程的内容决定了该类课程在授课时,不能采取填鸭式的教育方式,而应在激活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以互动、讨论为主的方式进行知识的传授与感悟。本文,笔者结合自己在《大学美育》课程中对教学方法的调整,谈一谈自己对军校文化素质类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感受。
【关键词】教学方法 大学美育
《大学美育》是笔者所在学校的一门必修课,共计20学时。该课程的教育目的主要是通过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认识力、远见力、判断力和洞察力。为提升学生审美能力,促进其任职后的文化工作能力提供助力。为提高授课效果,针对我校具体学情,笔者在本学期对教学方法进行了一些调整与改变。
一、教学方法
再授课过程中,笔者努力打破传统单一的讲授式教学发,采取互动式、启发式、研讨式教学法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成绩构成
成绩构成一般包括平时成绩和课程考核两个部分。改革后《大学美育》课的平时成绩主要包括课堂参与度,个人讲述,以及课下作业三部分。
由于上课的学生人数较多,不能确保每一个学生在课程中都有发言或展示的机会,因此,在开课前,先由课代表把学生分为六个小组。各小组成员从第一节课开始就固定坐在一起,除本组内部成员外,直至本门课程全部结束,所有人不得随意更换位置。平时成绩中的课堂参与度与个人讲述都将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分。
课堂参与度主要体现在各小组对老师课上提出问题的回答情况,课前老师先在黑板上写下一到六组的序号,学生回答完问题之后报一下自己的组别,并记录在黑板上。这样每堂课,每组的参与情况在下课时便一目了然。个人讲述主要是针对课程最后一个专题“军人美育”而设计,笔者在第一堂课,会告知所有学生最后一个课程专题将由他们自己讲述,以小组为单位,主题是“军人美育”,形式不限,每个小组派一位同学作为代表上台讲述对“军人美育”的认识与体会。六组讲述完毕后进行投票,选出表现最佳的学生与组别。
课下作业主要包括每堂课课后老师布置的作业以及课程内容进行到中段时根据老师给出的材料所撰写的一篇小文章。老师根据提交作业的准确性、数量与质量给出成绩。
(二)教学过程
《大学美育》共计20个课时,包含九个专题和一次课终考核,笔者在每一个专题的设计上都尽量以问题为牵引,例如:在绪论部分谈到美的特点时,先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总结美的特点,并把它们记录在黑板上,随后由全体同学共同讨论黑板上的这些特点,是不是美所具有的本质特点,并加以筛选和删除。讨论完毕之后,给出目前理论界较为公认的对于美的特点的认知,看看与学生的总结有何差别,在大家达成较为一致的共识之后,请學生依旧以小组为单位举出具体的实例,来验证刚才所提到的美的特点。在每一个专题都设置两到三个这样的问题来进行研讨。每堂课结束之前,老师大致介绍下节课的讲课重点,让学生提前自己寻找并阅读相关材料,以备课堂讨论之用,提示他们以小组为单位,每人负责寻找一个方面的素材,然后进行小组汇总。
除了以问题为牵引,在课件的制作上,笔者采取让学生和老师一同完善的方式来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在前期教学课件制作时,采取以文字叙述和纯音乐元素为主的方式,尽量避免出现图片和影像,当每一个理论或问题讲述完毕之后,其所需的图片和影音的例证交给学生来完成。要求学生在下次上课的前一天,向老师提交本次课所讲述问题的代表性图片或影音。老师从学生提交的材料中选择优秀的素材,直接补充进课件之中,并在下节课上课时让学生讲述选择这一素材的理由。这项任务也是学生平时成绩的组成部分。
课程最后一个专题“军人美育”,采取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讲述并评选的方式进行。老师在该专题授课前,先选择一个内容,向学生演示如何通过讲述来进行“军人美育”的过程。随后让各小组上报讲述代表与选题。专题进行时,通过抽签的方式决定上场顺序,随后开始讲述,每一组讲述完毕后,由其它组的学生对其刚才讲述的内容进行讨论。待所有六组全部讲完之后进行投票,选出大家认为最好的组别。最后由老师针对以上六组的讲述进行总结。
