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新中国三次人口政策改革的经济学意义分析

2016-07-04刘娜

新经济 2016年7期

刘娜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循序渐进和人口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我国从最初的鼓励生育政策到全面独生子女政策,从独生子女政策到近期的以“双独”和“单独”两孩政策为主要内容的我国新人口政策,它们逐步得到认可和实践,并对社会和家庭产生重要影响。本文系统的研究我国新兴的人口政策,通过不同时期的不同社会和经济背景来对我国人口政策进行经济学分析。

关键词:人口政策 经济学意义 人口经济学

引言:

新中国建立之后,由于战争使人口数量急剧减少,鼓励生育是重要任务。在西北部地区,未婚生育也被列入允许和鼓励范畴,一户人家有五六个孩子是正常,有的大户人家子女多达13个;70年代末,人口繁衍速度过快成为政策议题。决策者认为家庭人口多使得生活水平低下,社会资源、环境关系也变得紧张。于是,1982年,计划生育被定为基本国策;实施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在2011年前后开始引发争议,人口比例失衡、人口数量下降而导致未来青黄不接的议论开始增多。2013年,独生子女政策又被改为单独二孩,即生育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可以生第二个孩子,到2016年,二孩政策在中国已经全面放开。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三次人口政策改革并非只是出于其社会人口效益,其经济学意义也毋庸置疑。因此,进一步研究人口政策的社会效益,其对人口政策的经济意义有着毋庸置疑的作用。

1、我国人口政策及其发展过程

1.1 我国人口政策的发展演变历程

1.1.1 鼓励生育政策阶段:1949-1953,鼓励生育政策

在这一阶段,政府部门对国民生育采取了听之任之的态度,并在这个时候出台了限制避孕的政策——禁止进口避孕套和避孕药品,积极鼓励人们多生,但却未曾鼓励优生。

“为保障母体安全和下一代生命,禁止非法打胎”是19世纪40年代最为流行的口号,19世纪50年代初,国家卫生部颁发了《机关部队妇女干部打胎限制的办法》。两年以后,在此前的基础上,国家卫生部再次制定了《限制节育及人工流产暂行办法》,将适用人群的新规定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不到1年,卫生部以“与国家政策不符”为理由,禁止商家进口避孕产品,海关不得不按照执行。这些政策从各方面都强化了人们多生多育的观念,也限制了他们少生的权利。

1.1.2 政策转变酝酿阶段:1954~1959年:政策转变酝酿,上层思想反复。

1953年,政府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第一次全国范围的人口普查,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人口已经从4万万上升到了6万万,平均每年中国人口增加1000万,10年增加了1亿多,已经遠远超出了决策者最初预计的增长速度。而从当时中国的有限资源和经济实力来说,整个国家无论如何都无法承受如此沉重的人口增长压力。

于是,从领导层到学术界,纷纷要求控制人口增长速度,提出在全国部分范围内鼓励节育, 1955年—1956年,卫生部指出:节制生育是关系广大人民生活水平的一项重大政策性改革。同时在1956年颁发的《十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除少数民族地区以外,在所有人口密集的地方,普及和推行节制生育,提倡有计划的生儿育女。

1.1.3 实施限制生育政策阶段:1960~2011年:实施限制生育政策。

大跃进运动失败和三年困难时期结束以后,全国人口激增,节制生育已经迫在眉睫,自然也成功的引起了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所以,1962年12月,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认真提倡计划生育的指示》,要求各级政府和党委把这一工作稳定的展开下去。1971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晚、稀、少”政策。1980年,生育政策继续加快紧缩的脚步,开始全面推行“一胎化”政策。1984年,在农村实行“一孩半”政策(夫妻双方或一方是农村居民,其夫妻仅生育过一个女孩,可以生二胎,如果生育过男孩,则不可以生二胎),但在城市继续实行“一胎化”政策。随后人口政策便演变成人尽皆知的独生子女政策。

1.1.4 现行的二孩政策:2011年~

基于中国的环境承载力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社会目标,2011年11月,中国各地全面实施双独二孩政策;2013年12月,中国实施单独二孩政策;2015年10月,实施全面二孩政策。

