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优化基层行政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之思考

2016-07-02沈彦希

经营者 2016年8期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管理模式人力资源

沈彦希

摘 要 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决定了组织的生命力和竞争力。笔者基于浙江某基层行政执法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分析该类型组织在现有模式下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境。并在此基础上,从内部改良的角度出发,思考和探索优化基层行政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之良方。

关键词 基层 行政事业单位 人力资源 管理模式

近年来,行政事业单位历经“费改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等一系列变革,转型升级脚步不断加快、管理模式进一步转变,基层行政事业单位身处变革的最前线直面冲击,经受着巨大的考验。在行政事业单位这一其他生产要素被完全弱化的经济体中,人力资源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其管理水平的优劣对组织发展之影响不容小觑。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如何优化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是在改革浪潮中站稳脚跟的重中之重。现以浙江某基层行政执法事业单位(下文中以“A局”代称)人事工作现状为例,分析其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中具有普遍代表意义的问题,并以此探索改良之路。

一、人力资源现状

A局目前共有在编人员41人(其中3人借派至外单位),主要从事管理和执法工作。

(一)年龄分布

由图1可知,A局40周岁以上人员占比78%,远远高于40周岁以下职工人数比例。根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提供的年龄分段标准,45周岁以下为青年,45~59周岁为中年。据此统计,A局拥有“中年”职工29人,占71%的绝对多数。

(二)学历教育专业分布

41名在编职工中,有14人为20世纪定点委培毕业分配的中专毕业生,所学专业与工作匹配度相对较高。由于历史原因及家庭背景,多数职工初始学历较低,有88%的职工通过在职学历教育对自身教育水平进行了提升,目前具备本科以上学历的职工已达到61%。根据学历教育专业适用方向和工作性质,大体分为执法、检验、管理、工程、经济和其他六类,执法和管理是职工学历教育的主要方向,占69%。

笔者进一步就在职学历教育与现从事工作岗位的匹配度进行了比较。

由表1可知,在执法和管理两大主要工作岗位上,在岗工作人员的在职学历教育专业与从事岗位匹配率仅为29%和50%,能够“学”“用”匹配的总人数为14人,占该群体的39%。

(三)人员变动情况

2000年至2016年,A局新进职工19人,平均年龄30周岁以下。新进人员入职后,在5年内离开的有10人,目前仍在职的7人,剩余人数仅为招收人数的37%。2000年前入职人员较为稳定,年龄跨度在37~59周岁之间,主要流出因素为退休,该年龄段流入人员同样较少,2000~2016年间,仅有1人。新进职工主要流向企业、中心城市或上级部门等,流出人员主要考量因素为个人发展前景、收入待遇及生活便捷程度。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年龄结构老化,断层严重

71%的职工集中在45~59周岁,40周岁以下职工仅有9人,部分基层站点职工平均年龄已达到50周岁。在封闭环境中(不考虑招聘、跳槽等因素),若按目前的人员配置,基层站点执法人员5年内将减少25%,10年内减少69%;机关工作人员将在10年内减少20%,职工年龄结构严重失调,难以跟上迅猛发展的大数据信息化时代步伐。未来几年即将到来的“退休潮”,将为工作的正常开展、组织发展和深化改革带来巨大的困难,这与组织的人力资源整体规划不健全密切相关。

(二)教育培训缺乏实践意义

在职学历教育所学专业与从事岗位的低匹配度,使得此项继续教育项目不具备服务组织绩效的功能,局限于为职工领取学历证书“买单”的作用。行业和系统培训虽常开展以实操为目的的培训,但多为课堂教授、视频、独自研习等信息传授式培训方法,较少使用“交互式”培训方法,在实践过程中,“学以致用”的转化率不高。培训结束后,缺少后期追踪,这使非实操类培训,尤其是以改善工作态度、转变工作方法为目的的培训成为了“时过境迁”的“过眼云烟”。

