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与蒋介石的翰墨缘
2016-07-04王舜祁
王舜祁
孙中山与蒋介石的关系,是近现代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并存在分歧意见。现据奉化掌握的孙中山给蒋介石的题词、电报和信件、文章等资料,试作一番探索。
题 词
孙中山给蒋介石的题词,有10余幅之多,可谓无出其右。其中有的是应蒋介石之请,有的是孙中山主动题赠。数量最多的是给蒋母的题词,竟有7幅之多。一次性题词最多的是1923年1月20日,一共题了4幅,也是无人能及。这充分反映了孙中山与蒋介石私交的深厚。
1913年阴历十一月九日,是蒋介石母亲王采玉50大寿。其时蒋介石因二次革命失败,流亡日本,未举庆礼。1918年阴历十一月九日,是蒋母55岁生日,蒋介石想庆祝一下,以弥补未办50大庆的遗憾。这年7月5日,孙中山在广州受西南地方军阀排挤,由大元帅降为七总裁之一,愤而辞职,住于上海寓所。蒋介石于8月18日从福建军次回到上海,23日进见孙中山,要求为其母55岁题词。孙中山为他写了一副对联,上款“蒋母王太夫人五十晋五荣庆”,中间“素行乎丰约夷险,斯锡之福寿康强”,落款“孙文敬祝”。是年,又逢蒋氏修谱,9月,孙中山又为蒋母题了一块匾,上款“蒋母王太夫人修谱记念”,中间“广慈博爱”,落款“民国七年九月孙文敬题”。这两块题词,都是赞扬蒋母,说她能以平常行为看待富裕、贫困、平安、危险,这就会赐给她幸福、长寿、健康、坚强;并说她广施慈善,泛爱大众。
1919年9月27日,蒋介石离开福建军次,回到上海,居沪3月。其间,针对自己不冷静、不敬上、好名利、不专一的修养欠缺,写了“静、敬、澹、一”4个字,“乞总理书之,并自加说明,以铭坐右”(引自《蒋介石年谱》)。孙中山应请,照书这4个字。上款“介石我兄属”,落款“孙文”。
1921年农历六月十四日蒋母病故,孙中山为其题了像赞。上款“蒋母王太夫人像赞”;中间“陟彼四明,名山苍苍。瞻彼南海,大风泱泱。中有贤母,仪式四方。厥生公琰,为国之良”。落款“孙文敬题”。题词的前三句赞扬蒋母,最后一句,赞美蒋介石,说他像一块美玉,是国家的良臣。同年11月23日,蒋母在白岩山鱼鳞岙下葬,孙中山寄来墓碑题字“蒋母之墓”。
1923年初,蒋介石到福州鼓山,看到石壁新刻“天地正气”4字,触动灵感,偶成一联:“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1月20日,连同以前创作的联语:“从容乎疆场之上,沉潜于仁义之中。”一起请孙中山题书。孙中山同时为蒋介石题写了这两幅联语。上款“介石吾弟属书”,落款“民国十二年一月孙文”。题毕,孙中山又为蒋介石书《礼运》语:“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上款“书赠介石我兄”,落款“孙文”,以及陈其美赠蒋集句:“安危他日终须仗,甘苦来时要共尝。”上款“英士集古句赠别介石”,落款“孙文怀旧感录”。
1923年12月17日,蒋母墓庐“慈庵”落成。蒋介石奉曾祖祁增夫妇等五代神主入龛,同时中堂悬挂孙中山题赠的两块匾,一为“为国劬劳”,一为“慈云普荫”,上款“蒋母王太夫人慈庵千古”,落款“孙文敬题”,都是对蒋母的赞扬。
孙中山赠给蒋介石的题词还有“教子有方”。既是对蒋母的赞扬,又是对蒋介石的肯定。
电 报
