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的五“缺”与五“化”
2016-07-04徐聪方
徐聪方
实验是科学课的生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科学概念的建立和规律的发现,需要经过不断地探究和检验。实验是学生知识的学习以及知识的再创新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科学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当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五“缺”问题
(一)实验认识缺失
科学课实验教学得不到学校教师的重视。由于传统教育观念根深蒂固,许多学校老师对科学实验教学认识缺失,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验的思想,对实验室的建设都不够重视。不是没有实验,就是以简单的肤浅的演示实验于学生课堂学习,由于教师没有尽心在实验教学设计上钻研,导致实验教学方法、形式单一化。实验教学指导思想不够明确,没有计划、没有目的、缺乏系统性。实验教学对于学生来说只是看看,没有直接经验,能力得不到培养。
(二)实验器材缺少
好多农村小学不仅没有科学实验室,就连仪器室都没有,材料管理上和其他学科混合再一起管理。即使有也是非常简陋的。在仪器准备室里陈列着的都是不知道年代的陈旧实验用具,和现在新教材完全无法配套使用。大部分的仪器都是缺失的、不完整的,先不说让每个学生都有实验用具,连教师有时候在课堂上演示的实验用具都没有。实验室里没有多媒体设备,很多需要多媒体辅助的实验教学无法进行。
(三)科学教师缺编
据调查,农村小学科学教师鲜有专职的,即使有专职科学教师,也都是一些年纪偏大由语文、数学等学科转行的教师,或者是语、数教师兼任科学教师,绝大多数的科学老师是非专业出身,而是“转业”而来。一没有科学专业教育的背景,二未经过专业的实验技能的培训和学习,领导安排之后,拿起教材就上课,不能专心于科学教学,教学重心仍放在语文、数学上,科学仅是他们的一个副科。学校也没有专门的实验员,要进行科学实验课的教学,科学老师必须要自己准备实验器材,甚至要自己去寻找实验器材。
(四)教学方法缺乏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盲目性和随意性。讲授法普遍应用于教学上。有的老师甚至认为只要考试成绩好,哪管学生会不会动手做实验。多背就能多得分的教学歪理就再科学课上盛行。有些依赖多媒体的视频教学,让学生成了课堂实验的看客,不再是课堂实验的主人。
二、解决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存在五“缺”问题的五“化”策略
(一)实验材料多层化
1.实验器材要多样化
怎样因地制宜创建一套合理的课堂实验体系,加强硬件配备已经成为首要大事。科学实验材料缺乏,需要多层人士的参与:学校、教师、学生、家庭。学校在尽量满足教学需要的同时,教师应该找寻实验材料的相似品进行教学,完成教学。学生和家庭也可以提供或者收集材料来满足学习所需。
2.师资队伍要强化
学校要重视师资队伍建设,配足配齐配优科学课教师。积极引进青年教师投身科学教学,并重视科学课教师个人素质的培训。要把科学教学的新理念、新方法贯穿于培训的全过程,让教师从培训中获取专业素质的同时,增加教师自身对科学的兴趣,内化成教师自我成长的动力。
3.实验材料呈现层次化
教学中往往出现实验材料不正常呈现会干扰正常教学的状况。主要原因在教师事先将实验材料呈现或者实验结束之后,学生没有及时将实验材料整理的时间段。对我们老师而言也很矛盾,提前放在桌上吧,怕学生干扰听讲,不放吧时间又是那么紧张。实验结束后的整理,也是涉及材料呈现的问题。因此,材料的呈现必须做到层次分明。
(二)实验计划合理化
实验设计要科学化,要符合学科和学生的特点。一个班级里,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是存在差异性的。三四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往往凭一时的兴趣来学习,抓不住事物的主要特征。因此,在设计实验时,要采取多种方式,调动他们的各种感官,使其有意识地直接观察事物。
(三)实验内容生活化
生活就是科学。学生往往更感兴趣于自己生活中发现的事物,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欲望,关键就在于教师怎么来设计这个实验才是最适合学生的。合适是最优的教育,符合学生生活的教育,就是以生为本。在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的动机大都取决于对学习内容的兴趣。
(四)实验学习生本化
在实验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正确看待学生的课堂上“天马行空”的想法。学生在实验过程当中,如果能够产生突发奇想,这说明我们教学成功了,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将内隐知识外化。我们教师应该要以学生为本,保护孩子幼稚的幻想就是保护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积极引导学生将想象力转变成实际成品,激发学生对未来美好的渴望,发挥主观能动性。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科学教学中,实验是最重要的。如果只是让学生在课堂上空想科学家的实验,而不亲手去实践一下,学生的思维以及动手操作能力是根本得不到提升的。学生在学校、课堂上接受实验教育,没有好的或者是不好的,只有适合或者是不适合的。要记住一句话: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希望学校、相关部门以及教师们要重视科学实验教学。
【作者单位:临海市桃渚镇连盘小学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