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楼梦》中钱和银使用情况探究

2016-07-04郭志伦

新经济 2016年7期
关键词:红楼梦

郭志伦

摘 要:《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集史学家之记录、哲学家之思考与文学家之描绘于一身,广阔而细腻地展现了明清时期的贵族生活,本文将以《红楼》中的经济活动为切入点,探究文本中钱和银的流通、使用情况,并尝试分析其原因。

关键词:制钱 白银流通

这里所说的“钱”是制钱,即俗语所云的“孔方兄”。这种制钱从秦“半两”开始至清“宣统元宝”终结,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一直作为法定货币流通。但通观《红楼》又会发现,书中人物所花销的多半不是制钱而是白银。例如第七十二回,夏太监打发一个小太监来荣府:“夏爷爷因今儿偶见一所房子,如今竟短了二百两,打发我来问舅奶奶家里,有现成的银子暂借一二百,过一两日就送来。”再如第七十四回尤二姐吞金自逝,贾琏为其治丧,无奈囊中羞涩,向凤姐借钱而不得,“平儿又是伤心又是好笑,忙将二百两一包银子偷出来,到厢房后拉住贾琏”像这种在《红楼》中出现银子的地方俯仰皆是,而出现制钱的地方则相对较少。如第十八回元妃省亲前夕,宝玉大观园试诗才,博得了宾客们的一片赞赏,刚一回来,立刻被一群小厮围住索要赏钱。宝玉笑道:“每人一吊钱!”。夏太监买房和贾琏治丧的开销都是二百两,不可能是小数目,大概可见当时银价较贵,具有比较强的购买力,办正事多半要用银子。而宝玉打赏小厮的一吊钱又是多少?

“以吊论钱”在清朝很普遍,但有变化,于外省讲,一吊钱就是一千枚铜钱,在北京却不一样。康熙时施闰章《蠖斋诗话》记云:“合京师宴集,席赏率三十文当一百,亦古遗俗也。”同时人高士奇《天禄识余》记云:“今京师以三十三文为一百,近更减至三十文为一百。”若以三十文为一百,则三百文为一千。曹雪芹祖家是旗人的包衣,他十三四岁便来北京,这里所说的一吊钱应是北京的三百文。打赏小厮类似今日之小费,不是大花销,可见当时制钱很不值钱,只能办些买盐打醋的小事,相当于零花钱。贾府声势煊赫财大气粗,像制钱这种小钱那里入得了眼?

再者,明清实行钱银并举的货币制度,钱法松散“钱法朝议夕更,迄无成说”。铜钱的铸造无一定之规,逢改元即各自铸造并通用。原本混乱的局面加之政府控制不力,导致私铸泛滥,地方尤为严重“闽广绝不用钱,而用银抵假”。而私铸铜钱往往质量较差,大量品质低劣的私铸铜钱涌入市场后强力驱逐良币,官铸铜钱纷纷退出,这便更降低了铜钱的价值和信用,各种商业活动都不愿意使用铜钱而青睐于真金白银。这就能解释为何《红楼梦》中写银子多而写铜钱少的了。

《红楼》中所花用的银子,有整个的银锭,有银锭剪开的银块,也有碎银子。实际上,清代流通中的白银名称和种类繁多,大体可分为四种,第一种是元宝形状的,似马蹄也似长槽,叫作蹄银;第二种是中锭,多为锤形,也有作马蹄形的,俗称小元宝;第三种是小锞或锞子,也叫小锤,像个小锤;第四种就是散碎的银子,有滴珠、福珠等名称。整锭的银子在流通的过程中被剪得零零碎碎,再被大小钱铺收回,送到炉房或银楼回炉烧铸成银锭。这是一个复杂的循环,譬如拿一块十两的锭子去买一个七两五钱的东西,若是卖家信任你,便直接把锭子收下,再称给你二两五钱的碎银子。若是不信任你,怕你拿的是灌了铅的“铅银”,那他就要把这锭子剪开,当然不能正好剪出一个七两五钱和一个二两五钱,剪多剪少,余下尾数,按当天白银和制钱的兑换比率折钱找给你,这当然非常麻烦。但麻烦之处并非仅仅如此,还有一个重要问题便是白银的成色即含银量。按含银量高低排列为纯银(100%)、足银(>=99%)、纹银(>=93%)和标准银(>=90%)。但具体使用的情况就更复杂了,清代全国质量不同的白银共104种,“若细别之,无虑数百种,盖因地而生,随俗而变,尤难得有详确之标准也。”既然使用银块如此不便,为何不把银块铸成银元标上重量或直接发行纸币?

明中叶以后,随着地理大发现,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加强,外国银元开始流入中国。嘉庆以后,对外贸易的扩大和中国长期占据的入超地位更促进了外国银元的涌入。到光绪年间,外国银元深入内地与银块并行成为主流货币,其中有西班牙银元,俗称“本洋”;墨西哥银元,俗称“鹰洋”;还有荷兰的“马剑”;葡萄牙的“十字钱”;日本的“龙洋”等等。清政府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才开始在西藏自行铸造发行银元“乾隆宝藏”。而在曹雪芹生活的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到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外国银元未大量涌入而中国也尚未自行铸造。

满人对纸币的发行极为谨慎,因为他们曾因发行纸币而造成过严重的通货膨胀,故不到万不得已不会越雷池一步。在清政府统治中国的二百多年间,仅仅间断性地发行过三次,最终都因政治腐败和通货膨胀而告失败。由于纸币发行的数量较小,时间又较短,未能产生重大影响,故而红楼梦人物没有使用银元和纸币也就十分合理了。

《红楼梦》自乾隆十九年(1755年)问世以来,便以其高绝的艺术手法、深刻的哲学思考和强烈的人文关怀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读者,胡适、俞平伯、鲁迅、周汝昌等学者都对它有过深入的研究和精辟的论断,笔者不敢比肩先贤,以此小文,管窥《红楼》,向先贤敬礼!

参考文献

[1]邓云乡.红楼识小录[M]. 2004-01.

[2]钱薇.《红楼梦》人物中的高利贷活动[J].上海金融.1991-10-28.

[3]李育安.清代的幣制和纸币流通[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12-20.

[4]谢杭生.鸦片战争前银钱比价的波动及其原因[J].中国经济史研究.1993-07-02.

[5]吕臻.清代银钱比价的历史演变[N].中共中央党校.2008-05-15.

[6]胡岳峰.“银钱平行”与“银铜并行”清前期货币制度的理念与实践(1644-1795)[N].华东师范大学.2015-05-01.

[7]郭彦玲.论晚清货币制度的变迁[N]. 郑州大学.2004-05-01.

[8]马良.明清时期白银货币泛化研究(16-19世纪中叶)[N]. 辽宁大学.2013-05-01.

猜你喜欢

红楼梦
《红楼梦》处处都是慈悲
论《红楼梦》中的赌博之风
从《红楼梦》看养生
话中话:《红楼梦》直接引语中的元话语分析
《〈红楼梦〉写作之美》序
《红楼梦》(四大名著大字本)
论改琦《红楼梦图咏》的观看之道
茹志鹃与《红楼梦》
《红楼梦》中侠义抒写述论
《红楼梦》(纪念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