1921年至1924年,孙中山在两广领导护法运动,经历讨伐桂系军阀、征战福建、陈炯明叛变、筹办军官学校,很需要像蒋介石这样的军事人才辅佐。而蒋介石由于不得志或受人排挤,或在工作中遇到困难,多次离开孙中山,回到奉化、宁波、上海居住。为此,孙中山曾经14次拍电报催蒋介石回粤。电报中心情急切,陈词恳切,充分反映了孙中山对蒋介石的倚重、信任和期望。而蒋介石由于考虑个人得失,多数是沉默或延宕,迟不应召,对“老师”(蒋介石称孙中山为“中师”)很不尊敬。在这种情况下,孙中山没有埋怨和批评,仍是苦口婆心,一催再催,表现了很大的宽容。这也反映孙蒋关系尚未达到“体己、贴心”的程度。
1920年1月12日电报:转介石兄鉴:援桂克日出师,请兄速来臂助,兄本允赴粤追随,勿再迟延为幸。盼复。孙文。阳印。蒋介石回电:今莅粤五旬未闻发一动员令,中是以有待。如果出师期定,当不俟召前来效力也。中正叩。侵。1月27日,蒋介石由城舍赴粤,过沪留7日,2月6日抵广州。
1921年3月29日电报:介石兄鉴:西征关系重要,一切须在事先筹划,兄来更速进行,幸即趣装。孙文。艳。4月4日,蒋介石回电:动员无期,来亦何益,且反多阻碍,暂为缓行。特复。中正叩。支。4月8日,孙中山再次来电上海:介石、静江、季陶、展堂、仲恺诸兄鉴:昨开大会,以外交紧急不可无政府应付,已决议设立建国政府,并通过克日北伐案。万端待理,务恳诸兄速来商筹大计,精卫兄如可分身,亦望一临,无任企盼。文。歌。4月21日,孙中山又来一电:密转蒋介石兄:军事紧急,昨已下动员令,汝为(许崇智——笔者注)病新愈,非兄来计划助理一切不可,接电速来。文。巧。蒋介石复电,准于十日内应召至粤。但一直挨到5月10日,才从奉化城舍启程赴粤,越旬日抵广州。
1921年6月14日,蒋介石母亲病亡,蒋介石在家料理后事。23日孙文来电:竞存、汝为已赴前敌,军事吃紧,望即来粤,墨绖从戎。孙文。巧。7月20日,又来一电:西寇击破易,收拾难,须多一月始得凯旋。我军进入邕宁,明后日余当驰往巡察,速来相助,孙文。歌。8月9日再来一电:介石兄鉴:弟拟于15日与汝为往桂林,请节哀,速来臂助一切。孙文。麻。8月10日,蒋介石勉强赴粤,过沪,留旬余,遇大风雨,因念母柩在堂,恐被水淹,匆匆返乡。直至9月3日启程赴南宁。13日至广州,谒孙中山。
1922年6月2日,孙中山急电蒋介石:立转介石兄:粤局危急,军事无人负责,无论如何请兄即来助我,千钧一发,有船即来。至盼。文。冬。6月16日,陈炯明叛变,其手下洪兆麟率队炮击总统府,欲置孙中山于死地。孙中山幸而脱险,18日给蒋介石来电:宁波江北岸引仙桥十号,蒋纬国先生:事紧急,盼速来。孙文。巧。6月20日,蒋介石贻书张静江,托以二子及后事,离甬登程,29日抵粤海,见孙中山于永丰舰,协同作战40余天,8月9日离粤海,14日安抵上海。这是蒋介石最迅速应召的一次。事后,蒋介石写了一篇《孙大总统广州蒙难记》,孙中山为该书写了序言,其中说:“陈逆之变,介石赴难来粤入舰,日侍余侧,而筹策多中,乐与余及海军将士共生死。”
1923年2月18日,孙中山任命蒋介石为大本营参谋长,电催赴粤:介石兄鉴:此间须兄助至切,万请速来,勿误。并已发表兄参谋长,军事枢机不可一日无人也。文。巧。2月27日又来电催行:转介石兄鉴:有要事电兄相助,万望速来任。示行期。文。有。蒋介石迟迟于4月15日才由沪赴粤,越5日抵广州。
1923年12月15日,蒋介石考察苏联回到上海,当天乘江天轮回甬转溪口。12月30日,孙中山电催赴粤:译转介石兄:兄此行责任至重,望速来粤报告一切,并详筹中俄合作办法。……孙文。敬。1924年1月16日,蒋介石由沪回粤。
