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上好一堂公开课
2016-07-04杨万兵
杨万兵
上课对于教师来说是基本功,但想要上好一堂课却不那么容易。要把众多领导、教师在场的公开课上得出彩就更难了。那么,怎样才能上好一堂公开课呢?笔者通过多年观察和实践,认为可以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层面对一堂课进行把握。
第一部分 课前
一、精妙的教学设计
课前的教学设计对一堂公开课来说是成功与否的关键,上课只能算是面子工程,备课才是根基工程。课前备好一堂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研读课标,确定学习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有些教学参考书上的学习目标已经过时,也不具有说服力,一定不能照搬。
2.导课要精心设计,时间不能过长,一般以不超过2分钟为宜。公开课的导课要新颖,要能够抓住学生的心。
3.设计好各教学环节之间的过渡。各环节的教学力求连贯,这样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系统。
4.对教学时间的把握。公开课的教学,要对每个教学环节所用的时间都要进行细化分解,并进行动态的管理,教学时间的把握要做到精准,这是极其重要的。
5.对板书设计的把握。板书力求伴随着教学进度而逐步呈现出来,这样既能使知识结构清晰合理,又有利于学生归纳总结知识。
6.注意对新旧知识间衔接(纵向联系)的把握。
7.处理好“教”和“学”的关系。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要理清:哪些知识要学生去主动学,哪些知识需要教师点拨。教师在课堂上应该起到引导作用。
二、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课件可以辅助教学,对学生掌握知识而言,也能起到较好的作用。所以,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不要临时从网上下载一份,因为从网上下载的课件与你的教学设计不一定配套。另外,别人做的课件该如何表达呢?课件设计者是怎么想的?要达到什么目的?这堂课该怎么讲呢?所以要上好一堂公开课,课前自己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第二部分 课中
一、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意识,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以学生为本,热爱每个学生。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爱自己的孩子容易,爱别人的孩子难;爱优秀生容易,爱后进生难。爱每一个学生,是一种优秀的品德,我也是通过多年教学才明白。我教过许多优秀学生、后进生,然而等他们毕业后,后进生对教师更加亲近。我们总喜欢说某某优秀学生是我教出来的,但是谁敢拍着胸膛说,最优秀的那个学生是我们教出来的呢?其实,后进生的每一次进步才更离不开老师的教诲。因此,在教学中要树立以学生为本,全心全意为每一个学生服务的意识,这样学生才会取得进步。学生对关爱最能体会得到,教师的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能让学生察觉到情感冷暖。
二、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情感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
激发学生的情感,有时也需要急中生智。2014年5月,我参加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历史现场课大赛,内容是《经济大危机》。刚开始学生比较沉闷,后来我突发奇想,用英语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为教材上有The only thing we have to fear is fear itself .(来自罗斯福的演说“令人恐惧的只是恐惧本身”)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因为他们没有想到历史老师也会说英语。
三、引导课堂生成问题、处理课堂生成问题
公开课的出彩往往在于能够引导课堂生成问题、处理课堂生成问题。一堂真实的公开课要想出彩,往往是能在教学过程中及时纠偏、纠错。如果学生整齐划一地对问题进行回答,这就有了“上假课”的嫌疑了。纠错内容包括对教师自己的纠错和对学生的纠错,当然这种纠错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但往往这就是课堂的亮点。
四、让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放手让学生去学,但有许多教师做不到放手,好像自己不教,学生就一定不会。其实课堂教学改革,不妨从减少教师的话语量开始。因为学生能不能成才,不是教师教出来的。教师走进课堂的任务不是去讲,而是组织学生去学。只有学生学会了,才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不夠出类拔萃,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学生缺乏创新意识,不能主动学习。所以,我们应当认真思考:教育的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其实今天的许多知识和能力都是靠自己钻研、悟出来的。当初学校的课堂所学只能起“穿针引线”“抛砖引玉”的作用,所以我们现在的教学应该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去钻研,因为学会一种方法比掌握知识更为重要。
第三部分 课后
教学反思是教师不断更新教育教学方法,掌握新的教育技术,提高教学水平,促进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一名现代教师适应新课程改革所应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
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因此,作为一名教师要经常反思自己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反思自己的学生观、教学观以及教学行为与学校教育目标的关系、教学结果及其有关原因。反思对教学目标的理解,反思对教材与教法的把握,这些对于上好一堂公开课都很重要。
参考文献:
张弘.新课改背景下如何上好公开课[J].学园,2015(7).
编辑 赵海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