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茶道”与内蒙古
2016-07-02
“万里茶道”是一条始于17世纪末18世纪初,繁荣约两个半世纪的国际古商道。这条古商道从中国福建武夷山起,经江西、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内蒙古,一路向北延伸,穿越蒙古戈壁草原,抵达蒙俄边境的通商口岸恰克图,然后由东向西延伸,横跨西伯利亚,继而通往欧洲和中亚各国,全长1.3万公里。
中俄“万里茶道”,以汉口为起点,借道汉水北上,过河南,进山西,越大漠,至今俄蒙边境的恰克图,继而经莫斯科、圣彼得堡,贯通亚欧,堪与丝绸之路相媲美。清咸丰初年,晋商在恰克图卖出的茶叶总额达到600万卢布以上,占中国所有输出到恰克图商品的98%。从17世纪到19世纪,晋商与俄商交易的重点在茶叶贸易上,所以当时的中俄贸易之路被称为茶路一点都不为过。中俄“万里茶道”由晋商开辟,在19世纪中叶之前,绵延万里的茶叶之路也一直由晋商主导。
中俄茶叶贸易之路,在历史的风风雨雨中持续了近200年,为推动中俄经济贸易关系及我国内地种茶业、茶叶加工业和运输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有力地促进了我国中原地区和俄西伯利亚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加深了中俄文明的交流。数百年历史中,茶叶之路一直起着亚欧大陆之间交通线和融汇点的作用,亚欧两大洲的人民正是通过一件件商品的交换,使双方的文明得到了充分的沟通与交流。
漫漫茶路驼铃声
在生产力落后的古代,没有先进的运输工具,茶路运输贯穿中俄,在中国境内经过八省,山西茶商把能够运用的交通工具用到了极致。遇到水路,就雇船装载;遇到旱路,就靠牛、马、骆驼运输。夏秋两季以牛马为主,据当时资料记载,从张家口到库伦,马队行进40天以上,牛车需要60天;冬春两季运输就要靠骆驼,大约35天抵达库伦,之后渡河到恰克图。茶叶贸易繁盛期间,茶路上驼队繁多,一队队的骆驼、一个个的商队形成了非常壮观的景象。
茶路的起点——福建武夷山,那里的茶叶经由晋商带到俄罗斯,使武夷山闻名国际;茶路的终点——俄罗斯恰克图,从普通的要塞发展为当时的大城市;茶路途经的下梅、归化、库伦等地无不成为熙来攘往的集贸中心。晋商所经之地,商业、金融、物流无不繁荣。在产茶地,茶农们对晋商翘首以待;在俄罗斯,从沙皇到贵族再到平民,都兴起饮茶之风。
这条贸易通道,促进了当时国际间的经济交流、文化交流,还推动了沿线城市带的兴起与发展。近年来,中俄两国学者们兴起了重走“万里茶道”的热潮,茶路文化的影响延续到今天,追思历史文化的潮流方兴未艾。
大盛魁买茶民谣记录了大盛魁小号商人从福建武夷山买茶运到草原的过程,对于研究“万里茶道”和茶叶贸易的情况很有价值。歌谣为:
南方买茶到北边,万里贩茶万里难。
武夷山,买茶尖,雇上脚夫把茶担。
一离茶山四十里,这才来到崇安县(今福建武夷山市)。
再装小船转大船,九江(江西)到达汉口(湖北)边。
驮马拉到花园口(河南),接着渡过黄河岸。
进太行,雇骡脚,前往太谷和祁县(山西)。
歇歇脚,交货忙,茶砖驼运到口外(蒙古高原)。
“万里茶道”与内蒙古
“万里茶道”作为一条商道已经不再有昔日的辉煌,但是,它以茶叶贸易为主线,涵盖茶叶的栽培、采集、加工、运输、销售各个环节,其伴生的文化现象在沿途留下了十分丰富的文化遗产。比如与茶叶相关的作坊、仓库、茶肆、古道、驿站、桥梁、码头、会馆、寺庙等,在这条文化线路沿途的各个节点都有体现。这些文化遗产兼具地域性和多元性的特点,见证了中国明代以后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对于研究中国茶文化发展史、交通运输史和国际贸易史具有重要的价值,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内蒙古是“万里茶道”的重要地区,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文物古迹。做好“万里茶道”内蒙古段的保护,并积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对于贯彻“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提升我区文化软实力,具有重大意义。
在全区文物古建筑中,与“万里茶道”沿线有关的文物建筑包括:召庙、寺院、关帝庙、清真寺、公主府、衙署、商号、客栈、驿站、车站、长城、关隘、古道、旧街区、古民居、赛马场、博物馆等。
在呼和浩特市玉泉区,有大盛魁总号的店面、银库、商店、伙房等遗址。在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市)的晋商,以大盛魁商号最为有名。大盛魁采购茶叶时,由它设在武夷山的小号直接到产地采购。据调查,大盛魁经营出售的茶叶名牌为“三九砖茶”,即每箱装39块砖茶,此茶颇受蒙古草原地区民众的欢迎。大盛魁装砖茶的箱子大小是固定的,有一箱装36块的,名“三六茶”,专销张家口旅蒙商;有一箱装24块的,名“二四茶”,专销归化、包头等地。大盛魁每年运往蒙古、乌里雅苏台、科布多等地的“三九砖茶”约4000余箱,每箱值银十二三两,总值达五万两银左右。
大盛魁极盛时有员工六七千人,有商队骆驼两万峰。大盛魁的驼队,每峰骆驼可以驮拉400斤茶叶,队伍日行80里,从归化城、张家口出发,过阴山向北进草原;或沿着“张库大道”到库伦,再到买卖城、恰克图,每年清明出发,往返库伦需半年时间。
“万里茶道”是中蒙俄三国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也是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二连浩特作为中国北方重要的陆路口岸,在“茶叶之路”中国境内段处于枢纽地位,该市建立了国内首个反映“茶叶之路”和“驿站文化”的主题博物馆。
“万里茶道”申遗之路
“万里茶道”由南至北长达万里,纵贯整个中国,作为文化线路,涵盖的文化遗产资源不可胜数。俄罗斯驻华大使杰尼索夫认为,“万里茶道”是中国茶叶向俄罗斯及其他欧洲国家出口的大动脉,如今在俄罗斯还有当年庄园、宅院等遗迹,仅莫斯科一地当年茶叶庄园就达200多处。加强对“万里茶道”上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工作,对促进中蒙俄的全方位合作也具有重要意义。
2013年9月,第二届“万里茶道”与城市发展中蒙俄市长峰会在二连浩特市举办。会上,中蒙俄三国达成“万里茶道是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的共识,签署《万里茶道共同申遗倡仪书》等十余项协议,并共同发起将“万里茶道”申请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倡议。
2014年10月,在武汉举办的“中俄万里茶道城市市长高峰论坛”上,“万里茶道”中俄两国沿线城市市长签署了《中俄万里茶道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武汉共识》。根据《武汉共识》,中俄双方将根据联合国《世界遗产公约》,对“万里茶道”上的历史遗迹进行保护,并在历史资料收集、知识产权保护及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等方面展开合作。
为加强“万里茶道”内蒙古段的申遗工作,2015年初,在全区文化文物工作会议上,自治区文化厅、文物局把“万里茶道”内蒙古段的文物调查、保护、申遗基础工作,列为2015年以及今后几年全区文物工作重点,予以部署安排。
(作者系内蒙古展览馆馆长)
责任编辑:张 晶endprint