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文初教授的为人与治学

2016-07-04陈海烈

岭南文史 2016年1期
关键词:山水诗陶渊明李老师

陈海烈



李文初教授的为人与治学

陈海烈

我是1985年认识暨南大学李文初教授的。当时我任广东人民出版社古籍编辑室副主任,常到暨大组稿,多次向他约稿。在约稿和处理书稿的过程中,我得到他的热情帮助和指教,还在他的指导下,一起选注出版了《历代理诗精华》一书,使我受益匪浅。我崇敬他的为人,钦佩他的学问,一直称他为“李老师”,经常与他保持联系。2014年2月,我受聘为省文史馆馆员,我们就在省文史馆一起共事了。

我与李文初老师交往近三十年,他的为人和治学,在我的记忆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他仙逝一周年纪念日即将来临之际,我谨以拙文,表达对李老师的深切怀念。

据暨大有关资料和李老师家人的介绍,李老师系湖南宁远人,1936年9月出生。暨大文学院中文系教授、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著名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在社会学术团体中,曾任中国山水旅游文学学会常务理事、广东文学学会理事、广东文化学会理事、《学术研究》杂志编委、《岭南丛书》编委等职。

他少年聪敏,学习勤奋,成绩优秀。1956年以优异成绩考入我国最高学府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大学期间,德才兼备,学业突出,深受领导和老师的看重。1961年本科毕业后,免试留校就读研究生,师从北京大学一级教授游国恩先生,攻读先秦两汉文学。1965年研究生毕业后,被分派到暨大中文系任教。1970-1978年暨大被迫解散期间,任教于广东师范学院(今华南师大)中文系。1978年7月暨大复办后,回到暨大任教,先后任中文系讲师、副教授、教授。其间于1988年4月至1990年3月,受聘担任日本九州大学文学部客座教授,为该校中国文学专业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讲授中国古典文学相关课程,还应邀到日本岛根大学讲学。此外,曾应邀到我国台湾地区的中山大学、辅仁大学、东吴大学等高等学校讲学。2001 年4月1日在暨大退休。

李老师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夫人吴美兰老师是暨大图书馆副研究馆员,大女儿李泠和小女儿李峥大学毕业后,早已参加工作并建立了家庭,李泠的男孩已上中学,李峥的女孩在读小学。李老师齐家有方,妻贤女孝,孙辈聪颖,衣食无忧,乐享天伦。在家中,李老师备课著述,吴老师查找资料,打理家务,他们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敬互爱,家庭温馨。对孩子的教育,李老师从不以家长之尊,训斥打骂孩子,而是以鼓励为主,言传身教,因势利导,根据孩子的兴趣教育培养。李泠回忆说,在父亲的教育影响下,我喜欢看书,以书为伴,把书当友,读而不厌,在小学期间就饱览了不少古今中外的名著,为我读大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父亲不但要求我多读书,读好书,还要我参加实践。十五岁时,父亲应邀到日本讲学,就把家务交给我打理,我的生活自理能力得到很大的锻炼。在大学期间,我的学习成绩比较好,在工作中比较顺利,得益于我父亲的教育。李峥回忆第一次领到工资向父亲报告,父亲语重心长地对她说:“孩子,你年纪小小就有那么多的工资,比我们这一代人强多了,你要学会感恩,好好工作,回报社会。”李老师就是这样教育自己的孩子的。

在学校,李老师严守师道,为人师表,诲人不倦,深受学生的好评。他把导师游国恩教授“再熟也得备课”、“要把讲课的内容从总体上熟悉一遍,做到了然于心,尤其对某些难点要有充分的把握和自信”这番教导,[1]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每次上课前,他都一丝不苟地做好准备。在讲台上,耐心讲学,“解惑声声犹绕耳,指迷句句出深衷”。[2]他的讲解,深入透彻,循循善诱,生动有趣,令学生永志不忘。他要求学生既要“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3]重视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材料。他的开山弟子李希跃回忆说,文初师有魏晋风度,温文儒雅,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与我们打成一片。记得在20世纪80年代,他带领我们到匡庐鄱阳一带作关于陶渊明诗文的田野调查,按规定他可以坐软卧,但他硬是不肯,定要同我们一起坐硬座,和我们一道爬山涉水,察田园,观书院,躺“枕流”,谈笑风生,没有架子,与文初师在一起,我们感到很亲切,很温暖。可想而知,李老师在学生中具有何等的亲和力!

