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
2016-07-04陆琴芳
陆琴芳
三年级的作文要求比低年级的写话向上迈了比较大的一个台阶:条理要清楚,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好词佳句,学会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这个跨越让很多学生感到非常不适应,感觉无从下手,内心充满困惑,不知道应该写什么,怎么写。那么,怎样才能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畏难情绪,逐步提高三年级学生的写作水平呢?
一、引导积累,建立写作资料库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三年级的学生处于作文起步阶段,需要建立自己独有的写作素材库。这个素材库的建立则要依赖于课内课外大量的阅读,让学生在阅读时把心真正融入文字里面,使自己的情感流露与作者的情感表达产生强烈的共鸣,将文字中的好词佳句积累下来,以便写作时随时调用资料库中的词汇和句子,为自己的作文润色添彩。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课文,有生动有趣的故事,有意境优美的写景散文,还是含蓄隽永的诗词歌赋,他们的语言或清新脱俗,或凝练准确,或感情真挚,都是学生学习写作的优秀范文。这一类课文的阅读教学,教师要指导学生感悟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选择值得背诵记忆的词、段、篇、诗,合理运用课上、课后的时间进行诵读、记忆,积累在自己的写作素材库,为今后写作奠定语言基础。
看到春天盛开的鲜花,学生就会在资料库中调用自己积累到的词汇描绘春天的花朵,两个字的“碧绿、粉红、金黄……”,三个字的“绿油油、粉嘟嘟、金灿灿……”,四个字的“碧绿碧绿、金黄金黄、瓦蓝瓦蓝、五彩缤纷……”,一个个词语就会从学生的脑海中蹦出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春天的美丽。
看到一碧如洗的天空,学生的脑海中就会呈现《拉萨的天空》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 “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马上就会有“心旷神怡”“令人神往”的心理感受。看到连绵起伏的群山,那一幅“一山绿,一山青,一山浓,一山淡”的山水画就会在学生的笔端倾泻而出。
二、课文为范,体验模仿成功感
叶圣陶先生说过:“课文无非是例子,凭着例子要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这就要求教师要以日常阅读教学为平台,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写作资源,让文本中蕴含的优美生动的语言、灵活精致的表达、独具匠心的谋篇布局,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写作的范例。比如,在《花瓣飘香》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通读的基础上概括主要内容:一个小女孩摘花瓣送给生病的妈妈。扣住“摘花瓣”学生会产生两个疑问:小女孩是怎样摘花瓣的?小女孩为什么要摘花瓣?这是课文学习的重点,同样也是两个可以挖掘的写作训练点。小女孩摘花瓣落脚在做事的过程,作者抓住小女孩的动作来描写。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表示小女孩一系列动作的词“俯、摘、捧、穿、跑”,同时更要引导学生关注动词前面的准确的描写,让学生体会小女孩摘花时的认真、细心以及对花瓣的珍爱,体会小女孩急切的心情。通过课堂上对这些写作点的探究,学生也就知道了写作的时候,不但要抓住人物的动作将一件事情写清楚,还可以通过对某些动作的细致描写将人物的情感融入作文的文字表达中,这样的作文就会充满着真情实感。
那么,小女孩为什么要摘花瓣呢?作者又是怎么写的呢?经过探究,学生会发现作者通过描写人物之间的对话将摘花瓣的原因写清楚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对话描写不但要将摘花瓣的原因表达清楚,还要正确使用合适的提示语,才能将人物的情感和语言联系起来,准确表达出来。通过比较,学生又会发现提示语的位置会发生一定的变化:提示语有时候在语言的前面,有时候在语言的后面,有时候在语言的中间,有时候甚至又会省略掉提示语。但提示语位置的变化并不可以随意安排,而是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来安排。有时候为了避免简单化,提示语位置不断变化;有时候人物的语言脱口而出,提示语会在后面;有时候人物对话比较多,提示语可以省略。