1924年1月24日,孙中山任蒋介石为陆军军官学校筹备委员会委员长。2月21日,蒋介石因筹备遇到困难,呈上辞职书,离粤返乡。2月29日,孙中山电催蒋介石回粤复职:沪执行部转介石兄:军官学校以兄担任,故遂开办。现在筹备既着手进行,经费亦有着落,军官及学生远方来者,逾数百人,多为慕兄主持校务,不应使热诚倾向者失望而去。且兄在职,辞呈未准,何得拂袖而行?希即返,勿延误。孙文。艳。3月17日,又催一电:介:密。事紧急,盼速来。孙文。巧。4月21日,蒋介石回到广州,即谒见孙中山。4月26日入军校视事。
书 信
孙中山给蒋介石的书信很多,大都为工作联系,谈到孙、蒋关系的主要是1920年10月29日孙中山给蒋介石的信。其中写道:“执信忽然殂折,使我如失左右手。计吾党中知兵事而且能肝胆照人者,今已不可多得,唯兄之勇敢诚笃与执信比,而知兵则又过之。”接着,孙中山又指出蒋介石的缺点,进行了委婉的批评:“兄性刚而嫉俗过甚,故常龃龉难合,然为党负重大之责任,则勉强牺牲所见,而降格以求,所以为党,非为个人也。兄以为然耶?否耶?”
信中提到的“执信”,姓朱,名大符,字执信。祖籍浙江萧山,1885年10月12日生于广东番禺。1904年官费留学日本,结识孙中山,是孙中山的主要助手之一。1905年8月,孙中山在日本组织成立中国同盟会。朱执信首批加入,当选为同盟会评议部议员兼书记,从事革命理论宣传工作。文武兼备,曾参加1911年3月29日广州黄花冈起义,被孙中山誉为“中国之明星”,“革命中的圣人”,“世界之奇才”。1920年9月21日,在虎门晓谕降军时被桂系军阀杀害。当时的朱执信,在资历、地位、学识、声望等方面都超过蒋介石,孙中山认为两人“勇敢诚笃”相似,而“知兵”则蒋超过朱。基于这种认识,孙中山屡次给蒋介石以军事上的重任。1922年10月18日,任其为东路讨贼军第二军参谋长(东路讨贼军总司令兼第二军军长为许崇智)。1923年6月17日,任其为大元帅行营参谋长。8月16日,任其为“孙逸仙博士代表团”团长,赴苏联考察军事政治,洽谈“西北军事计划”。1924年1月24日,任其为陆军军官学校筹备委员会委员长。2月3日,任其为中国国民党本部军事委员会委员。5月2日,任其为陆军军官学校校长。
文 章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21年11月21日,孙中山派陈果夫代表他到奉化溪口祭奠蒋介石母亲,亲撰祭文,自述孙蒋关系云:“文与郎君介石游十余年,共历险艰,出入死生,如身之臂,如骖之靳,朝夕未尝离失。”此文为我们研究孙蒋关系提供了重要依据。
但是,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孙蒋关系也不例外。孙中山在世时,蒋介石在孙中山的领导下,参加了反清、倒袁、护法、北伐的斗争,而且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二人建立了比较亲密的同志关系。孙中山逝世后,蒋介石继承了孙中山的位子,却背离了孙中山的主义和路线,孙蒋关系由“同志”变成“异志”,由“亲密”变成“对立”。用这种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和方法研究孙蒋关系,才能避免各执一词、否定对方,达到消除分歧、统一认识。
(责任编辑:武学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