1.2 我国人口政策形成和演变的历史及经济背景

1.2.1 新中国成立初期鼓励生育的历史和经济背景

受战乱影响,旧日中国始终未能进行全面的人口普查,中国人口也一直未得到比较准确的统计。1912年到第一次人口普查期间,关于中国人口数量的估计值多达几十个,范围从4亿到4.8亿参差不齐,所以便取了中间值4.5亿,成为流传最广、接受程度最高的人口估计值。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国民正确生育意识薄弱时期,大家普遍认为只要有了人,再大的困难都不是困难,任何能想到的也可以造出来,这一思想成为该时期有关人口的主流思想;同时,在那时特殊的经济背景下,苏联鼓励人们积极生育、奖励多子女父母的政策,也得到中国政府和舆论的撑持并广为社会各阶层所传播。

在上述特定的经济和历史背景下,当局乃至人民自然不会产生控制人口数量和控制生养的意识;相关部门甚至从维护女性权益和健康的角度出发,颁布了限制人工流产等相关限制节制生育的规定,在意识和实践上鼓励着一条不成文但看起来相对正常的鼓励人口增长的政策。

从上图也可以看出,在1950年到1970年的年增长率一直居高不下,与实施这一政策之前相比速度增长速度成倍放大。

在这段时期里,由于劳动力是经济发展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所以在经济发展初期鼓励生育也确有其好处。

1.2.2 人口政策调整时期的历史和经济背景

从1966年开始,中国全面启动“文化大革命”运动,这一运动对人口政策及人口增长的影响是异常显著的。于是,我国人口政策又在动乱的年代里盲目发展。据相关数据统计,1966—1970年期间,我国每年有2500万到2700万的出生人口,人口出生率保持在33‰这样的高速增长状态以上,自然增长率维持在2‰左右,每年的净增人口将近1亿。到1969年,我国人口总量从4.5亿这个估计值直线上升直至突破8亿。人口毫无节制的增长使当时已经困难重重的国民经济再次遭到重创,全国大部分人口生活在绝对的贫困线之下。

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1970年2月,周恩来在全国计划工作会议上反复强调:如今要在全国范围内控制人口的数量。此后,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实行“二胎化”。

经济上来说,由于大跃进运动、文化大革命对社会经济的冲击,中国的社会经济已经接近于全面崩盘。前期遗留下来的人口只有很少一部分能够吃饱饭,显而易见,当时的社会经济已经无法支撑全国众多人口的生计。

1.2.3 现阶段二孩政策下的历史和经济背景

单独二孩政策在实践初期并不理想,生育率低到危险,大部人民已经习惯此前的独生子女所带来的好处,并不想再多生孩子来降低自己的生活水平。据统计,截至2014年12月,从二孩政策开始施行以来,全国仅有不足100万对夫妇提出再生育的申请。有一些专家表示中国已经进入“低生育率陷阱”,毋庸置疑的是:人口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基本要素。没了人口红利,在竞争力上就少了核心竞争力。当前,中国已成为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关于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也日渐凸显。

在经济方面,“刘易斯拐点”理论在中国体现得越来越明显,中国在工业化进程中,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第二和第三产业的慢慢转移,农村劳动力逐渐减少,农村发展又遭遇劳动力发展不足这一瓶颈,而且人口红利逐渐消失,最终很有可能会走向枯竭。从目前的状况来看,低生育率和人口老龄化是中国经济提前出现刘易斯拐点的关键原因。由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著高速增长的状态,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一线和二线甚至三线城市,在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直接导致了当前农村发展问题频频出现。

1、我国人口政策的经济学意义分析

2.1 新中国初期鼓励生育人口政策的经济学意义

鼓励生育是我国发展新的增长点,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战争的摧残,劳动力已经严重不足,鼓励生育自然也就有非凡的意义。首先,鼓励生育有利于增加社会劳动力,劳动力作为经济经济增长的要素之一,在中国初期的经济发展中起到了显著的支撑作用。所以拥有充足的劳动力是必要的,特别是廉价的劳动力。其次,鼓励生育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消费,减少居民的储蓄,在鼓励生育的同时,人口必然增加,人口增加也就从另外一个方面刺激了消费。最后,为中国的长远发展储备了大量优秀的人才,为后来的经济建设和改革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2.2 80年代独生子女政策的经济学意义

