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学研协同创新机理分析

2016-07-04振,仲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6年12期
关键词:机理产学研协同

华 振,仲 深

(1.黑龙江广播电视大学,哈尔滨 150001;2.哈尔滨商业大学,哈尔滨 150076)



产学研协同创新机理分析

华 振1,仲 深2

(1.黑龙江广播电视大学,哈尔滨 150001;2.哈尔滨商业大学,哈尔滨 150076)

[摘 要]近些年,产学研协同的创新合作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本文从协同理论入手,分析了产学研协同创新系统的各个层面,并阐述了其特性,指出产学研协同创新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关键词]产学研;协同;创新;机理

一直以来,我国非常重视产学研协同创新,并已取得一定成效。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构建大中小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创客多方协同的新型创业创新机制。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到2020年,力争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战略前沿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5%,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迈进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行列。可以看出,随着国家的重视和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产学研协同创新必将取得长足的发展。基于实践要求去探究产学研协同创新机理,更具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协同理论

将协同创新拆开来看,“协”意思是“相互合作”,“同”代表“一致,统一”,“协同创新”即为“以统一思路进行合作创新”。那么,既然要统一思路就说明之前是思路不统一,需要制定措施使步调一致、思路统一,而这个从不统一到统一,从无序到有序的过程就是产学研各方博弈的过程,这其中的基础就是协同理论。协同理论是研究协同系统从无序到有序的演化规律的新兴综合性学科。协同系统是指由许多子系统组成的、能以方式形成宏观的空间、时间或功能有序结构的开放系统。协同理论主要的研究内容就是协同系统中的各种非平衡定态和不稳定性,产学研协同创新系统本身就是不平衡的系统,各种力量在共同的目标下进行自身效益最大化的自组织发展,这个过程使该系统从无序到有序、从低级到高级,最后创造出“1+1+1>3”的效果。

2 产学研协同创新机理剖析

产学研协同创新涉及部门众多,不仅有参与创新的主体如产、学、研、政、金等部门,还有政策的支持主体如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部门。这些部门要协同合作,若单靠某一方或某几方的努力很难达到预期效果,难以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协同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合作,而是一种更为深入、更加默契和持久,并能取得高效收益的协作。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推行在于各子系统的有序推进。通过对当前各类产学研协同合作项目的分析可以将协同划分为目标层协同、资源层协同和推进层协同。

目标层协同是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基础,是项目精神层面的统一保障,有着相同的目标对协同合作起着重要的作用。目标层协同不仅是整体目标需要统一,各子系统的目标也需要动态统一,如研究过程的阶段性目标、运营的阶段性成果等。各合作者之间应该坦诚目标,使协同合作的过程可以更利于任务分解、资源分配和利益分配,可以促进协同更高效地运营,达到预期成果。

资源层协同是合作开展的物质基础,协同的内容主要有人力资源协同、科技资源协同和信息资源协同。人力资源协同要求合作各方的工作人员互相配合,互相学习。目前,我国尚有许多学术型人才的研究只局限在学校或科研院所等的理论研究层面,对与企业或社会的合作不屑一顾,人力资源层面的协同一方面推动高校及科研院所人才培养质量,另一方面为企业及产业培养和储备技术人才。科技资源协同可以提高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科技资源利用率。数据显示一些发达国家的仪器设备利用率高达170%~200%,而我国大多利用率不到25%,甚至更低。科技资源层面的协同能够促进合作方的技术、设备兼容,提高利用率,还能够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满足企业和市场需要。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协同创新则更需要信息的协同,信息的不对称将导致合作的低效,因此合作者之间应建立便捷的沟通渠道,保证信息分享及时、全面。

推进层协同是项目推进的具体实施层面,主要包括研发协同、交易协同和成果分配协同。研发协同是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核心部分,企业需要研究部门的科研成果来作为产品支持,研究部门需要企业的资源支持获得发展,因此研发部分即为协同创新的关键所在。研发协同有效推进的办法是应用多学科设计优化技术(MDO),在充分考虑各个子系统特长的基础上寻求协同优化,改变子系统表面合作实则各自为战的情况。交易协同是基于合作整体利益最大化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合作各方的产出和收益进行的微观协同方式,具体形式有采购、销售等。成果分配协同是合作成果在产学研之间分配的互相认可的过程,合作者要充分考虑各方利益,共同制订分配方案,必要时要引入量化的评价标准,真正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共同发展、长效合作的机制。