(三)竞争淘汰与激励机制缺位

尽管近年来行政事业单位已全面执行“聘用制”和绩效工资制度,意图借鉴企业的竞争、考核模式,打破“铁饭碗”。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并未收到预想的效果,本应挑起“优胜劣汰”大梁的绩效考核却大多流于形式主义和平均主义。其客观原因在于,事业单位绩效的衡量不同于直接产生经济价值的企业部门,考核指标难以量化。其主观原因在于,“绩效工资”和“阳光工资”缩减了决策者决策的激励因素,而所需承担风险并未降低。“平均主义”的直接结果就是:公平丧失!职工缺乏积极性,组织缺乏吸引力,有追求、有能力、适应力强的年轻人就会寻找机会另谋出路。

三、对策与建议

(一)完善人力资源规划与招募程序

充分掌握组织长期、中期、短期的发展愿景,充分调研各内设机构人才需求,充分了解在职职工个体的人才素质,明确人力资源管理目标,制定具有阶段针对性的规划。严格执行既定规划,当存在某岗位劳动力紧缺时,优先考虑利用组织内部现有人力资源,根据岗位需求和人员特征进行配组,通过调配、换岗等手段满足用人需求,提高人力资源使用效率。其次,通过选调和对外招聘,提供劳动力供给。在人力资源招募环节,建立多维考察机制,重视用人机构考察结果,侧重实际工作能力,招聘与所需岗位“契合度”更高的职工,更有利于达成组织目标。

(二)健全培训与继续教育机制

培训的目的在于提升组织绩效,有效的培训意味着职工在知识、技能、态度、行为方面有所改善,包含对培训需求的评估、过程执行和效果转化三大环节。培训项目的设计应解决几个问题:为什么要培训?培训的目标、对象、内容、类型和方式分别是什么?怎样让职工接受所传授的知识和技能,从而达到提高绩效的目的?最大限度地提升培训效果在工作实践中的可操作性,最大化培训内容和工作内容的相似性。培训结束后,对培训结果进行跟踪,确保效果转化,以此影响和改善工作行为和结果,防止不良旧习的复发、回退。

(三)强化绩效管理执行力度

从管理学角度看,绩效是对组织实现既定目标的有效工作成果和结果。在企业中,员工的绩效体表现在完成工作的数量、质量、消耗的成本及其他贡献等指标上。行政事业单位显然难以参照企业的绩效评价体系,相对而言如何衡量也显得更为复杂并且难以量化。在“一人一岗”甚至“一人多岗”的基层行政事业单位中,评价体系应依托岗位说明书和目标责任书进行设置,建立战略一致,具有高效度、高信度、高接受度和高明确度的评价标准。并通过上级、同事、下属、本人、行政相对人进行全方位的考核评价,最终将评价结果反馈本人,进而对应采取激励、惩罚、帮助等管理措施。

(四)加强精神文化培养

行政事业单位的工资薪酬制度由政府统一制定,除公益类和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具有一定的自由资金支配权力外,其他行政事业单位想要通过经济手段实现激励目的的可操作性极低。在此客观局限下,想要赢得职工的归属感和凝聚力,并提升组织绩效,打造一个具有人文关怀的精神文化环境势在必行。要将职工关注的重点作为组织关怀的重点:一是个人,包括安全、健康、个人发展等,除人身保障外,对职工职业生涯发展进行规划,打通晋升通道;二是家庭,加强与职工家庭的互动,加深家人对组织的了解,关心困难职工家庭,建立互助会、保障基金等,积极利用组织优势帮助职工家庭。另外,还可以丰富精神文化活动,贴近职工需求,通过文化纽带拴住职工的心。

(作者单位为德清县港航管理局)

参考文献

[1] H.J.Bernardin,彭纪生.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方法[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192-127.

猜你喜欢

行政事业单位管理模式人力资源
山东青岛市张远问: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具体指什么
高校网站安全管理研究与探讨
财务管理视域下的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执行途径研究
行政事业单位物资采购管理的难点及对策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问题以及解决策略思考
浅谈高校图书馆随书光盘的编目与管理作用
工程应用型本科机械专业学生考研管理模式探索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及对策
关于我国民营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现状与对策的思考
人力资源管理统计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