我国廉价劳动力本身就多,但是我国生产发展相对落后,又无法从根本上消化这些劳动力。计划生育政策有效地解决了劳动力剩余、物质消耗过多的问题。使得我国经济在近40年里迅速发展。其有利影响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

(1)实行计划生育,使国家用于新增人口的消费大量减少,从而有利于国家加速资本积累,将更多的税收和国家原始资本运用到社会公共事业和经济发展中去,有效地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

(2)实行计划生育,可以缓解人地矛盾,提高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人均占有粮食的水平,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人均资源水平。同时,通过这一政策也缓解了资源环境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压力,为国家全面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3)实行计划生育使每个家庭的人口减少,特别是广大农村家庭,对农民来说,少生优生有效地缓解了经济方面的压力,从而可以刺激他们将生育的资金运用到其他方面,刺激第三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又可反利于经济发展,依次循环推进,不断创收。

2.3、近年来“双独”和“单独”两孩政策的经济学研究

从长远来看,实施单独二胎政策能够增加未来劳动力人口,提高经济潜在增长率。近年来,中国一直保持低生育水平,甚至目前已接近超低生育水平。过低的生育水平不仅会导致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的短缺,更会降低经济潜在增长率。有专家预测,随着以劳动年龄人口减少为表征的人口红利消失,中国GDP潜在增长率预计将从1995年至2010年平均10.3%的水平,下降到“十二五”时期的7.6%。如果中国调整人口生育政策,短期内不会对GDP产生潜在增长率的正面影响,同时负面影响程度也非常微弱。但是可以想象的是,放开生育政策以后,出生的这一代人进入劳动力市场以后,政策调整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将会比较明显。

同时,单独二胎政策将有效促社会调整进中国人口结构,更有利于老龄化问题的解决。预计到2050年左右,老年人口达到4.4亿左右的峰值,约占总人口的1/3。“养老”已成为政府和社会越来越重要的压力。“单独放开二胎”将使得年轻劳动力得以迅速增加,促使人口老龄化状况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有利于缓解社会的养老压力。劳动人口增多和科技进步同时发生在中国,可以有效地提高生产效率,促使养老机制不至于产生坏账,不会发生社保空账甚至崩盘危机。

从近期而言,单独二胎政策将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就业机会。该政策的实施,最为受益的当属与母婴有关的消费产业,而这涉及医疗检测设备、免疫疫苗、婴儿配方奶粉、奶瓶、婴儿纸尿裤、婴儿护理产品、妇婴服饰、早教幼教、玩具、游戏、动漫、教具教材、游乐场等一系列围绕母婴消费的产业链。这些行业反过来会需求大量的人才,对改善我国现阶段的就业压力大的问题有巨大的作用。

2、结语

过去,我国是用独生子女政策对人口增长加以控制。新中国成立以来很长一段时间,由于生产力相对低下,人多资源少等问题,导致几十年内,我们只把人口问题狭隘地理解成人数问题、除法效应,认为人多了就会摊薄社会资源,消耗社会财富,缺乏对经济社会的统筹考量。

一个国家能否持续健康发展,相当一部分取决于这个国家是否达到一定的人口适度增长率。“适度人口”理论的创始人、英国经济学家坎南认为,一个国家或区域在任何时期都存在一个经济上的最大收益点,当劳动力超过或少于这个量时,都会引起收益减少。调整生育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研究和寻找我国现阶段的“适度人口”,通过政策引导达到最大收益。

参考文献:

[1]朱薇《全面开放二孩政策的原因解读》

[2]应琛《全面二孩来了中国人口政策变迁的背后》

[3]汤兆云《从节制生育到计划生育——新中国人口政策的演变》

[4]马晓红、孙超《中国人口生育政策60年》

[5]2015年21期《媒体热点》

作者简介:

刘 娜 (1994.2.11-),女,汉族,重庆铜梁人,长江师范学院财经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