李老师不但爱生若子,而且奖掖后辈。他自己有什么科研任务,系里有什么研究课题,学校有什么科研项目,他都鼓励他的学生或年轻教师积极参与,一起研究,共同写作,共享研究成果。在由他主持撰写出版的多种著作中,暨大中文系有多位和李老师一起署名的作者,都是李老师的合作对象。他主张多给年轻人创造机会,让他们在科研的大海中锻炼成长,在学术界旳天地里舒展才华,无论是对其本人,对学校,对国家,都是有利无害的。在这批合作对象中,有的早是厅局级领导,有的已执掌高校,有的领军于文艺界,有的是党政机关的中层干部,更多的是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为所在单位,为人民,为国家,均作出了不同程度的贡献。他们的成功虽然有许多因素,但师长对他们的荐掖,也是不无关系的。

李老师毕生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学问精深,建树良多。特别在陶渊明研究和中国山水文化研究方面尤其精到。据不完全统计,他先后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文章90多篇,主要有:《汉武帝之前乐府职能考》(《社会科学战线》1986年第3期)、《东晋诗人孙绰考议》(《文史》1987年第28辑)、《关于中国山水诗的形成问题》(日本《中国文学论集》1988年第17辑)、《论五言诗的句式》(日本《九州中国学会报》1989年第27卷)、《中国山水诗史·导论》(日本《九州中国学会报》1990年第28卷)、《洞庭·太湖·茅山》(韩国《中国学会报》1990年第30辑)、《从人的觉醒到“文学的自觉”》(《文艺理论研究》1997年第2期)、《再论我国“文学的自觉时代”——“宋齐说”质疑》(《学术研究》1997年第11期)、《个性与共性》(《学术研究》1998年第2期)、《与新魁教授论学断忆》(《李新魁教授纪念文集》中华书局1998年出版)、《一代名师──游国恩先生印象记》(《岭南文史》1999年第3期)、《由画而僧:宗教与艺术的相通》(《粤海风》2000年第2期)、《吴静山山水画概览──兼谈中国山水画的当代性》(《岭南文史》2001年第3期)、《莫仲予先生的题画诗》(《岭南文史》2002年第2期)、《如何评价郑观应的诗歌》(《岭南文史》2003年第1期)、《从漫画到水墨——读方唐新作〈水墨〉、〈彩墨〉二册》(《岭南文史》2010年第2期)等篇。

李老师独著的主要著作有:《陶渊明论略》(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2月出版,获广东省1989年优秀社科成果二等奖)、《汉魏六朝诗歌赏析》(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4月出版)、《汉魏六朝文学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6月出版);由他提出选题主持撰写、带头撰写、修改加工、统稿审定的著作有:《中国山水诗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5月出版);《诗词曲知识辞典(汉魏六朝部分)》(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12月出版)、《历代理诗精华》(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 年5月出版)、《中国山水文化》(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9月出版)、《中国文学知识宝库·魏晋南北朝卷》(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9月出版)等。此外,他还创作出版了1部散文集《三昧斋随笔》(珠海出版社2005年12月出版)。他以丰硕的学术成果,为提升暨大中文系在古典文学研究领域的学术地位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也为其在学术界赢得了广泛的声誉。

李老师的治学特点,主要体现在:

其一,坚守研究范围。李老师的研究范围,涉及先秦两汉魏晋隋唐文学。在几十年的研究过程中,他脚踏实地,刻苦钻研,始终坚守这一研究范围不跨界,取得了累累硕果。通观他讲授的课程内容、撰写的学术论文、出版的学术著作,无不在他的研究范围之内。记得我在20世纪90年代到暨大组稿时,曾向他提出有关宋代诗歌研究方面的选题,请他承担。他说,学术有专攻,我在大学主要是学习先秦两汉文学,后又扩展到魏晋隋唐,宋诗虽有所涉猎,但没有系统深入研究,你提的选题我不能承担,也不敢承担。不能承担,是因为这方面的选题已经超越我的研究范围,我不能“捞过界”;不敢承担,是因为我对宋诗没有通读和深究,功底不厚,写不好会影响自己和出版社的声誉,我不能做“明知不可而为之”的事情,请你谅解,建议你物色更加合适的作者。李老师对我说的这番话,虽然拒绝了我的约稿,似乎有点“不近人情”,但从心底里我更加佩服他。他那固守专业研究范围、严谨的治学态度,的确令我肃然起敬。他这番肺腑之言,为我以后如何物色合适的作者承担合适的选题,指明了路径,对我从事编辑出版工作有不少帮助,我从内心里感谢李老师。

其二,勇于开拓创新。在自己的研究范围如何开拓,如何创新,是李老师较多思考的问题。他带着这一问题积极探索,躬身践行,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他在20世纪80年代末首次提出的《中国山水诗史》这一崭新的研究课题,就体现了他的创新精神。这一课题一提出,很快就被当时担任暨大中文系主任、著名教授饶芃子先生看中,她鼓励李老师开展研究,并热诚给予各方面的支持,建议将这一课题作为她正在着手主编的《传统文学与当代意识丛书》中的一个项目,并把之与丛书的其他11种著作列入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七五”科研规划。[4]该书在李老师主持下,由七位作者合作撰写。李老师负责全书总体框架及各编章节提纲的设定、统稿、修改加工和审定工作,并撰写了该书的《导论》、第一编《山水诗的孕育和形成》、第二编《山水诗的勃兴》。

《导论》是论述全书的基本框架、主要观点和基本内容,是全书的总领。一本学术著作的《导论》写得好不好,直接体现其理论性的强弱和学术性的高低,对其整体质量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李老师在这篇《导论》中,首先论述什么称作山水诗、山水诗形成于何时、判断是不是山水诗有哪些标准,为山水诗正了名,划清了义界。其次是指出了“无我之境”的山水诗固然是神品,但也不要贬抑部分“有我之境”山水诗佳作的价值,概括了中国山水诗的基本美学特征“乃是主观与客观、理想与现实、有限与无限在诗歌创作中的辩证统一”。第三是阐述了先秦至西晋是中国山水诗的孕育期,东晋是形成期,南北朝和隋是勃兴期,唐、五代是昌盛期,宋、元、明、清是绵延期,对中国山水诗史作了五个阶段的明晰划分。再次是论述了撰写《中国山水诗史》对于研究山水诗及其发展史,对于了解中国文化史中其他学科的发展,对于培养我们的爱国情操,提高全民族的审美修养,对于深化人们保护环境生态意义的认识,均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饶芃子教授在《传统文学与当代意识丛书》的《前言》中是这样写的:“前者(指《中国山水诗史》)是一部研究中国山水诗从孕育、形成、勃兴到繁盛的全过程的学术专著,作者在这部著作中,概括中国山水诗发展的基本史实和风貌,揭示其流派的趋势和脉络,总结山水诗创作的丰富经验,为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提供有益的借鉴。”“在中国文学的研究领域里都是首创的。”[5]饶芃子教授的评价是十分公允的。该书是李老师主张“要提高古典文学研究的现有水平,必须打破陈规,扩大视野,开辟新的蹊径”[6]的具体实践的可喜成果,填补了中国山水诗研究领域的空白,受到学术界的肯定和好评,荣获“广东省1995年优秀社科成果二等奖”是实至名归的。