二、授课体会
通过调整教学方法,本学期的《大学美育》用学生自己的话说就是“不想睡了”。还有同学私下交流时说他们对一些原本没有兴趣的艺术形式产生了兴趣,或是对原本有一定了解的艺术作品有了更深、更新的体会。这些都使笔者感到欣慰,总结起来,本学期教学方法的改革让笔者感受深刻的有以下几点。
(一)想要“不想睡”,先要“不能睡”
作为课堂第一责任人,要做到使学生“不能睡”,对老师来讲其实并不难,常规的套路,我们可以通过让瞌睡的同学回答问题来实现。但这种方式往往会给学生带来更为严重的逆反心理,也会不同程度的影响老师的授课心情。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发挥文化类课程的优势,根据学生的听课状态,适时调整授课内容,最简单的,通过播放一些音视频的方式,来缓解学生的听课疲劳感,从而提升他们下一个阶段的学习注意了。除此之外还可以多通过以小组问题研讨的方式进行教学,并把研讨的过程与参与度计入考试成绩之中,这样可以化整为零,老师不用把注意力放到全部同学,而是关注每一个小组,通过小组讨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来增加课堂的活跃度。这样,即便是最爱睡觉的同学,也不好意思把自己排斥在小集体之外。
小组讨论可以说是“不能睡”的一个有效手段,通过“不能睡”到“不想睡”还需要老师在课堂教学内容和手段上多下些功夫,同时,老师的个人魅力在其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老师要注意自身综合素养的提升与完善。对于文化类课程的教学,要多让学生讲,老师作引导。讲的类型可以是有主题的演讲,也可以是针对具体问题的阐述。重点在于增加学生课堂的主角意识,当学生越来越感到课堂是展示自己的舞台时,睡觉的情况自然会随之减少甚至消失。
(二)讲授式教学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一直是课堂教学的一种主要手段,虽然现在各种教学方法的改革基本都是向讲授式教学宣战,但笔者认为,讲授式教学依然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教学手段,不能因为提倡教学方法的改革就大有把它赶尽杀绝的意思,只是面对当下学生不同的接受心理与生长环境,讲什么?怎么讲?是其中的关键。
讲什么?笔者认为,要讲大部分学生通过阅读无法获得,或是阅读中容易出现障碍的信息和知识点。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越来越多,也越来越便捷。老师如果讲的全是大纲要求的知识点,不注意追寻知识发展的前沿,很容易让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显得落后和肤浅。因此,课堂讲授应该把力气放在对学科知识前沿的引导,以及学科重点难点问题的讨论方面,这样课堂教学才更有意义,当学生从老师那里获得的知识70%以上都是新鲜的,或是比他们的了解更为深入的时候,学习兴趣自然会变得浓。
(三)双向准备势在必行
本文说讲的双向准备,指的是老师对课堂教学的准备,以及学生对课程学习内容的准备。老师对课堂教学的准备包括对学生学情的了解,本门课程目前的发展现状以及课堂教学如何设计这三个方面。其中如何设计课堂教学是重点。文化类课程的课堂教学,想要达到好的授课效果,就必须把学生当作课堂的主角,从身份定位方面,不能把自己设定为一个权威的知识传授者,而应该是信息、知识的传递者和讨论者。丰厚的知识储备是自信站在讲台的基础,平等的心态则是能和学生亲近,促进课堂气氛与教学效果的关键。
作为学生而言,想要使课堂成为展示自己舞台的前提,要在课下做好充分的准备,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除了对资料的掌握和梳理之外,还需要有良好的表达能力为支撑。如果学生在课下可以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准备,甚至可以做到举一反三,发散思维的话,课堂教学时就可以省去很多对普适性信息的介绍,使教学可以直奔重点。大家集中精力针对学科重点、难点以及学生发现的困惑或兴趣之处展开研讨,这样的课堂必将是一个充满生气与活力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