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生学习力的课堂教学策略探究

2016-07-04陈留明

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 2016年17期
关键词:符号价值观意义

陈留明

学生学习力是指在学习活动中起作用的、由心理结构和身心能量组成的一种个性心理品质,是促进学习意愿与学习结果相互作用的能量,是学生通过获得与运用知识最终改变工作和生活态度的能力。学生学习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它的学习状况和未来发展,因此,教师要采取正确的教学策略,组织教学活动,既要考虑是否符合学生当前的学习力,又要考虑是否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力的发展,提升学生的学习力。

一、创设情境多维互动的教学策略

从知识构成上看,学生的学习力意味着将知识呈现、思维方法与价值意义转化为学生的记忆力、理解力与驱动力。具体来说,学生通过知识学习而获得的学习力,不仅表现为对知识的符号表征的记忆力,而且意味着对知识生产的思维方法的理解力和因对知识价值意义的领悟而生成的驱动力。学生的学习力之所以难以内化已有知识并对已有知识进行创新性运用,是因为学生没有带着问题去学习。没有问题,既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兴趣,也遮蔽了知识创生的过程,这就使学生难以内化已有知识并对已有知识进行创新性运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经历知识创生的过程,让学生充分感知、体验知识创生、发展的过程。

当前,有许多教师认为,只要把教材的内容讲透,学生记住了所学的知识就行了。因此,他们很少指导学生学习思维方法,也很少给学生讲清楚学习这些知识的价值意义。在课堂教学中,师生问答式教学方式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教师的知识呈现和机械训练远远多于启发式探究,其突出表现就是教师既不展示知识因问题而创生的过程,也不关注学生面对问题时是如何思考的。

基于以上的认识,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关注作为静态的认识成果的知识教学,更要关注作为经验形态和过程形态的知识教学,实现从照本宣科“满堂灌”到问题引领“探究式”转变。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找准创造性思维训练与教材内容之间的结合点,创设出各种各样的教学问题情境,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个体与学习中介互动等多维互动策略,激发学生主动思考探究、质疑问难、探索求解。比如,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时政材料、社会热点结合教材内容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明白所学知识对自己成长的价值和意义。通过这些多维互动的教学活动,唤起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兴趣、信心,提升他们主动探求的欲望及能力。

二、立足教材文本又高于文本知识的教学策略

从知识形成来看,学生的学习力是在明白知识蕴涵着表述“是什么”的符号表征及其潜藏的“如何做”的思维方法和“为什么做”的价值意义的基础上,对既有知识的内化和外化,表现为知识的内化力和创新力。因此,知识教学的意义不仅在于让学生识记、掌握特定的知识符号,而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再现特定的知识符号背后的思维方式与价值意义。

但当下的课堂教学中,却存在忽略知识的符号表征所隐藏的思维方法及其蕴涵的价值意义而对知识符号进行死记硬背,也存在着脱离特定的知识符号表征而抽象地传授知识的思维方法或价值意义的说教。前者突出地表现为教师忽视呈现概念、公式、定律等形成的过程,认为学生只要机械地记住这些概念、公式、定律,就提升了学习力。这种做法的危害性是显而易见的,它不仅使学生处于浅思考甚至不思考的状态,而且记住的知识符号因不理解也不会灵活运用。后者则表现为教师忽视甚至脱离“是什么”的符号表征而大谈知识的思维方法和价值意义。这种离题万里、信口开河的空洞说教,不仅不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力,而且还会不断消磨学生的学习欲望,最终产生厌学。

基于以上的认识,教师在备课和课堂教学中,要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统一,三者不可偏废。教学需要传承知识,只不过是将知识告诉学生,还是将学生引向知识,不同的选择,其效果将截然不同。从一定意义说,将学生引向知识,就意味着善于创设一种文体情境,让学生抱着好奇的心态、探究的欲望去经历、体验知识创生的过程,让学生在主动探究、自主建构中形成知识的内化力和创新力。因此,教师要把重点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过程上,暴露知识的思维过程,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要充分肯定学生在探索、体验的学习过程获取知识与技能积极性,让学生带着积极的情感去学习,热爱学习,并自觉化为行动。比如,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知识时,既要引导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概念内涵,更要设计教学情境,让学生探索、体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时代背景和形成、发展过程。

三、“成己”与“成事”统一的教学策略

从知识的目的来看,学生学习力意味着学生“成己”与“成事”的统一,是学生通过知识学习而获得的成就自己和做好事情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力,其目的在于既让学生学会,也让其会学与乐学,并让学生因学习而形成知识的内化力和创新力,以便让其在“成己中成事”与在“成事中成己”。

在现实中,教师的教学往往存在缺“人”的问题。教师心目中根本没有学生的位置,教学中照本宣科,他们只是充当教材知识的传递者,而学生往往表现为对文本知识的死记硬背。出现这种情况,根本原因在于教师在教学中“无我”,照搬文本,困于教参,在教学中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独立思考、判断与主张,未能结合自身的生命体验、感悟和学生的学习需求对教材知识进行“再创”。因此,教师所讲授的知识既无情趣,也无理趣,忽略学生应学什么和怎么学。

基于以上认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照本宣科的教学样态,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生命的存在,在知识学习中看到自己。教师要“内心觉醒”,在知识教学中将自己的生命体验与感悟融入、渗透于对特定知识的理解与认识之中,让知识教学因有教师自己生命的体验与感悟而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当然,教师的“成己”,其目的则在于以“成己”引领“成人”,让学生的知识学习富有意义,并引导学生通过知识学习“成己”与“成事”。比如,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在讲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可以通过组织小组讨论、演讲、辩论、小品等情境教学,让学生明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从不同层面规范我们国家、社会、公民的核心价值追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个人的成长的具有非常重要意义。中学生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纪守法,自觉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

(作者单位:广东省博罗县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室)

猜你喜欢

符号价值观意义
“+”“-”符号的由来
变符号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图的有效符号边控制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