其三,注重考证鉴别。李老师的研究生谢长林回忆,文初师多次对学生强调,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不能满足于现成史料,也不能轻信已有的定说,要深入调查,搜集新史料,通过认真考证,分析鉴别,辨伪订正,才能得出新结论。李老师所发表的有影响的论文,有相当部分是这样写成的。《关于陶渊明生平的几个问题》、《陶渊明的思想分期与陶集诗文系年》、《读<诗品·宋徵士陶潜>札记》、《汉武帝之前乐府职能考》、《再论我国“文学的自觉时代——“宋齐说”质疑》、《东晋诗人孙绰考议》、《王羲之生卒年诸说考评》等一批论文就属于这一类。比如,李老师在《关于陶渊明生平的几个问题》这篇论文的第一部分中,力排众议,力推梁启超的“五十六岁”说,列出了梁启超从陶渊明集中钩稽出自述年纪的十二处诗文及据此提出的八条辨证。李老师通过对梁氏辨证部分的深入分析和考究,认为梁氏《陶渊明年谱》中“论据最为充分”,“提出许多前人没有注意的疑点”,“作了某些富有生气的考证,是陶渊明生平研究中难得的创获”,[7]否定了颜延之《陶征士诔并序》中的“春秋若干”说、沈约《宋书·隐逸传》中的“年六十三”说、张的“七十六岁”说、古直的“五十二岁”说。李老师在推崇梁氏之说后,也指出了梁氏《陶渊明年谱》中论述陶氏享年的若干不当之处,并一一作了订正,增补了部分史实和论据,使梁氏之说更臻完善。可见,李老师考据之功何等深厚,研究鉴别能力何等之强。

其四,提高普及兼顾。李老师在学术研究方面,既追求“阳春白雪”,又兼顾“下里巴人”,既认真撰写学术论著,又热心普及古代文学。记得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广东人民出版社计划在普及古代文学方面出版一批普及读物,社里派我到暨大和华师大组稿。当我把社里的约稿意图告诉李老师时,他非常乐意承担撰写任务。其中,《汉魏六朝诗歌赏析》他答应独自编著,《中国文学知识宝库·魏晋南北朝卷》和《诗词曲知识典(魏晋南北朝部分)》由他主编。他除自己努力写作外,还组织了一帮人参与写作,初稿完成后由他修改加工,统稿审定。由于他的学术造诣高,写作能力强,富有人格魅力,在较短的时间内就顺利完成了撰写任务。这批普及读物出版后,达到了“尊重史实,力求新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要求,投放市场后比较适销对路,广大读者反映较好,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一定的经济效益。这批普及图书能及时顺利出版,李老师功不可没,他不愧是我们出版界的良师益友。

在此,我想引用暨大在《李文初教授讣告》中的一段话作结。这段话是这样表述的:

“在几十年的从教生涯中,李文初教授始终认真耐心地任教,勤恳严谨地治学。他宽厚待人,温文儒雅,不争不怒,不斤斤于名利,正直为人。以其文章、学问和人格魅力,赢得了学生们的尊敬和爱戴。终其一生,他无愧为一位桃李芬芳的名师、一位始终执着于学术研究且成就颇丰的学者、一位在其学术领域取得了颇大成就的有影响力的专家。他留下的丰富学术遗产,我们将会继续继承。李文初教授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李老师,您如果在地下有知,您生前所在的高等学府对您是如此评价,相信您是会含笑九泉的。

注释:

[1]李文初:《一代名师——游国恩先生印象记》,载《岭南文史》1999年第3期。

[2]李希跃:《五月十六日银河园送文初师西行》。

[3]和勇:《五月十六日怀念文初导师》。

[4]李文初等著:《中国山水诗史·后记》,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425页。

[5]饶芃子:《传统文学与当代意识丛书·前言》,见李文初著:《中国山水诗史》,广东高等教育出社1991年版,第1页。

[6]芦荻:《陶渊明论略·序》,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页。

[7]李文初著:《陶渊明论略》,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页。

说明:在撰写拙文过程中,本人参考了暨大《李文初教授讣告》,采访了李文初老师的妻子吴美兰老师、女儿李泠和李峥女士,还采访了李文初老师的研究生李希跃同志和谢长林同志,对上述单位和个人为我提供有关资料和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

(作者单位 广东省出版集团)

猜你喜欢

山水诗陶渊明李老师
你好,陶渊明
该得奖的李老师
瞻谢公亭
论中国山水诗的成因
宠物难伺候
陶渊明:永恒话题与多元解读
王维的七言山水诗论略
《陶渊明 饮酒》
楠溪江:永远的山水诗
不为五斗米折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