综上所述,产学研协同创新是一个多层面、多要素相互合作协同的体系,是各个创新要素的整合以及创新资源在系统内的无障碍流动的过程,这就要求合作者在不同层面进行动态协同,促进合作的深入和可持续发展。

3 产学研协同创新机理的特性

不确定性。协同理论的来源是激光理论,激光最常见的特性就是不确定性。协同系统的状态由一组状态参量来描述。这些状态参量随时间和环境的变化呈现了不规律的变化。而基于产学研结合的协同创新模式涉及企业自身、研发机构、金融机构、政府部门等一系列部门,每个部门都有其利益的关键点,虽然有共同的目标,但不保证各层面都能达到同一标准。因此,产学研协同创新系统是存在不确定性的。这种不确定性不仅来自目标的不同,也来自系统内部的变化,如人才流动、技术更新,都可能引起系统的不稳定,当然产学研协同创新并不需要在每个层面都协同,只要要素协调达到一定规模和程度,就完全可以在整个协同系统的宏观层面表现出协同效应。

复杂性。产学研协同创新系统涉及产、学、研三方,是一个利益博弈的系统,这就注定此系统是复杂的。“产”即为企业,是整个系统的主体,经济发展离不开企业,企业对市场有着敏锐的洞察力,是主导产业研究的力量所在。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只有以企业为主体,才能明确研究的方向,才能促进产学研协同发展。“学”是科研机构,是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推动力量,科研机构中的研究成果代表了社会经济领域内最前沿的技术,对企业产品更新换代具有重要推动作用。“研”是整个系统的核心。目前,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企业发展依靠科技进步的因素小,创新速度慢,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产学研协同创新系统可以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提高科技资源利用率。随着产学研协同创新系统的不断完善,更多的元素会不断充实该系统,如“政”和“用”,多元素的系统虽然更为复杂,但会推动系统更好发展。

长效性。高效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系统应该具有长效性。目前,产学研项目还有相当一部分是零散式的联盟,企业和科研机构因为某一个或某几个项目进行合作,这种合作并不稳定,真正高效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系统应该是战略联盟,由企业单一技术研发向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全球技术标准制定转变,推动有条件的向实体化运营模式转变,鼓励以项目实体运营、合资建立公共研发平台、引入风险投资等多种形式捆绑利益,真正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共同发展及长效合作的新机制。此外,政府和社会力量的支持也能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系统长效发挥作用,如科技特派员制度,广大科技特派员深入到企业和行业中进行调研,解决产业发展的实际问题,增强科研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科技投入的效益,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系统形成长效机制。

4 结 语

产学研协同创新系统是一个具有不确定性的复杂系统,企业、大学、科研机构发挥各自的能力优势,整合互补性资源,实现各方的优势互补,加速技术推广应用和产业化,协作开展产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活动,以达到持久、长效地创造经济效益的目的,这是当今创新型国家实现科技创新的标准范式和实践途径。

主要参考文献

[1]邱栋,吴秋明.产学研协同创新机理分析及其启示——基于福建部分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调查[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4).

[2]林涛.基于协同学理论的高校协同创新机理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3(4).

[3]王章豹.韩依洲.洪天求.产学研协同创新组织模式及其优劣势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2).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2.155

[中图分类号]G647;F27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2-0225-02

[收稿日期]2016-05-20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高等学校教改工程项目(JG2014020224);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备案课题(ZJC1214012);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扶持共建项目(14E081);黑龙江省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立项课题(14Q209);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备案课题(ZJC1214013)。

猜你喜欢

机理产学研协同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煤层气吸附-解吸机理再认识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纺织摘奖项目产学研居多
雾霾机理之问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学前音乐教育专业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协同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