有了这样的体会,学生在完成课后拓展作业“我买了两盆月季花,一盆送给小女孩,一盆放在我母亲的阳台上。请展开想象,写一写我和小女孩或母亲之间展开的对话。”时就游刃有余多了。学生不但能结合课文内容将送月季花的原因表达出来,而且用上了合适的提示语“疑惑不解、欣喜、眼里闪动着激动的泪花……”,提示语的位置也灵活多变。这样的作文片段也让学生体验到了写作的喜悦和成功感,有些写作的兴趣,写作的水平自然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了。
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写作文离不开模仿和借鉴,模仿别人的写作方法,模仿别人的结构思路,模仿别人的语言文字,实现了“读”和“写”的融合,逐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三、勤于练笔,加强写作实践性
三年级语文上册一共有八个单元,写八篇作文,这对学生要提高写作水平来说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寻找、挖掘教材中的习作资源,拓展延伸,设计阅读与写作的训练点,可以是一组对话、一个句式、一个段落、一处细节,甚至是一个标点的训练,可以是以一篇大作文带几篇同类作文的训练,可以迁移语言的表达形式,可以揣摩遣词造句的准确,也可以指导学生对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活动、外貌等进行细节描写,还要多给学生提供练笔的机会,让学生在阅读中习得方法,在练笔中运用方法,不断提高写作的实效性。
三年级第二篇作文是《我的自画像》,怎么才能将“我”介绍给大家呢?学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首先,学生说要写出“我”的外貌,通过对例文的学习,学生发现介绍人物外貌的时候要按一定的顺序,一般可以从整体到部分,一般人的身材、体重首先会给人留下比较深刻的印,我们可以先写。其次,会观察到人物的头发、脸型,最后关注到脸上的五官。脸上的五官是一个小整体,写的时候也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一般可以从上到下,从中间到两边。那么是否需要将人物的外貌写得面面俱到呢?当然不是,教师可以随机在班级中选择一个孩子让学生观察,抓住被观察者与众不同的外貌特征,比如胖或者瘦,眼睛大或者小。再次,学生说要介绍人物的性格爱好。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互相说说学生最典型的性格爱好。有的孩子很调皮,有的孩子爱读书,有的孩子能写一手漂亮的字……学生不但找出了同学的性格爱好,还说出了活生生的例子加以说明。这样的训练,一篇介绍自己的作文就完成了。但这样训练就结束了吗?不,还不能停止。会介绍自己,那么会介绍别人吗?当然可以,趁热打铁,让学生在去写写别人,同学、老师、家长……都可以。
《要学会查“无字词典”》这篇课文,作者通过抓住聪聪和爸爸之间的对话,把爸爸教聪聪用无字词典理解词语意思的过程写得很具体。这是一个很好的写作训练点。教师可以训练让学生通过写人物间的对话将一件事情写具体。果然。学生将生活中的小事用对话表达了出来,有的孩子写自己和服务员的对话,写清了怎么挑选水果的过程,有的孩子就捐款把怎样捐款的过程写清楚了,有的孩子和妈妈讨论换啤酒瓶盖买啤酒的过程……
在学习《北大荒的秋天》时,学生学到了总分的构段方式,围绕中心句中心词抓住景物的特点展开细致描写。学完课文教师必须对这种构段方式加以训练。怎么训练呢?指导学生展开自主讨论,先抓住某一事物写一个中心句。“天上的白云真是千姿百态啊!”“春天到了,校园里百花盛开。”“田野里一派丰收的景象。” ……有了中心句,学生的思维之门就被打开了。有的学生写出了白云有趣的变化,有的写出了校园里五彩缤纷的鲜花,有的写出了田野里成熟的色彩……
练笔的形式很多,大作文、小练笔、生活日记都是很好的训练形式。对学生来说,大作文从难到易,循序渐进;小作文篇幅短小,形式灵活;生活日记生动有趣。
总之,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课内课外阅读,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进行用字、遣词、造句、谋篇的综合训练,通过各种练笔形式,尽可能多地消除畏难情绪,帮助三年级孩子作文起好步。
【作者单位:昆山市裕元实验学校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